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原著小说,是一部具有相当怀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一个城市(香港)的陷落,是为了成全范柳原(周润发)和白流苏(缪骞人)的爱情。导演许鞍华捕捉到了男女之间那种似假还真的微妙感情,但对白有所拘紧,局限在原著小说中,有欠挥洒自如。本片的情节发展为前后二部分,前半部描写离婚多年的白流苏在上海的娘家饱爱兄嫂的讽刺欺凌,后半部白流苏到了香港,跟风流浪子周润发展开了拉锯式的爱情。缪演得相当敏感而细腻,把一个不错的上海女子塑造得相当有味道,而周也卖弄了他的俊雅潇洒。幸而导演掌握了对白独有的尖刻嘲讽,重现了香港四十年代的风情。这是本片唯一的卖点。
《倾城之恋》下载观后评论:
私以为倾城之恋里面白流苏跟范柳原都是情商极高的两位情场老手,两位的感情应该是高手之间那种互相试探互不相让互相对峙的感觉,但是从头到尾女主的表演都是木木讷讷,呆呆傻傻的,真的像一个眼光局限的乡下女子,一点都没有小说里的气韵。原著里白流苏是离婚女子,她是不甘于封建礼教腐朽婚姻的压迫的,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又敢于反抗的独立女性,这才是她能被范柳原赏识的主要原因,电影里演绎出来的完全是一个唯唯诺诺受气的小媳妇,这样的诠释完全就把两个人物的前提给否定了,前提就不存在了后期立不住脚的啊。而且前期范跟白相识的剧情剪辑到哪里去了,上来就是发哥开撩?前戏都没有给足够的诠释,后期飘着懵了都。月下的电话夜谈应该是小说里最经典的一幕,结果电影也没诠释好。另外,总感觉发哥西服大一号视觉不适,女主像是没把角色吃透
发哥的范柳原外形真是十分可啊,太有魅力了,看谁谁不腿软,我全片都不由自主盯着他的大长腿看(喂!!!谬赛人却是太不白流苏了……想象中白流苏首先得是人群里发光的大美女,却自带清冷疏离的气场。她内心清醒高傲,在乱世生存得有韧劲,外表柔弱孤高是本性也是心机,缪小姐却演得真的像是个传统老实自卑又陷入和大帅哥爱情的普通女孩子……然后,虽然是许老太太,还是要说拍的不是特别好,好精致好舞台感好美szd,爆炸像烟花灰尘像雪落好唯美好唯美。但是虎头蛇尾节奏问题很大,知道是按书拍但还原原著也没必要比着文字分配比重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拍吧……镜头语言还是旧思路,没拍出CP感也没特凸显出人物魅力,地老天荒墙和范柳原返回救白流苏两处经典场面毫不精彩,就不能拍的更浪漫更有仪式感一些吗。这么好一范柳原,太可惜了。
不合适,张爱玲的小说改成这样不合适。首先,小说氛围很难营造出来,人物台词过于文,讲出来很奇怪。然后,整个片子拍摄风格不稳定,开场讲白流苏家事的那段很像话剧录像,整个演员调度都慢悠悠的。后面的又自然纪实了许多。最后,整个故事结构很奇怪,松散自由,不算一个很好的小说改编。许多剧作之外的因素,譬如摄影表演和舞美音乐都没有极致渲染那种情爱氛围,导致人物立不住,人物关系模糊,最终作品的思想难以传递,全靠最后旁白点题(这个操作都用上了,看来创作者搞砸而自知呀)。我觉得看这部电影和看《情人》的观感很相似,剧作上都没进行很标准的戏剧改编,但是雷乃没垮,审美在线。这个片子就一言难尽了……自从周润发扶墙低吟“不知为何,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天荒地老 ”那刻,我就再也没入戏过了。
邵氏经典,许鞍华作品,不觉得是80年代老电影,制作精致极了,从极尽声色,到素雅可人,从莺歌燕舞,到战火中的相守。缪赛人演的白流苏很美,又很真实、亲切,“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周润发也演得恰到好处,把一个纨绔子弟从纵情享乐到忠贞不渝的转变演得很好。画面很美,妆容、旗袍也都很精致,上海和香港的双城记,香港显得十分可亲,是一部城市题材电影,还原张爱玲的小说。
我得到最大的启示就是,女人就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像白流苏那样,没有一技之长,在家看哥嫂脸色吃饭,不然就只能找个男人养活自己,如果这男人哪天变心了她就又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是要苛责白流苏,旧社会很多女性都是这样吧,这正是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现。白流苏嫂子对她和范柳原暧昧关系的冷嘲热讽也很能说明问题,女人大胆追求爱情就要被荡妇羞辱,这话还是从一个女人嘴里说出来的,真叫人心惊。不知道原著为什么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或许就是支持女性解放、反对旧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吧,不然我还真看不出来这故事有什么特别的,范柳原不就是为了满足女孩对异性一切幻想而捏造的杰克苏本人吗?
一开始担心缪骞人颜值撑不起来,后来发现她演得味道非常地道,尤其后期喜悦的哽咽很完美。其实缪好好化妆是很可以很漂亮的(可以搜索她的照片),片中短发的样子,有点颜值减分,可惜可惜。象发哥这种高富帅闲,可能已经不喜欢艳丽招摇的女人,所以对缪的喜欢是真实的,这一点女性观众可能不一定理解。范柳原越是想得到流苏的喜欢,流苏越小心翼翼,这一点特别特别准确!!张爱玲写这个小说才20出头,对婚姻爱情的想象和思考细腻委婉,小说的名字更约定俗成为成语,才华逼人啊。这样的电影,如今拍不出来这么正的味道了,所以给五颗星。
正对女主不满,白流苏经历了磨难,对着范柳原破釜沉舟,说话做事何等伶俐……这种American School、留学瑞士的富家女就应该阳光灿烂笑起来才有生机啊,绝无可能体会那种受尽冷落后咬紧牙关笑到最后的感觉……看到一个短评简直笑死:周润发一直在碎碎念各种不知所谓的土味情话,看上去像是在实践pua学的小学生,缪骞人看上去就是不高兴&不高兴&不高兴,俩人的关系怪透了,没感情没道理没美感,不知他俩在演个什么东西。……以及那杯马来亚森林的绿茶是什么鬼东西
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慢节奏,对小说踏踏实实还原,少了点美感。看到后面还是美的,感动的,其实感觉张爱玲原著是带点讽刺的,不像爱情像博弈,年少的时候读书觉得这段感情不过如此,哪抵少年纯粹。但是流苏和柳原一个二十八,一位三十多,待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在快节奏的生活裹挟之下,也欠了运气,身边包括自己都是相亲啊,匆匆认识勉强相处勉强结婚,婚后继续磨合培养感情。相比起来看这部电影反而温情了,如果现在能有这么段感情就算很不错了。
演员只有周润发还行,要是发腮之前更好了。其他演员算沾点边。粤语台词放在上海的背景下有些出戏。基本按原著脉络拍的,细节也都有,雨衣像个药瓶这一段拍得可以。把很多突出的场景都拍平庸了,比如开头白家的气氛,下船眺望对岸的霞光,印度公主的每次出现,女主低头,茶叶梗像马来亚的森林,夜半的电话和月光,都急匆匆地含糊略过,做任务一样按部就班不意味着少出错,反而让明珠蒙尘。两个人的情感博弈太弱了,很容易被没看过书的观众忽视。
还原度百分之九十,但,很差劲。缪骞人完全不是想象中的白流苏,一点心机城府,三分风姿绰约,三分清水妩媚,三分精明利落。她演不出来。且全程我看着好尴尬…脚趾抓地的那种。发哥大体是演活了,但我始终get不到他的魅力点。能够演出我心目中的《倾城之恋》可能还是陈数和黄觉。前者加分更重。毕竟我是先看了电视剧版本才去看的小说,至今十年有余,也刷了好几遍,怎么都不腻。白流苏那样娓娓中勾人魂魄的眼神,我只在陈数身上见过。
读完小说忍不住翻来看,不推荐,大家还是读原著自己脑补画面吧。get不到片子里流苏的东方韵味,首先造型不应该是这么男性化的短发,看着有点尬。范柳元一直生活在海外,思想很西化,跟流苏观念差异很大,按理说他俩维持不了多久,结果俩人还相敬如宾,包容性太强。玲姐一向对笔下的女性很残忍,这次很善待流苏,给她一个好结局。书里的流苏虽然柔弱但还是坚强的,片里的流苏给人的感觉只有唯唯诺诺,选角很重要。
两星半,只是像流水账一样还原小说,显得有些零碎不连贯。发哥的范柳原当然不用说,风流倜傥还是有的。缪骞人根本就不适合白流苏,一张八点档苦情脸。虽然说白流苏是失意寡妇,但也还是美的。而且她和范柳原一来一往的过招也是旗鼓相当的。为什么电影里一直有一种别扭的做作感,范柳原狂撩她的时候,就像是对着木头桩子讲情话一样,显得范柳原跟个精神病似的。再加上完全搬照原著,整个电影又散又乱。
在那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白流苏是个内外兼修的人,可以坐冷板凳绣花七八年,也可以在舞池里尽显自己,又可以用法律保护自我,而范柳原也是个新旧兼修的人,既有东方大男子主义,又有西方的绅士风度。他看不上七妹的旧时女子,也看不上印度公主交际花,他看上了流苏又不被婚姻束缚,而流苏只想用婚姻为自己谋个好出路……男人谋爱,女人谋生……那个社会里谁都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