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过后,一支摄制组来到某个山村准备拍摄影片,导演(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兹 Mohamad Ali Keshavarz 饰)决定一如既往启用非职业演员。巧合的是,饰演男主角的侯赛因(Hossein Rezai 饰)暗恋女主角塔赫莉(Tahereh Ladanian 饰 )良久。侯赛因出身贫寒,孑然一身;塔赫莉则家境优渥,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彼此间的巨大差别,侯赛因的爱情始终未能开花结果。不过,地震摧毁了塔赫莉的一切,她的家境和侯赛因相差无几。借着拍戏的机会,侯赛因向爱人展开大胆的追求……
本片荣获1994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4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
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银屏奖 最佳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橄榄树下的情人》下载观后评论:
阿巴斯喜欢拍摄路上的类似人视角,保留不真实(真实人视角会矫正小幅抖动),从而带来属于他(且每个思考何为观看的导演都要找到其自身)的入镜旁观之感。正是由于这段往往出现在开始的镜头,承担了提醒观者自身的作用,画外对话的内容才处理得十分含糊。甚至,影片多数的对话信息都算不上清楚,从而反复提及有延迟的、与画面呈主动跟随关系的「观看」。相似的还有反常的入镜、对焦甚至被摄物。//这场区分不够明显的戏中戏,结构的存在和结构的模糊,都成为目光的投射(终极母题的包容)。前者是「看,作为部分的循环」,后者是「看,作为整体」。//(…实际上我没搞懂顺序先看了这部)猜测三部的观感是扁平的,不会用戏剧张力(如此粗糙的手段)强调套娃。毕竟生活之复杂,岂是多了几层观看就能有大的不同。「解释」因对邻近层起作用而成为它自身。
里面有两点特别打动我啊第一遍给她茶她不要,然后侯赛因没放弃,去摘了两朵小花放在茶盘里给她还有他说他不会再做泥匠了,但是为了她他可以再去做泥匠赚钱让她读书还跟她讲说虽然我现在没房子但是我可以赚钱盖房子,你看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村里的人他们结婚的时候有房子吗还有他说要找个识字的媳妇这样以后就可以辅导孩子作业(想到高中的时候我问我同桌,你以后会找个什么样的女人结婚,他说找个块大的,个子高点的,我说为啥,他说他太瘦小了,得为后代着想)还说应该富裕的人娶不富裕的人,这样每个人都有房子了,有文化的人和没有文化的人结婚这样人人都有文化了包括那个女孩一直没法叫“侯赛因先生”,镜头cut了5个,那个女孩一直都不给侯赛因回复,侯赛因一直在说服她,让她不要听她奶奶的其实挺有意思的
唯有结尾逃离“电影拍摄”的一种视线规训后地形与情绪的再次合一才可被称为是满意的。即使作为花絮,这部作品也是不合格的。且不论其竭力复刻的一段本就是《生生长流》中的败笔,拍摄过程中电影媒介几乎完全作为爱情和现实苦难的对立面出现。导演和场记几近反派角色,关于死亡人数是25还是65这种毫无意义的苛求更深层次地反应了对现实/真实情绪的彻底拒斥,更荒谬的是唯有在电影拍摄中止时演员间真正的爱恋才得以流露。而电影作为“爱”的艺术应当站在其反面。或许可以承认乡村三部曲前两部的动人之处在于影像成功的自我间离(“提纯”,情绪至少成功滤过了两层杂质---拍摄现场的刻薄古板以及建构布景的虚伪刻意---以臻纯粹),而本片在完整还原杂质的基础上还沾沾自喜了一番,也挺让人悲哀的吧。
唯有结尾逃离“电影拍摄”的一种视线规训后地形与情绪的再次合一才可被称为是满意的。即使作为花絮,这部作品也是不合格的。且不论其竭力复刻的一段本就是《生生长流》中的败笔,拍摄过程中电影媒介几乎完全作为爱情和现实苦难的对立面出现。导演和场记几近反派角色,关于死亡人数是25还是65这种毫无意义的苛求更深层次地反应了对现实/真实情绪的彻底拒斥,更荒谬的是唯有在电影拍摄中止时演员间真正的爱恋才得以流露。而电影作为“爱”的艺术应当站在其反面。或许可以承认乡村三部曲前两部的动人之处在于影像成功的自我间离(“提纯”,情绪至少成功滤过了两层杂质---拍摄现场的刻薄古板以及建构布景的虚伪刻意---以臻纯粹),而本片在完整还原杂质的基础上还沾沾自喜了一番,诚可谓荒唐亦可悲。
感觉嵌套了很多层,真实与虚构水乳交融。最妙的是插叙讲述男主和女主婆婆的那一段,男主最后闯入了另一个的摄制现场。汽车侧窗对话那儿也好有新意。一遍一遍的NG,电影现实的次次重演都离不开生活真实的密切操控。地震仍被提及,但并未放大,而是将人的爱情、琐碎、无趣、固执呈现出来,更贴近灾后人们的生活。男主不行,心高气傲、自视甚高、目的性太强了,他心里没有爱的。结尾好美,Z字形的路,绿油油的山坡,越过山坡人都那么渺小。纠葛似乎无处安放。看完《生生长流》才明白这部有多神作。同样的对话,《橄榄树》告诉你《生生长流》是搬演的,搬演背后自有另一番真实;而《橄榄树》也是搬演的,摄影机之后是现实的真实。
这部电影有几点感受:1、某位导演曾说过:“生命的尊贵,在里面,在人海里面”,这部剧中的导演就是这么一位发现人性美的人,他为侯赛因安排机会,鼓励他勇敢追求塔赫莉,充满了一种良善的祝福,让人感到温暖。2、这部剧以地震为背景,这个苦难让很多人丧失亲友和家园,阿巴斯巧妙的表现了存活下来的人经历的创伤和孤独,我想起了08年,但是关于经历的人,我们知之甚少。3、戏中戏不断卡掉重排的画面,又让我联想到了玩巫师3,过不了第一条主线的痛苦。4、电影最后的那个长镜头,用远景镜头和配乐展现了男女主关系确定的过程,真的是太美了。5、侯赛因真的是个话痨和直男。
在电影里我们希望实现未曾实现的愿望,抑或寻找现实中未曾找到的答案。《橄榄树下》十分有趣,清新的开场,充满余味的长镜头结尾。它是关于电影的生活一角,男主侯赛因始终在求爱,姑娘始终没有回应;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一角,电影的拍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关注的并非电影的结束,而是纳赫莉的开口,那是关于生活的电影时刻。丢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陈词滥调,我想生活比电影精彩多了。同时看到《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男主,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大,劫后余生,这个电影的里里外外也自然的散发出独有的生命意识。
第一次正儿八经看中东电影,第一次看阿巴斯的电影,还挺有意思的,又是戏中戏的形式,在讲主线爱情故事的时候,另一条线也无形中透露出当地的民俗婚姻教育和人们的观念生活状态等。结合当时伊朗的背景以及穆斯林风俗,男主真的非常诚恳了,但女性自我意识开始抬头,过多的真诚似乎也没有打动女主吧,或者打动了女主却没有勇气突破世俗的藩篱,(这么真诚的男孩,我真不信女主未曾心动)所以观念及精神世界不门当户对,以及旧风俗势力盘踞等因素,让这段爱情注定枯萎于萌芽阶段。ps:阿巴斯的构图和风景美如画,爱了。
影片同阿巴斯导演的生生长流形成时空上的复现,影片故事情节简单,导演祛除了戏剧化的冲突设计,在形式上保留了极大空间,阿巴斯导演是一个时空的探索者,在电影上他是这门独特艺术的开拓者,同1900特写同样,阿巴斯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的叙事手法采取现实时空同虚构的电影时空的两条线索并行,视点通过多视点就行,打破了导演造梦,让观众主动的参与进来!男女主的感情线很多的以电影时空展现,现实时空更多的是男主的心理冲突,在影片的时空转换上极为自然!相比于内容我更喜欢导演对于电影语言形式的拓宽!
8.5/10 个人第五部阿巴斯电影,其“故乡三部曲”的终章,仍旧是极其精彩的作者电影,观后感就算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也不为过。巧妙戏中戏嵌套前作《生生长流》,虚与实、真与假,重复再重复的场景、对白,以及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下的纠缠。摄影机和眼睛连为一体,阿巴斯超然气质下的镜头语言简直看得人目瞪口呆,外加配乐上的出彩,形成一种极致的格调。最后的男女追随戏以及“片中导演”的旁观视角,此段调度、取景、构图实在是精妙绝伦。收尾固定机位大远景长镜头,妙趣横生、美不胜收,且意味深长。
三部曲连贯起来看,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不是很喜欢第一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只感觉构图与风景非常美丽。后面《生生长流》,寻找第一部里的主人公的故事,第一次对电影的虚构与真实进行了拆解,在这条寻人的道路上,感受的是地震后人民的乐观,生活仍要继续。这一部《橄榄树下的情人》则进一步对影像的背后进行重构,戏中戏的感受,让我们忘记了现实和梦境,陷入一个迷幻的感受之中,却又表达的那么真实。故事其实一般,但是这种三部曲的结构,以及阿巴斯对乡村的记录,镜头与构图,实在是太美了。
层层嵌套的结构,元电影的叙事手法,《生生长流》与《橄榄树下的情人》关系更为紧密,故事片的银幕幻觉被镜头中的镜头打破。又及,从现实角度而言,女孩儿不答应是理智的,这算不得什么爱情,更像是男方求得女方阶级向下兼容的利益把戏,然,在阿巴斯如此诗意的镜头下,倒不如说,爱人者与被爱者通常处于两个世界,这样爱一个人就如同爱一棵树,一块石,不过是一个人总是在自说自话罢了,那些苍白无力自证爱语,那一整套的要求奉献与牺牲,而其元叙事却是历史中的嫁娶暴行。
这部倒没有特别喜欢 男追女死缠烂打这样的剧情我理智上接受不了。对边界的处理很惊艳,过去过来,可以是镜头前镜头后,演员和导演之间的界限,纪录片和虚构片。像默片时代那样,谈话对切特写,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对切有时候会空间感上不是很令人沉浸,会一直在意到拍摄的过程。不知道阿巴斯写不写剧本,他的电影倒是有纪录片twist那一下感觉,明明知道他的片子追求无果,但是每次一都会特别相信这个故事,会期待,直到结局时间放缓,镜头拉长,才发现又被“骗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