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一个忧郁的巴黎青年人努力寻找现代大都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故事。他在宗教,政治中找不到幸福和生活的理由,甚至在他自己身上也找不到。于是他把时间花在两个女人的身上,希望这样能够永久联系在一起。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奖罗伯特·布列松
《很可能是魔鬼》下载观后评论:
6/10。布列松很多镜头都是人物下半身,无头的青年像盲人一般行走,这种没有生命力的状态源于没有出路的社会,到处是海洋污染、核爆和食物中毒的畸形儿。查理女友众多却感受不到幸福,在街上不停行走,借了把枪往湖里胡乱射击。在教堂大厅,宣讲者被尖锐的风琴声不断干扰,年轻女孩也说教堂音乐枯燥乏味,宗教的羸弱令查理失望;他坐在车里捂住耳朵,看着伐木的重复镜头,倒地的树木隐喻了精神世界的倒塌;他尝试与吸毒的瓦伦丁建立关系,带着睡袋、播放着留声机到教堂过夜,但瓦伦丁不想和他一起感受宗教的幸福,只顾抬起手臂注射毒品和撬开教堂的捐款箱,因音乐寻来的警察也冷酷无情,将他口袋中揉成一团的传单当作反社会证据。结尾查理求瓦伦丁帮他自杀,遗言未了,朋友就开枪杀了他,把枪放在他的手心,取走了兜里的钱,用自杀来逃避绝望也是徒劳的。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7475986.jpg)
受蔡明亮启发,现在看电影都会注意它到底能不能引起人的思考,如果可以则是一部好电影。当然,这个思考是正面的,让人去理解难以理解的东西,站在一个日常生活并没有机会涉及的角度,去变得更包容,去体谅人更多的可能性。而假如这思考是去琢磨电影哪里有问题,哪里让人不适的,当然不能被归为太好的电影。《很可能是魔鬼》就是一部让人思考自杀与死亡的电影,不说赞同或不赞同,光是不任意评判而真心去换位思考的态度便值得鼓励。我知道被排挤到极致的边缘会使人自杀,也知道即使不被排挤,在一个中心但找不到与世界的联结也会走上相似的道路。男主角说:“我不想活,也不想死,因为死太让我害怕了。”但他寻找救赎后,发现女人、信仰、心理医生都无法说服他,对于人类污染环境、人性的绝望可以看做一个诱因。他知道自己清醒,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5668445.jpg)
他说他没病,或许不太喜欢活着,但也不至于认为死亡比生存更诱人。心理医生都会搬出原生家庭那一套,连叙事框架都是相似的:要学会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一切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不幸地承担了某种命运,命运可以改变。接着,医生没忘记叮嘱他要按时付款,看病可不便宜。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该选这个、该选另一个,却没人关心他作选择的价值驱动是什么,所有人都认为:大多数人支持的立场准没有错。污染海洋没有错,屠杀海豹没有错,大量使用核燃料没有错,否则人类没办法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被科学支配的发展观必然是对的,内在是那套事关种族存亡的逻辑:如果人类不自私、不对地球搞破坏,整个种族便没有活路。每个人都逃避一切开展对话与磋商的义务,每个人都自愿成为破坏的一份子。也难怪布列松作品的人物神态会是阿基作品一样的冷峻、淡漠。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8660328.jpg)
第一部布列松,先看他的倒数第二部作品。少年在思潮涌动的混乱社会中迷失。学生运动、环境问题、宗教批判纷至沓来,对神经思想进行冲击,反而使人更加钝感、渺茫。一切似乎都自由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是什么造就了有增无减的恐慌、冲突与危机,是政府,是人类?还是都算到魔鬼头上吧。查尔斯想要落实于具体行动,天真地想要救赎一位瘾君子,甚至带其到教堂聆听唱片入眠。最后伴着圣曲,硬币洒落一地,希冀刷拉拉地破碎。死灰的心中厌恶生存,厌恶死亡,不愿继续“治疗”,也就只能选择做一个死人,脱离思考观看倾听。若是说太空想,去劳动去改变,可人的道德似乎难以随着生产力提高而趋于和善,个人的烛火往往在传播前就被吞噬,由上而下的全面改造更是理想化。未等发表绝望的离别感想,就被匆匆两枪——谁有空等你伤春悲秋,忙着过日子呢!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6532871.jpg)
4.5,失落感与无聊感充斥在多数镜头中,人物的神情几乎一成不变;频繁的车门、房门开闭特写似乎带有处处都是封闭(可能性)之空间的暗示;主角的主观视点鲜少正对其他人物;几个特殊的毫无意义的定点镜头似乎在模仿人发呆或苦思时的视角。 电影后部艾德维希打电话听说查尔斯仍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松了一口气,并露出全片仅此一次的真实而灿烂之笑容,在对比之下迸发出似可融化一切失望的爱意,历经各种思索后仍难寻到其价值的查尔斯却还是走向了毁灭。片尾查尔斯和其雇佣杀己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看似坚定却不断拖延,且在临死前仍不自觉地传递自身思考(似乎还在彷徨);一个对其话语不感兴趣且不耐烦,容不得他犹豫,匆匆完成任务后拿钱离开,世界(或说查尔斯之视角的世界,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染上了他的色彩)之残酷感至此达到顶峰。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5473010.jpg)
如此细节,如此生活化,仿佛可以触摸到巴黎。即便是看了二十部侯麦的电影,也没有这部对巴黎的感受如此近,近到可以感受到地板的纹理。这部没有布列松之前的作品好,人太多了,场景也太多了,虽然简化了很多,但是依然感觉很复杂,结构不清晰。但是拍出了我想象中的巴黎和巴黎青年,困惑迷惘,街头音乐,吸毒,犯罪,自杀,还有纠结不清的感情!布列松还加入环保,是当时和现在的议题!布列松对音乐用的很克制,特别动人的一处是男主决心赴死的路上停下来透过墙缝看电视里的画面,音乐轻柔动人,好像看一眼世间最后的美好!
![很可能是魔鬼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503113945446324.jpg)
云With庭壹。前一小时很戈达尔,多形式的影像介入、关注社会议题(环保、战争、学运、政治)、虚无主义倾向,两人街边闲聊,西勒尔突然坐上路人女孩的车扬长而去的情节更是置于戈达尔集中几不可辨。但布列松到底是个冷淡人,戈达尔电影里的人物就算自杀也是充满激情的,更不会说出“拒绝一切政治”“厌恶生存也厌恶死亡”这样的话。西勒尔大抵确实是不想死的,结尾赴死这段,一贯简洁的布列松整整用了七分钟拍他们步行前往目的地,其犹豫不定可知,再对比被杀的仓促,极尽嘲讽。
极致的冷峻 克制 旁观 极简,抛去事物的发展直接展示结果,几乎全是近景和中景让注意力引导十分明显,也有些贴合人眼的视野范围,但镜头只拍摄人物行动时的一部分,看不到完整的人仿佛失去能动意识,只成为被魔鬼驱动的工具。精心构图和木偶般的表演不用多说,视听绝对是美得独特,情感被极大压制只有几处流露的场景反而更显充沛。总之冷眼旁观自成一派,后辈所受影响也显而易见,只是简化和疏离到极致确实不好理解。未来没有希望
1. 不可以打小海豹!!!2.男主美炸了,破具近几年男模的忧郁与瘦削气质 3. 影片令人绝望,政治与宗教的虚无,爱情的虚无,不断穿插的生态危机、核危机与青年难以摆脱的存在主义危机,开头便是注定的结局 4. 看医生那一段好痛苦,一个个专业性的心理学知识,平静下隐藏着的无解与无能为力 5. 结尾给我看崩溃了要,太平静了,除了枪响之外一片死寂与冰冷,尸体口袋掏钱无论何时看都让人难受
在我看来其内核与几年后的L'argent无甚不同,但此片采用的是更广阔的背景,甚至为此插入了纪录片片段。然而这种无职业(具体来说是富有的处境被默认为理所应当)青年的故事与劳动者的故事(指L'argent)比起来显得轻飘飘,失去了重量和锐利度,实在逊色不少。(不过被棒杀的小海豹冲击力很强,看完几小时后就梦见被海豹追逐的场景….
和s,给了我一些分镜灵感;很多门和机械的特写、空间快速转换并置、僵硬的肢体动作特写、向讲台上/最有话语权的人抛掷怀疑的言语、描写人的行为时镜头掐去了人物的脑袋。最具有活力的是人物的静态形象,瘦削、时髦而美丽,服装材质(灯芯绒、亚麻)让片子有了一种怪异的温柔质感。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表达全部钉在了形式上,有些突兀但也合理。
是谁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很可能是魔鬼。又是那种“绝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反叛的主角,那种在成长中质疑世界颓丧的感觉。社会的种种让他感到虚无,陷入了想死又敢,放纵的生活。银幕上播放着小海豹被欺凌的场面,教堂的彩窗下管风琴不协调的声音打断了谈话,将子弹打入水池,读出报纸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一切都让人讨厌
非常干净乃至疏离的镜头,非常疏离反而内心暗流涌动的主角,叙事乱处看静,静处看乱,一切都在疏离着流动着,只剩下political&depressed&left&relation-related的despair。似乎看完不陷入致郁情节的唯一方法就也只是感叹“布列松拍的真他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