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白夜 卢基诺·维斯康蒂
这是个很朴素的爱情故事,一边是坚守着1年后再见面的诺言,一边则是3个晚上一见钟情式的热恋。是非取舍之间,犹豫挣扎的是女主人公Natalia。对一年的不知不闻感到
这是个很朴素的爱情故事,一边是坚守着1年后再见面的诺言,一边则是3个晚上一见钟情式的热恋。是非取舍之间,犹豫挣扎的是女主人公Natalia。对一年的不知不闻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男主人公Mario。在最后一个晚上,当Natalia刚刚放下心中的防御,准备接受Mario的请求的时候,却发现她等待了一年的那个男人站在那边的桥头……
意大利导演维斯康提改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将俄罗斯变成威尼斯,把宏篇改成小品,维斯康提驾驭体裁的能力让人信服。
第1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卢基诺·维斯康蒂
第1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最佳影片卢基诺·维斯康蒂
《白夜》下载观后评论: 印象最深的还是片子里随处可见的“他人”,站在柱子下吆喝的小贩,冲进雨里又回来的老学究,桥下路边的贫民,在窗户上写字的女孩,我想这就是功力所在吧,寥寥的几笔,点出来的是马里奥和娜塔丽之外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这样的凝视里透出来的其实是另一种东西,这汇聚到那场舞会里达到了高峰。一种对生活中瞬间即逝的,让人留恋的无限美好(真的就像那几个特写一样,一下就过去了)的真诚拥抱和赞美,它之后悄然的破灭反而更加凸显出它的力量来。这是一种理想主义。马叔,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潇洒但又脆弱易折的气质真是太契合这个情节剧式的改编,纯粹依靠演员气质让最后失意-希望-破灭的段落显得这么动人。(比较起来,在布列松那里,强烈的思辨性让主角就深沉概念得多了,对照起来看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不论回顾多少次陀翁《白夜》的故事,都会对其中蕴含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感到惊叹。看到片尾雪夜中孤影的彳亍,即刻想起了小说的结尾那声内心的呐喊:“那是足足一分钟都欣悦啊!这难道还不足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维斯康蒂这回的改编把背景设在了威尼斯,每夜潺潺的水声贯穿于影片,水城的特色为这幻梦般的物语又增添了不少韵味。同样是出于某种“写实主义”的理念改编这部小说,布列松的《梦想者四夜》和维斯康蒂的这部风格各异,不过相比维斯康蒂的“新现实主义”,还是会更喜欢布列松的“电影书写”些。P.S. 第一次觉得Marcello真是好帅呀~
那座桥好像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想象中桥身直跨大河两岸,绵长的像一条飞虹,而现实却是残破的石拱直立于狭窄的小溪之间;那场雪好像也来得不那么真实,想象中雪绵绵而起,划船途中雪落在手中一点而化,实际上却是顷刻雪骤,就像是提前编好的剧本;那个站在桥上的男人好像也不一样,想象中英俊伟岸,冷风中透着棱角分明的冷峻,可实际上却心生鄙夷,言语间都透露着傲慢与不屑。这一切都好像一场梦,一场真实却又触碰不到的美梦,它整整持续了三天,当翘首盼望着终于成真之际,又瞬地惊醒,于是拾起被随手丢弃的衣服,寻着一条孤寂的狗落魄地离开。
威尼斯的雪,化作了马斯楚安尼的泪,威尼斯的夜,困住了马斯楚安尼的心,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那个有着天使般纯真笑靥如花的玛丽亚雪儿。他们相识于傍晚的夜,告别于初雪的晨,Natalia的出现照亮了漆黑长夜中独行的Mario,而Mario也成了Natalia在这漫漫寒冬里的片刻慰藉。我不知道三夜的露水情缘,要多少个夜来回味,但他们在小酒馆里恣意共舞的那一刻,我想他们已经拥有彼此,他们完全属于彼此。“现在我也可以说,我跳过舞了”,是啊,他也可以说,他曾经快乐过了。
20210825 文学改编电影的加法和减法。减法是把故事从圣彼得堡挪至威尼斯,原著中空想家的双面性格、神经质、自恋、谵妄在马斯楚安尼那里成为一种典型现代都市人的忧郁。加法在于新现实主义的语法,将战后意大利残垣断壁和街头的乞丐呈现为故事的前景,而故事依然锁定在二人的情欲之上。连续看维斯康蒂的感受是,理解电影新浪潮,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让人看到电影革命乃至整个global 60s更为丰富的面向。
迷茫凛冽的夜晚,湿冷如心,你我不过是相互慰籍的过客。冲动激情挑战爱情承诺,短期的新鲜感PK长期的等待,自欺欺人化作矫情的表白和做作的癫狂,即使在舞蹈狂欢的爆发里,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情感世界刚刚构建对比随之而来的轰然崩塌,雪夜的狂喜对比形影相吊的孤独,令人心碎,马斯楚安尼茕茕孑立的身影成为一切失恋者的情殇符号。精致的摄影构图、丰富的明度层次,参差的光影迷醉,无不体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卢奇诺·维斯康蒂很好的把握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把偏文艺的东西拍的落地而有真实感。常有些莫名的角色跑出来抢戏,你以为这是某个伏笔或提供信息,可他们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后就消失了,再不出现,甚至于那条跟着马塞洛回来的狗,导演给了它长长的关注,你以为它会把他带到她身边,可它就那样转了个弯走掉了。大抵,生活便是看似偶然的注定,又注定充满着偶然。重要台词“忘记过去吧”
一天的恋情足矣让女人苦苦等待一年,那新的情人会因为这场雪,这个白夜痛苦多久呢?爱情故事中总是包含着痛苦的转移,这正是爱情迷人的地方。特吕弗说维斯康蒂的电影是童话,却指射着最现实的世界。他就像在宫殿里看疾苦众生,总是镀着一层美的滤镜,或许这也正是诗意现实主义的特征。如同一扇关合摇摆的门,透过门隐约看到徘徊不定的人,内心中的踟蹰接近最深处的人性。
第一部维斯康蒂。听说是改编的,我还说呢什么时候意大利人这么专情了?从整体来看改的已经很成功了,电影可以表达出文学表达不出的热烈之后的宁静,当然电影也会缺失唯有文学才能描绘出的那种细腻而迅速的心理变化。斗折蛇行的意大利街道和灯光让我一度以为是摄影棚,全片亮点在马塞洛那段舞蹈,怎么人家拍舞蹈都这么有情调。
改编妥的同一个故事,布列松是完全去戏剧化的,而维斯康蒂则是完全的戏剧化,棚内的威尼斯相比于场景更像是舞台,音乐也在为渲染情绪狠狠发力,马塞洛和玛利亚雪儿不断外流的情感与肢体语言交相呼应,整个对于观者情感的调动比《梦想者四夜》要好,角色也更生动。这就是虽然觉得布列松的理念很酷,但是我就没特别喜欢。。
212/365days。从维斯康蒂处重新得知整体,然而并没有布列松好,全景淡化细节,丢失了由点扩散而来的遐想,完整不会比局部动人。完全滑向他者的叙事,先于观众自身的经验,那些真正欢乐的时刻就都被放弃了。舞会,雪夜的童话,无法推到一颗钝感固执的心,是不是说爱情一旦开始,就永远不会结束。
老陀的小说从彼得堡移植到了威尼斯,在维斯康蒂唯美诗意的镜头语言下,一切更如幻梦般飘渺,整部电影更是一个幻想家记忆中片刻的温存,在情感上,这个故事是人类共通的。最后一个镜头,男主在构图中心,但却是边缘的第三人,与城市和桥融为一体,仿佛旁观的静物,带有一种浓烈的孤独和怅然。
男主真的好帅 女主好可爱 我好喜欢舞厅那一段 大家都好可爱好有爱好和谐 男主又幽默又帅气又可爱 也不凶 好可爱 主要是好帅 帅死了 男主说话好真实 女主好喜欢拥抱啊太美好了好甜啊 另外 结尾拍狗狗的片段是暗示男主是单身狗的意思吗??这电影真的好好看好好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