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enne是一个女星——是法国影坛巨星。在拥护爱戴她的男人面前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她的女儿因她出版回忆录而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从纽约回到巴黎。母女二人的重聚很快便变成互相指责:真相将被揭露、算清所有前帐,向对方坦然承认自己的爱和怨恨。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是枝裕和
《真相》下载观后评论:
看之前做了心理准备,所以觉得比想象中要好很多,绝对不是烂片一类的,很多地方都有闪光点。刚开始看甚至有种《步履不停》的既视感,是枝裕和故事的细节还是非常充实,浅景深也用的非常出色,几个演员都是老戏骨了(后来一查发现母亲原来是白日美人的女主,时间杀猪刀),还有是枝裕和保留节目做饭吃饭,剧中剧是情节中最出彩的部分,这些都是优点。缺点就是之所以欧美电影很少拍母女冲突这个题材,因为太容易撞《秋日奏鸣曲》了,本片处处可以看到相似之处, 不过即使秋日在伯格曼的电影中并不是最出色的,也很难被超越,德纳芙和毕诺什已经尽力了,对面是乌曼和褒曼的神演技,这倒也算了,最大的差距是剧本的深度,是枝裕和太温和,故事触到核心问题就逃开了,本质是很日式的,伯格曼是残酷咄咄逼人的,母女的冲突戏让人窒息,阿尔莫多瓦和是枝都比不
爱在系列的男主,新桥恋人的女主,磨磨唧唧的是枝裕和让人看片前就不报什么希望,但是我讨厌的公众号什锦饼干推荐了,还是决定看一下。我总是在讨厌的事物上花费不少时间,就是为了防止我对它的讨厌是盲目和草率的,但事实确总是证明人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影片和它的推荐人一样拥有平庸的水准和不小的心气,区别可能是推荐人的水准更次、心气更高、口气更大、心中更虚,但这种强撑的傲慢很有市场,一群打肿脸充胖子的粉丝总觉得抱住这么个人心里就有了底。现在很多影片舍本逐末,不深挖内核、不雕琢结构,卖点就是似有若无的表演细节,嘴角抽一下,眼睛晃个神,观众们大呼演技了得!克制!高级!但是空壳的主题根本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我不断的走神,真的懒得在欲说还休的表演和忸怩作态的氛围中玩大家来找茬。老女主戏也挺过,不如她的《白日美人》
法国的皮囊,日本的内核。即便换到浪漫的法国,依然放在镜头里的是家庭戏,是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只是仿佛《比海更深》中的父子误会变成了如今的母女,儿时的印象与所谓回忆在多年后才得以找到真相与和解。戏中戏的那条线有点刻意了,为了映衬现实中的母女以及给彼此一个朝夕相处的借口。最喜欢她在对女儿真情流露之后忽然说,我应该把这个情绪留在拍电影时,那个镜头我要重拍。比起她年轻时与萨拉的微妙关系,这句话才更能见一个演员的真实内心,爱表演胜过爱现实本身...看到有个评论说是枝最擅长的是母亲戏和儿童戏,以及德纳芙的角色像是树木希林,有点道理。凯瑟琳年轻时真的很美,即便老了也还有气质,在与比诺什等比她年轻的女演员的对手戏中还是气场完胜的。其实小姑娘倒是很可爱,霍克打了个大大的酱油。只是不太明白白色三角的含义...
如果说拿日式家庭戏去法国拍是道考试题,那是枝解题解得巧。巧就巧在用戏中戏母女年龄反差对应现实母女心理关系,突破了文化障碍实现共情,同时丝毫不浪费二位女神的演技。总让我联想到痛苦与荣耀和首演之夜。显然这部戏也不仅在讨论是枝裕和自己最擅长的家庭关系,演员身份和戏中戏也一直在点题—关于表达的真实。餐桌吵架戏和全员跳舞戏是关于情绪的爆发和隐藏,不法也不日,但就很是枝,水准一直在线,我爱了。少一颗?是因为细节不足,那种生活质感在这座房子里打了折扣。话说回来,作为是枝信徒,三度目嫌疑人被他的勇敢打动,这次又让我看到他更聪明理性的一面。金棕榈初得,下一部作品主要拓展业务范围自然要发挥稳健这无可厚非。贪心的小粉丝希望接下来也保持高产8⃣️,珍惜每一部作品了。
当之无愧的杰作。探讨了真实与虚构的相互入侵,表现了“电影主义者”的悲喜苦乐。毫无疑问,这是是枝裕和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进行地一次“走心”探讨,没有胜负,只有表达。这部电影卡在剧作层面堪称精妙。借用了小刘的故事后,先从现实引入科幻,再把科幻的伦理张力引入现实,哪怕编剧能力牛逼如是枝裕和,跟过去的大作相比相比也是一种进阶。电影里,导演构建了过去与如今、老与新、巧合与宿命的矛盾,隐秘的内心世界在日常中暗潮汹涌。细细想来,简直荡气回肠。如今,是枝裕和已经把家庭题材玩得炉火纯青,可凭他的胸怀和眼界,只要他想,完全可以把科幻电影再一次带进艺术电影的殿堂,甚至带进戛纳,带进金棕榈。(看完的那一刻,我很怀念库布里克。)
三星半。看得有点别扭,一是主演之间的chemistry少得可怜,不是出于剧情需要的那种疏离,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疲倦。二是利用善意的谎言达成和解的路径过于陈腐,好像成年人的世界承受不起任何残忍的真相,所有问题都必须有标准答案似的。除此之外,对剧中剧的使用还是有趣的。情绪小火慢炖层层堆叠,在Manon穿上Sarah的连衣裙那一瞬间完美地爆发出来,其实故事结束在这里就好。如果电影的主线剧情和剧中剧做个调换,可能会变成一部更有意思的片子:在可以通过太空旅行操纵时间的年代,想象一个必须严格遵循时间和空间法则的传统世界,人与人只能依靠最朴素的方式面对彼此,同步经历生老病死,没有快捷方式,谁都逃避不了。
依旧聚焦亲情课题,人物出场不多,却都各有千秋,小孩子真是灵动又可爱,日式羁绊放到法式家庭,并不违和,世界大同,情感相通。细节点依然是满分,前面两次不经意的喝茶,“温的”,直到最后一次“烫到”,才意识到旁人的重要,看似简单的泡茶,却是长久陪伴下的一种习惯~太喜欢戏中戏的设定,滋生出的情感爆发堪比戏外真实世界的精彩~最后母女不出意料的破冰,虽然少了点(是枝裕和)惯常的留白,情感表达转为直接又流畅,更能引发共鸣~不过,最后落脚点却突转到母亲一生为之付出的“事业心”,我还是有点失落的,刚刚破冰的意义何在呢?不是应该回归家庭,补偿母爱吗??不过,纵观全片,这,还是我爱的是枝风啦?
我觉得不是水土不服吧,是枝其实蛮老道的从日式温情和法式温吞中抽离出相似的部分,用东方人的情绪牵引西方人的行动,正好法国人浪漫喜欢拐着弯说话,于是很是贴合日本文化的含蓄。看来下整个故事意外的自然,又现熟悉的毒舌母亲和废柴男性(伊桑霍克居然很良多?),不一样的是比诺什的确驾驭角色太强,个人的塑造有一点点抢风头。细节和台词一看就很是枝,以及这个戏中戏的设定本身也很好玩啊。当然观感欠缺的症结可能在于,对于本土成长起来的导演,在对异文化的处理上状态会紧绷,因此少见那种可以随时cut away的自信。像阿巴斯拍日本,也只敢把笔墨落在人物关系上,难免拘谨的。
#SIFF2020#三星。感觉和《锡尔斯玛利亚》有神似之处,相似的中年女演员的自我认知危机与职业生涯挑战。不同的是是枝裕和更侧重家庭和亲情,这也是他拿手的领域,对演员尤其小朋友的指导依然高水平,生活中一些非常细节的事情总能拍出别样的充盈质感。对艺术和生活的相互影响与指涉、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真相究竟在哪里的探讨,不如《锡》那么深入和极致,片中片的角色和现实反写、母女相互“搬演”的桥段倒是很有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最后一家人还是步履不停,遗憾在中规中矩。(片中片是根据科幻作家Ken Liu的小说改编的,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
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日本本土的感觉更好一点,拿到欧洲拍摄总感觉差了点味道。还是老样子,家庭作为核心,前尘往事负重前行,真相与表演间的虚实界限。大名鼎鼎的知名演员热爱表演战胜荧幕依旧在生活中被其他热闹的家庭衬得孤独可怜,而记忆也总是不能完全相信的,它常常带有主观色彩,逃不出的也总是个人。每个人心中轻重的平衡也是不同的,厨子还是演员亦或是母亲,总是无法得到均衡,而对别人的愧疚也会成为心结追随自己,不过那些原谅和解的话都以一种表演的口味戏谑的说出来,在我这看来是真实的,不矫情的,容易接受的,总体来说还是很好
每次是枝裕和导演走出舒适区做一些新尝试都会让我很期待新尝试会对他的下一部电影有什么帮助,此次也是,虽然会有人觉得水土不服,但更多的像是他在转换风格,就像第三次嫌疑人之后他拍出了小偷家族一样,不知道这次的真相之后,他又在准备什么作品呢,很是期待。说点题外话,这是今年这大半年来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吧,看完以后就真的感慨电影还是要在电影院看,今年电影节抢票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有点丧失抢票能力不怎么想奔波着看电影了,但是看了一场之后还是会后悔没多抢几张票,看电影果然还是很美妙的事情
第一个树叶落下的空镜,立刻就进入了他的世界,还是非常是枝裕和。虽然因为是欧洲的设置有一点点的别扭但还是很容易代入的,两位女演员呈现得很好,特别是妈妈的形象非常立体,很有共鸣。但是其实误会的点放在外人的视角是挺别扭不理解的,矛盾本身对于我不太能信服。我一直喜欢是枝裕和的叙事,是因为你能够在对话的一来二去之间感受到感情的波动起伏,相互作用造成内在的变化,这个不是需要什么大的矛盾冲突去造成剧情推进,而仅仅只是依靠生活和对话本身,这是最厉害的一点。
观影前就看到/听到大量的“这是最 不 是枝裕和的片子”的评价 看完觉得 最 是枝裕和的是配乐 可惜配乐却是全片最不搭调的元素 其实感觉题材的选取还是很符合他的调性 只不过把舞台搬到了巴黎 选择了有别于以往角色的身份设定 Fabienne牵着狗离开住所的那个镜头应该是全片最是枝裕和的地方 包括许多细节的处理 前后呼应 是熟悉的细腻感 的确不是一部特别出彩的电影 也不太能看出是枝裕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