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的是,忠厚本分的年轻人皮特是个泥瓦匠,他十分孝顺父母,还亲自为他们造了一所房子。然而父母对他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之后,他遇上了心爱的女人艾瑞卡。他们一起搬到了慕尼黑,然而,生活的重压,金钱上的困窘却让皮特这个年轻人渐渐改变,最终沦为了阶下囚,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妻子爱他……
该片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莱纳尔·沃纳尔·法斯宾德的最佳电影代表作。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下载观后评论:
越往后越会发现法斯宾德在深究他自己钟情的那份纯来自何处,就逐渐把间离效应的相隔化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学视角,即焦虑的渴爱症,调度对其距离的呈现就反倒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戏剧力,就不同于其他欧洲新浪潮的冷硬的斥力。在细微处,主角的面容神态常是内凹的且行动也总有内倾的轨迹,却又止不住地迈开身子朝外延展以形成完整而连贯的动作,相隔的一方越是直愣愣地不动,那种反向的吸引力就越强,他太想拥抱和靠近。这种力的形成体现于童年父母和自己的隔离站位,也平衡于一次次地与他们有限的互动里(给钱、事务性谈话、动作的突然停顿),而在最后他者的父亲极致地抓住儿子衣领这一零距离的情境下,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斥力终于掀翻吸引力(之前酒保喝酒对父亲的替代)而留下惨局,更绝的是他的妻子同童年的母亲一样冷漠,残酷的呼应
片中彼得因为缺乏理性以致落入消费主义的橱窗陷阱不能自拔只是表面现象,导演可能更侧重在表达导致他落得如此下场的本质原因:1、因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的冷漠和忽视造成的缺爱,使彼得自幼就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只求付出换得他人的肯定而罔顾自己的感受;2、对本身能力自视过高或是一种盲目乐观,让他觉得自己无论何时都能承受包括债务负担在内的一切生活压力;3、一种强烈的自尊心,对自我过高的道德要求,使得他始终不愿打破自己的孝儿人设去求助父母。三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重重压力导致了彼得最后的心理崩溃,而这些因素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片尾的暂停和衔接在形式上非常新颖,非线性的时间剪辑、多次短暂的闪回镜头这些技巧运用地也很别出心裁,在诠释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同时,给观众还带来了一种间离感。
一见片名就感到痛心 与Warum läuft Herr R. Amok有不少共性 同时被逼到极点的人 几处白底简短黑字 不带感情地陈述 道出悲凉冷漠的事实 Peter Trepper只是像多数孩子一样 是父母的投资对象 只要产生"价值"带来"益处"就会得到赞扬和重视 但都只是表面的 虚假的感情 所有人身处在资本主义体系 以资本增值/市场视角衡量许多事物 资本定义了幸福 毫无保障的底层何来的安稳 只能走上履带出卖劳动力 期望以钱换来幸福 Peter的顺从只是希望能得到真正的爱 希望你们爱我啊! 结果在掌控定义权和他希望施予爱于自身的人们组成的他的周围 成为了一个卑微的奴隶 眼里一直透出难以言述的内心活动...
法斯宾德的自我精神剖析,讨好型人格的悲剧。花和房子是男主爱的象征,但只换来父母的忽视,甚至是惩罚。即使是房子,也只是让母女感激了一周。所以他选择了离开父母远走高飞。但他以相同的方式爱着女主。别人有的,她也要有。用女主的话说他就像女主曾经养过的狗。因此工作像沙堆一般沉重,生活像那条路一样泥泞。但他不敢向父母借钱,怕被看不起,离被他们认同更加遥远。巨大的压力让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百叶窗的阴影、飞驰而过的地铁都暗示着他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而那把枪则暗示了他随时可能奔溃。最终他将酒吧老板带入了父亲的角色,用电话砸死了他,精神彻底奔溃。结尾心理医生问他快乐吗,他回答只希望他们可以爱他。他只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却忘记了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7。压抑之下的歇斯底里表现为对劳动、惊喜、赚钱、给与和求爱的执着。巨大的给予与自我增设的枷锁相应地要求不可得的回报。天生敏感的心表现为对爱的无限渴求与对压抑与尊严的清晰认知。但一切灾难总归还是自我的认知导致。生活不是需要找个能陪你受苦的,而是觉得你那种生活不叫吃苦的人,简而言之就是三观相符的,好提供在爱和激情之下的溺爱妥协褪去之后生活得以继续的保障而不导致自我的毁灭。真正的搏斗是与影子的搏斗。分期贷款为阶层跨越提供了泡沫般的幻影,实际上绝大多数阶层都是生来既定的,执着于生活中的不可跨越只不过是一场慢性自杀。
“你觉得你母亲爱你吗?”“嗯...我曾经确信她爱,后来我觉得她只爱我一点,我很困惑,我猜她爱过。”虽然说出来非常咯噔,但是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的人可能真的很幸福,开头才五分钟就已经感觉窒息了。在主角身上我看见无数个不被爱、讨好父母、讨好对象、拼命压榨自己的女性的身影,只是她们没有枪。豆瓣简介又轻轻地推卸责任了,其实根本不是为了让妻子爱他才杀人的,买很贵的礼物是因为觉得自己价值很低,割肉给资本以换取消费后能获得的瞬间的轻松,因为他父亲就是把金钱当爱施舍的,他的惶恐疲惫父亲从来都无动于衷。
法斯宾德代表作。男主从小到大一直缺失了原生家庭的关爱,而这又是成长过程中最渴望的事物。男主似乎就是导演法斯宾德自己,所以这片子又像是法斯宾德的自我回顾。片子内容很细腻,构图很绝,场景大部分都在室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氛,人物大多被固定在门框和窗框里,这又反映了法斯宾德大师级的调度。本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仿佛是法斯宾德的一种发泄,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映射。现实中的故事被他拍的恐怖、冷血、残酷,这也是最能体现法斯宾德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强烈推荐。不能错过。
对于这部近半个世纪前的电影,不必过度神话,厚古薄今,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哪个时代都能涌现出优秀的电影,同时也要客观的认识到好的电影真的不受年代久远的限制。法斯宾德是德国杰出导演代表之一,在30岁出头就拍出了这种水平的作品,首先他对于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已经超出绝大多数同龄人,其次才是对于电影技法和艺术水平的展现也是十分高超,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最重要的是,即使放到现在,这部电影依然有着让人共鸣的现实意义。
有些片段实在太令人崩溃了所以没有细看也无法打分。法斯宾德是制造焦虑的大师……角色们强迫症一样的行为(比如男主戳刺面包)细碎的重复声响(缝纫机工作、地板的嘎吱声还有捏烟纸壳的声响)平淡的反高潮的故事节奏以及人的眼神逼视镜头不断把观众的精神逼向极限 用明丽的色彩反衬令人冷汗直冒的气氛 结尾的杀人甚至没有把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去(准备好的手枪毫无用处),即使报复也不是爽文,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悲剧
男主是一类人,在底层这一类人,或者说这种性情的人很多,尤其是在大国的底层。在电影里,男主来自德国西北部的巴伐利亚森林,在德国这块儿够穷。这一类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的感情——爱是扭曲的,一句话,这种性格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残缺的,若是生活一帆风顺可能还可以平安一生,一旦遇到挫折,一定会出大问题。法斯宾得总能从平淡生活中排出不平淡来,这说明他对生活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
369th 已经抛弃通过甲方市场部实现职业转型的妄想,退而求其次抱着反正广告公司可以随便进念头试图重新出发。结果是通勤2小时面试30分钟的无情现实。一个人在地铁换乘中游荡,时刻想放弃回房间躺平,或者一枪爆头一了百了,但是还有一只猫还等着我养。这种心情和经历无人可以诉说也不想诉说从而造成对别人的困扰,和法斯宾德镜头下的男主一样。男主很可爱,眼睛和神情像小狗。
法斯宾德的片子看起来总是滚烫的。画面中被挤压、得不到舒展的男主与父母妻子相处时没一次站在画面中心,跟讨好型人格不敢做生活的主角如出一辙。与父母一起时的砖房、刚到慕尼黑的简装公寓、妻子来后逐渐精致的住所无不表达男主不同时刻内在爱的充盈度,直到末尾男主呆在晃荡的地铁站。这种女主问题也很蠢逼,钱紧张了要急,贵重礼物一一照收。讨好型人格遇到这种配偶算是一辈子走不出来了
法斯宾德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同寻常,尽管在这么一个常规的故事中,也能靠着人物性格让人物行动导致整个叙事变得合理化。调度上的处理流畅且自然,不炫技不做作,完全服务于故事本身。在精神内核的讨论上看得出很私人化了,爱与被爱,付出与接受。渴望被爱的人需要持续的付出来维持爱的存在。我的意思是不要分期不要贷款不要超前消费,成天那么多人要债搁谁谁不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