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张彻
编剧: 张彻 / 倪匡
主演: 王羽 / 焦姣 / 李香君 / 田丰 / 黄宗迅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67-12-22(香港)
片长: 121 分钟
又名: The Assassin
IMDb链接: tt0061547
大刺客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发生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魏国聂政(王羽 饰)自幼习武,功夫了得,师仇已报之后,聂政隐姓埋名,定居齐国,成为了一名屠户。客卿严遂(田丰 饰)前往齐国找到聂政,两人均为侠肝义胆,趣味相投,结为兄弟。
之后,聂政的母亲去世,妹妹阿荣(李香君 饰)出嫁,孤身一人的聂政决定将自己的性命献给国家。聂政找到了严遂,同意前去刺杀野心勃勃的韩傀(黄宗迅 饰),严遂明白,此行凶险,自己必然有去无回。临走之前,聂政找到了一直爱慕的女子夏婴(焦娇 饰),两人度过了最好的美好时光。最终,武功高强的聂政成功的将韩傀杀死,自己亦挖目剖腹,壮烈牺牲。
《大刺客》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及格。王羽:我年轻、高大、强壮。人总有一死,你愿意我趁现在的时候,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死,还是我将来老了、衰弱了……做一个流落在齐国的异乡人而死?很少有演员像王羽这样,能把装逼这件事演绎的如此顺滑自然。其实《刺客列传》甚至赵氏孤儿之类先秦故事,今人已经很难理解其中的人物了,张彻把聂政书写为寻求生命灿烂绽放以致寂灭的角色,让人想起日本的恶魔唯美主义,和传统的侠义之道有所不同。张彻跟王羽合作的这一时期,是他侠义伦理与唯美抒发平衡较好的阶段,后来不知为什么,越拍越有赶工的感觉。当然,靠邵氏的舞美来呈现先秦风貌,基本不可能实现,王羽的聂政在扮相上根本是吕布好么?焦娇也一如既往的老妈子脸,十分扫兴。聂政学徒一段,加入了普及胡服的桥段,铁剑也往往能立断青铜剑,多少还化用了一点时代背景
3.5分吧,毕竟是60年代的老电影,布景服装等等有太多违和年代之处,但也没必要计较,编剧在聂政原故事之外又增加了更有说服力的前因,也为了丰富人物还加上一条个人感情线,而且这个增加不是完全无意义的,恰恰是通过聂政和他青梅竹马的女友对人生价值的讨论,为聂政这个人物的抉择找到了一种普遍且永恒的价值。问题则是这明显是一个文人化的故事模型,而我其实更倾向于将聂政设想为一个完全的市井义士,因为哪怕就是引车卖浆者,仍然有可能有人会做出聂政那样的壮烈之举,甚至恰恰因为他的市井背景,才肯选择如此惨烈的死而毫不退缩。聂政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他是连所谓的“名”亦不在意的,这正是后世的中国文人已经失去了的东西。所以,聂政不会是一个文人。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知遇之恩,国士报之。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头脑,终将像草木一样腐朽”“这一把剑,这一腔热血,不知交付给谁!”聂政堪称张大师电影中最典型、最理想的人物,他集义、勇、孝为一身,不甘平庸度日,渴望建功立业,有着一身好本领,却被无用武之地所苦,好不容易得到时机,又不得不屈从于家人,待母亡姊归,才准备献出这“一个人,一条命”为严仲子刺杀韩国相国。 交钱不能言深,出自这里。 服化道,武术设计,无处不透着寒酸和不专业,文戏很长,手法落后,导演能力差。基本功不合格。 可是啊,这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想必年轻人都能体会。 现在看,很多不满,想必想时候肯定血脉喷张。
初期张彻,简单直接干脆利落,大开大合之风已有之。一句”我心里早已许了你”带过所谓“识英雄重英雄”的最终刺杀行为的动机,聂政的一腔热血,大概是写照了彼时张彻的内心的。我是闻出了一丝阿基琉斯的悲剧气息,这个刺杀动机,倒不像是为了兄弟,而是为了男性荣耀,glory,阿基琉斯有“愤怒“这一层心理状态,但聂政没有,聂政是草根,心理需求应该是身份的转变,这个悲剧说到底是一个人达成心愿的大圆满。而此间的惨烈,是符合春秋大义的。武打动作简直揭示了早期电影没有专业武指时的幼稚而无力。这部片子里的王羽比《独臂刀》帅多了,狄龙早期一定是在模仿王羽。
张老湿这个时候完全没飘,布景做的一丝不苟的,不过我觉得报仇和大决斗也可以比得过了,说这个时候是艺术最高峰有点过,全篇虽工整,但我还是爱后面那些粗糙但闪耀的火花。开头严遂结交那里挺不喜欢的,感觉像是大灰狼引诱早就想往陷阱里跳的小灰狼,当然张老湿是述自己的志,难忘的却还是史记和聊斋里的聂政,孤独地出现,干脆的离去,留下的每一处踪迹都是那么绚烂。对,还是游侠儿描述的是最接近传奇里的人物,这里面更像张老湿自己苦闷的一个发泄。最后赞一下李香君,好一个烈女,有其弟必有其姐,再顺手可怜一下焦姣,没人关心她想什么,她只能走别人给她铺好的路。
极其震撼的“切腹自尽”段落,生前耐心等待,只待家人无负担,再去自圆男儿梦;死后临危受重创,拔剑自戕血与肉,免去兄弟家眷受连累。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他身上一个人全到位,以照顾家人为重任,以毁灭肉身为代价,升起了好男儿的担当。其姐最通其弟思,大丈夫难逃一死,或死得庸碌无为,或死得轰轰烈烈,庸碌无为一生不抵千古留名一刻,其愿为尽,其姐赴难,广场宣言其弟名,其弟功,其弟死。终了,袖中剪握在手,绝命一捅,追随其弟,亦要死得不受屈辱,真是一对“烈女”“烈佬”!生得光明,死得磊落!惜音乐太满,不绝如缕,断而接,接而延,好生心烦。
8.5分。第一次理解了张彻电影里众多青年盘肠大战、血流成河等的象征意义——高度自尊、珍爱青春:“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不需要通过后期的“兄弟惺惺相惜”等戏码来表现,王羽一个人足矣。在别人赏识、发现他之前,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自己的价值,别人的倚重只是他发光发热的一个契机。本片的服装、道具、音乐、表演全都古色古香、从容大气;聂政也好,他的家人恋人也好,严仲子也好,都是精神上的贵族,思想上毫无隔阂,都认同人的自我实现比苟活于世更有价值。这个庄严而壮烈的世界真值得人生存和死亡于其间。
武侠影圈有种看法,若只看张彻的一部电影,那就看《大刺客》。布景、灯光、舞台、服饰考究,颇有其时日式风格(《切腹》),与《独臂刀》原班底同阵容制作,格局大于后者。剧本基本跟着《史记刺客列传》走,中间加入的感情戏有些拖沓,尤其最后的动作戏份拍的粗暴平庸着实让人遗憾。最后的就义何其决绝,何其壮哉,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刺客是最早的【侠义】的概念,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这一类人格或者说社会文化,中华唐宋以后几乎灭绝,日本武士道倒是很好的传承了。。7.5
3.7(<4)/5 佳片但并非史诗,画面精美,构图讲究,配乐到位。刻画侠义戏份足。小人物在理想和现实,爱情和人生目标各种冲突和矛盾比较深刻。但是,始终有一种600字的剧本凑出110分钟剧情的感觉。(无中生有最为致命?);缺少了细节的谨慎和全片有些地方不够到位成为了短板。从人物上面来讲,结尾不够悲壮,聂政姐姐自杀也并没有有效的增加人物悲壮形象。(姐姐自杀略显拖沓);以及飞过去刺杀相国的部分有些仓促和唐突,甚至有些像剪辑的时候突然按了快进一样的莫名其妙。
影片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韩傀的故事。作为张彻导演的早期作品,在剧本创作、人物台词、美术布景、灯光摄影等方面都做足了功课,既讲究又精奇,显示了张彻非常全面的导演功力。王羽天生孤傲决绝的气质,很适合这种“士为知己死”的角色。当他说道:“这样的身躯,这样的头脑,终究与草木一般腐朽。一腔热血一把剑,不知该交给谁…”,那一刻我五体投地,有种洗脑般的崇拜,感觉他就是聂政的附体。
在《刺客列传》中,聂政无疑是血肉和情感最接近俗世凡尘的刺客,他并非史书上那些视死如归的简单符号,其人在行刺决策中作出的数次凡人的选择即是对粗暴符号化的反抗。张彻的这部作品从邵氏类型片的角度来看,运镜、武术调教水平都很高,但对聂政故事的改编详略不当,拍成起伏过平的流水账。“聂政毁容”这一戏剧性的桥段被草草处理,某种程度上是本片留下的最大遗憾。★★★
张彻早期绝对的精品,镜头、服装、台词都非常讲究,很难相信这么个导演后期会拍那么多纯动作戏。王羽此时也是儒雅风流,英姿飒爽,一袭白衣,一把长剑,士为知己者死,洒热血报知遇。不过我对刺客的看法是,就算刺客能将敌方政坛领袖刺杀,亦无法阻挡历史的巨轮,就像当初即使荆轲刺杀了秦王,后继有人,仍然阻挡不了秦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决定一个时代。
本片改编于【史记刺客篇】中聂政刺杀韩愧一段,张彻在聂政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任性而天真的理想人格,本片文戏颇长,前半段有意表现聂政被压抑的雄心,渲染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还夹杂结仇始末和聂莹的线索,讲得有条不紊,动机分明,层次清楚。后半段的盘肠大战虽然无【独臂刀】那般奇技淫巧,但也拍出了暴力美学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