导演: 小津安二郎
编剧: 小津安二郎 / 野田高梧 / 里见弴
主演: 原节子 / 司叶子 / 冈田茉莉子 / 笠智众 / 佐田启二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60-11-13(日本)
片长: 128分钟
又名: Late Autumn / Akibiyori
IMDb链接: tt0053579
秋日和的剧情简介 · · · · · ·
平凡的人家,正在为去世的男主人三轮举行七周年忌。三轮生前的好友间宫宗一(佐分利信 饰)、田口秀三(中村伸郎 饰)平山精一郎(北龙二 饰)如期而至,回首往事自是唏嘘不已。未亡人秋子(原节子 饰)独自拉扯女儿文子(司叶子 饰)长大。而如今女儿已到了适婚年龄,秋子拜托间宫等人帮文子张罗对象。经间宫介绍,文子认识了其部下后藤庄太郎(佐田啓二 饰)。可是她担心婚后母亲孤苦伶仃,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定决心独自寻找幸福。也许该忘记过去向前走一步,也许改为了女儿和自己的幸福尽力去争取。
长久思念着亡夫的秋子,沉湎在往日的幸福中苦守寂寞……
《秋日和》下载观后评论:
与《晚春》相对应,依然是“嫁女”主题。片尾原节子默默含泪的场景与笠智众独自削苹果的模样相和,都暗示出家庭单位缩小的必然趋势,与人生来的寂寞。本片同样运用了小津典型的运镜手法——超稳定运镜,走廊视点与坐姿视角,利用了房屋自身的架构而颇为自然,更是有效消解了片中的运动感(尤其在旅行之中),加之对称与呼应的贯穿始终,使得片中的矛盾冲突得以中和,营造出一种整体、均衡而稳定的氛围。由此可见,即便是内景从传统日本民居转而换至大城市的公寓——从熟人社会步入阶层社会,小津仍是皈依传统的。在公共空间(酒馆、旅馆、办公室)中仍然试图探索私人话语存在的可能性——保持空间的完整性与相对封闭性;同时以“人去屋空”、“空屋等待”的对称镜头来表现人的离开这一突破空间的行动,显得均衡而节制。很家常,很和暖,不早不晚的秋天。
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是感到矛盾。作为现在这个时代的女性,每每听到那个时候对日本女性严格的说教,比如“母亲不结婚,所以女儿也不结婚,因此为了女儿的幸福和未来着想,母亲要先结婚。”真是难以接受,三男组合一直为绫子的婚事费心,放在现在也大有其事,只是多少有些荒诞。倘若撇去这些复杂心思,秋日和也只是表现了一个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生活的一角而已:喜欢嘴碎朋友家事的无聊中年大叔,边嘬酒边揭穿各自喜欢朋友漂亮妻子的陈年往事,互相“取笑”自己丈夫的家庭妇女,为了绫子的心情出面对质大叔们的女朋友,还不忘带他们去自己家开的小店吃饭,叮嘱“别忘了付钱”,总是得体地微笑着应对的妈妈,在深深地思念着亡夫的同时,把孤独与悲伤尽藏心底……小津就这么把平凡生活娓娓道来,暗黄色的秋日气息,也是时间的颜色,惆怅又温暖
整体感觉非常类似于《晚春》的姊妹篇,在《晚春》中讲述了子女对父亲的爱,而在《秋日和》中讲述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让人感觉如同《独生子》与《父亲在世时》两部分别讲述母爱与父爱的姊妹篇一样。但这这部中依然加上了其他的思想主题,最后人们说的:是人把生活变复杂了,生活本身其实出奇地单纯。这也是小津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生活其实一如往常的单纯平淡,但因为人们不断地将生活复杂化使得生活越来越复杂。就如同去世父亲的三位朋友,把事情搞得复杂了起来。我想这也是小津想传达给人们的思想,也是人们活着的乐趣,生命的意义所在。在这部中的原节子没有了当初的那样活泼开朗,像一个成长的孩童一样在生活的复杂性下生存着,小津也没有表达的如此冲突激烈,依然是平平淡淡的方式、安稳的讲述着生活的美妙。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小津电影。连原节子自己都要嫁女儿,可见是两人比较后期的合作了。招牌式的空镜头和台词的留白用得更加绝妙。在感情刻画方面,相对于之前几部嫁女戏着重刻画父母和女儿之间的羁绊,这部影片展现的感情更多样化:闺蜜间因为结婚而恐怕友谊受影响的隐忧,夫妻间心知肚明的调侃,虽然只是闲闲几个镜头、却饶有趣味。这部电影尤为成功的就是其喜剧色彩,尤其是三个男人酒桌上的调侃,既侧面交待了人物关系,又增强观赏性!另外,几乎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结尾,原节子坐在床边,用她一贯的、富有仪式感的优雅动作折叠衣服,在当下的喜悦中又忆起往事,那种百感交集的表情......想起她的孑然一生,忍不住思忖这样的戏剧人生到底多大程度影响了她真实的人生。
小津人善心美生活恬淡的电影空间永远都是社会变迁的写照,他的晚期作品里明显带有代际更迭的味道,年轻人和老一辈之间的价值观出现错位。尽管他的视角永远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年轻人是拥有他的同理心的,对于他们自由恋爱的欲望,他欣然接受。因此,不管三个碎嘴子的老男人如何煞费心机,最终决定嫁与不嫁的都是女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两代人的和解,因此老男人提供的相亲对象还真是靠谱,女性好友训斥完男性长辈以后,也愿意帮忙牵线。影片的结尾自然要来到母亲这一边,原节子感伤一笑里的韵味,都包含在影片的题目里了。是啊,多么和煦的一个秋日啊,人生的秋天里竟也有婚嫁这样的美事。
小津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之一了,他的作品在抒情上向来极为克制又多元化,温馨的家庭氛围下透露出一丝为时所迫的无奈,又通过人物的对话调节电影每一幕的韵调,淡淡的悲伤被酝酿着的同时却总是能观测到一霎希望,小津这一次又罕见地在片中加入了一些诙谐的段子,让电影的基调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明快的水平线上,大量的图书馆与过肩镜头配上中心构图、对称构图以及低角度运镜让影片在摄影上以一出近乎完美的框架效果呈现出来,让我这种强迫症很是满足,不过或许是东京物语和茶泡饭之味这类平如水中泪为章的风格的作品看的多了,对于秋日和这种诙谐的作品,我个人不是非常喜欢
不同于晚春,麦秋,秋刀鱼嫁女1.丧事开场,嫁女结束2.孀母弱女,亡父同侪好友(第二方男性力量)便操持嫁女3.女儿与男友相恋的两三段过程没有隐去4.因父辈他者介入嫁女,谋划其母再婚亡父友人,而生不虞之隙,母女龃龉后,女儿闺蜜(第三方女性力量)介入,多少均衡了些微失控的局面,并把内敛的女性情感抬到了明面儿上5.除了结尾的落寞,整体是轻快的,有一种克制的幽默在潜伏。来自他者的诚恳与热心,更添了一份温情,尤其是女闺蜜,虽泼辣却不斤斤计较,有理解力又行动果断,冈田茉莉子塑造的形象很鲜明
看了2018.11.30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小津喜欢红色。红色是大正时代的颜色。老婆太漂亮了,男人会短命。20岁的女人正当好,是可以嫁人的,社会发展导致女性越来越晚结婚生育。日本女生的家教真的不错,贤妻良母。对短发的女生毫无抵抗力,如同本片的女演员。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日本职场男性和女性额精致化、精英化倾向,这一点中国任重道远。人物对话,不再正反打,而是大胆跳切。平淡如水,可是依然很感动。有趣的是里面充斥着大量日常的空镜头,有一种禅意。对比晚春晩春(1949)
三个男人也可以唱一出戏,比起小津其他的嫁女戏,这部更加幽默轻快,除了三个老朋友“各怀鬼胎”又空欢喜一场的先嫁母再嫁女的布局之外,百合子的角色是亮点,也是所有角色矛盾化解的交叉点,勇敢俏皮性格真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结局还是淡淡的忧伤的...小津的电影虽然节奏缓慢,镜头慢对话慢情节也很慢,但是每一帧像油画,可以抽出精力静静看情节之外的器物,墙上的卷轴,桌上的茶具,甚至人物的表情妆容举止。人物在镜头中的几何位置和谐舒适,空镜头像衔接人物入镜出镜的纽扣。
笠智众嫁出了原节子,原节子又要张罗着把司叶子给嫁出去,生命的无数次轮回,家庭的组建,长辈的责任和晚辈的孝心,以及女性逃不脱的婚姻问题。你可以把它看做是《晚春》的后续,可以看做是《麦秋》的后续,甚至可以当作是《东京物语》或者《彼岸花》的后续,虽然是一个从来顺从,却又从不依靠男人的“未亡人”形象,但原节子总是在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当你看得越来越多,就越觉得看小津的电影就是种享受,它可以细腻地描绘战后日本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用一种安静恬淡让人忘忧的氛围涂抹。
《秋日和》相比小津的其他作品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一样是亘古不变的嫁女主题,一样的照顾父母与婚姻的日本特色式的两难选择。令人感慨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真的是低下啊,明面上的所有端庄、呵护、文质彬彬都掩盖不了对女性的物化,听说日本现在也还是差不多,可见多么的根深蒂固。我看不出《秋日和》相比小津的其他同题材电影有何特别不同之处,也找不到他没在其他电影中着墨过的点,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看片中的日式建筑和两位女性的装扮了。
成熟的电影作者可能永远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于小津而言婚丧嫁娶这些人生最重要最本质的事情让其持续性地停留在这一母题中,激发对于生活的理解并上升成为必经的宿命,虽然尽是平常琐碎的烦恼,却又由衷依恋不舍,这种平和是看淡一切之后的超脱,但小津的终生未婚似乎又是反母题式创作,是耐人寻味的试探性观照的视角,他或许是想借人类婚姻最终会曲折地形成表达这是人类生活某种稳定选择但有时候试着去体谅可能到不了的那些人。
小津选的女主角怎么都这么让人喜欢啊。不光是绫子,原节子的秋子,冈田茉莉子的百合子都是极富魅力,一眼看上去就能迷上的角色。剧情很有意思,为了朋友女儿的婚姻可谓操碎了三个老男人的心,也操碎了闺蜜的心。其实有这么多关心和疼爱自己的朋友们,实在太幸福了,被他们当做亲生女儿一般在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部《秋日和》与小津的《晚春》、《秋刀鱼之味》有着一脉相承之感,可以一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