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原样复制/合法副本》2010年欧美最新高分文艺剧情片DVD中字
◎片 名 Copie Conforme
◎年 代 2010
◎国 家 法国/意大利/伊朗
◎类 别 文艺/剧情
◎语 言 法语/意大利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3/10
◎文件格式 DVD-RMVB
◎视频尺寸 688 x 368
◎文件大小 1CD 407MB
◎片 长 102 分钟
◎导 演 Abbas Kiarostami
◎主 演 William Shimell
Juliette Binoche
Agathe Natanson
Gianna Giachetti
◎简 介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新作。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艺术电影,我们只可以听到这个故事中的对白和声响,却没有任何这个故事的画面出现,女演员的头发被稀薄的丝纱掩盖着,观看着眼前的影片。她们为眼前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情所牵挂。但这并非一部纪录片,而女演员们也不是真的在看电影,她们只是盯着一片黑幕,倾听着古诗。基亚罗斯塔米在他的起居室里拍摄了整部电影,只用三把椅子作为全部布景。她们用手势、表情、皱眉和眼神,来表露她们发现被人观察的尴尬情绪的程度。
【电影截图】:
《原样复制》下载观后评论:
之所以将阿巴斯称为国际导演,是因为其作品在跨语境摄制中还具备一以贯之的水准,但我们却也能发现,这一过程往往是对自我命题的重复探索。阿巴斯的自我命题始终是“真实-虚构”的边际探索,所以他一直尝试着对电影本体论进行突破。《合法剧本》便通过戏中戏探讨“摹仿论”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其形式更像是论文电影。很巧的是,法国电影对戏中戏的把玩总是精巧动人的,阿巴斯此片颇得法国电影的神韵,却又更佳灵动轻快。同样是戏里戏外的互动,《穿裘皮的维纳斯》以衣服的置换呈现权力的移位,《合法副本》并没有给我们类似的阶段划分,戏里戏外已然难以分辩。入戏的开关是英语到法语的切换,疑惑的反应是镜像的呈现,那么之前的谈话是逢场作戏还是真心实意?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是不是《封锁》的梦一场?此片更像欧洲的知识分子电影,内核又是原装阿巴斯。
假扮半日夫妻,偷得半日快乐,不要因为阿巴斯的电影经常发生于短短的一天之内,就认为是小品文,这部是处理画外空间的杰作。将文本概念中的“虚实难辨”在眼见为实的影像中化为鲜活,这种“不显”比《登堂入室》要高明,用镜头拍假设,还是来源于早期短片《一个问题的两种解决办法》(这部也可以叫这个名字啊)。用镜面反射和焦点之外来排布画外空间,主角的行动有时却是省略的。看不出一丝伊朗文化的影子,阿巴斯是世界性的艺术家,而不是国族性的。阿巴斯承载叙事的方法始终没有变——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人物在不同场景间的位移为故事提供时间含量,场景变化提供情节进展,人在片中的际遇/命运,是人物遇到的,而不是主动求得。人被场所景观包围,但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还是对话交流,深受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启迪的伍迪•艾伦式电影。
对于电影中的那些对白表示赞叹,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自然而又富有思辨性质的。看过之后只想说原来两年前的我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电影里有很多观点,比如”仿的好胜过真的好”,一开始男人和女人只是围绕着纯艺术的原作和复制品在争论,转角咖啡馆,被误认为是很登对的夫妻,顺着”夫妻”演下去,又开始谈论起15年间的生活,各自变了还是没变,男人认为人都会变的,并且人也可以独自生活,正如他对女人说你们可以过你们的,我过我自己的生活。但女人对这一观点并不理会,她认为是时间并没有人让两个人改变。再一转街头看见一座男人和女人的雕像,女人对雕像的描述是”女人”幸福的依偎在”男人”身上,但男人不以为然,为了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女人又拉来一对夫妻。男人与女人,理性与感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是颇为有趣。
这部电影是一边笑一边让你思考的类型。我一直认为真理是在支言片语中自行置入的,可能说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它是真理,但在说的过程已经自行置入。电影里的众多金句我都深有体会,就像是在无意间你看到了真理恍惚出现了一下没了,然后又继续看到下一个。我今天才发现我超爱这种时不时闪现“真理”的话痨片,这是其一。之后是电影对原样复制理论实践的模糊处理,打破了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何处是真何处是假,你果真分得清楚吗?假作真时真亦假。其三我喜欢的地方是对爱情和婚姻中女性想法的一次隐秘又细腻的呈现,她或许想要的只是你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又或许只是简单的日常陪伴?她心里是艺术家,她也懂浪漫,而她最贴近生活的和正在经历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比诺什的演技简直了,丝毫看不出在演…
这才是期待的文艺片吧,不是含含糊糊沉闷留白,而是用对话讨论用画面,探讨“离现实很远”的艺术与哲学。情节节奏很好,不会枯燥晦涩,在男女主对话中争辩,表达观点,再在女主的婚姻苦恼中实践,男主试图通过扮演丈夫的角色宽慰女主,似乎解开了夫妻间的心结,可结尾是男主抽离角色,继续赶九点的火车,戛然而止。女主好美好生动,在卫生间很有仪式感的涂口红戴耳环盛装出席。男主儒雅睿智,是旁征博引的理想主义学者。看两个人平等地交流探讨学术问题,无关爱情也很美好。“赝品拥有与原作一样的艺术价值,艺术对人的启迪在于形式本身,而并非承载艺术形式的具体物件。肖像画原作就算原创了吗?不过是定格了具体的人的一个瞬间”“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看待的角度和环境”
想起杜拉斯的《广场》,不曾相识的男女在一个偶然的相遇下可以袒露自己对生活、爱情的想法,对话的同时跃跃欲试改变自己的人生,而对话本身却暴露了改变不可能发生。/朱丽叶·比诺什带着些许神经质的表演让人觉得心酸又可爱,男性认为时光带来的是爱的方式改变了,而女性往往觉得只有爱与不爱。爱带来的感受,比如一个手臂环抱肩膀的亲密,那就足以让争论中的女人安静下来为男子打扮了。可是男性总在对话中论辩对错,讲究对错导致的是生疏的“公平”,爱又何曾会是公平的?爱是情绪的直观,情绪死了,就回不去了。相比男人,女人总是对爱进行情绪感知,她需要时刻的感知和表达,而男人却更多是在惯性中遗忘爱的情绪,因而也就丧失了爱的表达。对话终于失败了。
阿巴斯又一次让我心服口服无话可说。“我相信拷贝本身也有价值,因为拷贝引领我们找到原作。” 开头的一番演讲就点明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概念,它让观众不再纠结于这两个人的逢场作戏,而只是注视、聆听他们靠近自我、靠近彼此的过程。男人与女人的特质以及两性之间的差异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餐馆里的那场戏,男人背后是一对对新婚夫妻,预示着婚姻终将难以避免的结局。最后比诺什说得好,“其实如果我们更包容对方的缺点,就不会这么孤单了。” 这种觉悟跟两位老人的观点(咖啡厅老板娘以及路人大叔)不谋而合——女人看看现实,男人想想理想,仅此而已。餐厅红酒那里堪称经典,“累了”还是“不爱了”真是永恒的导火索哈哈哈哈哈哈哈
8.5/10 喜欢阿巴斯的暮年电影,这部和《如沐爱河》气质上可谓异曲同工。外部看似极其简单的影像构成,内里却是绵里藏针的暗潮汹涌。古稀之年的阿巴斯早已把生活、情感看得通透。故事信息都藏在无尽的对话之中,不经意之间就来个情绪上的撞击乃至哲学思辩。陌生人跳脱到老夫老妻的设置非常有意思,仿似行为艺术一般实则紧扣影片母题。这就是我所喜欢的话痨闷片的典型代表。朱丽叶·比诺什凭借此片拿了当届的戛纳影后,她用四两拨千斤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处于妥帖舒适的姿态。有时候我会混淆她和伊莎贝尔·于佩尔,当然看到脸就能分清,两位同样来自法国的实力派女演员。所以啊,一位优秀的演员对于一部电影总是那么至关重要。
没发现吗,男主一开始夸女主儿子淋湿了无所谓死了也无所谓的行为像个哲学家。女主则说那是因为有人为儿子买单。男主反正就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主义人设,嘴皮子怼得比什么厉害。但实际行动是理性且自私的。反倒是女主刀子嘴豆腐心:被摸了个肩膀后浪漫主义了起来——戴耳环涂口红——可惜男主一点面子不给;最后暗示他留下来,他尴尬且不失礼貌地用行动拒绝了。我想他的行动和言语就是女主吐槽过的「前后不一致」。我对男主的印象是:爱装逼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最后我真的放弃这个导演了,真的话痨……我觉得如果一部电影能做到完美用小说(文字)体复述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好电影。
原件和复制品的价值探究以婚姻为喻体贯穿始终,完成一段看似共时,实则鸡同鸭讲、亦真亦假的奇妙故事。玻璃车床的倒影折射已奠定了感情“原件”的缺席的在场,因此人物注定是处在相邻却相隔的疏离状况。艺术没有形而上的本质真理,感情亦然如此。副本没有记忆,情境不可复制,相爱的人彼此之间的故事和感动,难道不是个体在记忆的复制中所加入的独一无二的灵韵?回忆是会造假的,我信以为真,但你能够进入我的情境中,感受我曾感受过的跳动的呼吸吗?我想,这一切都太难了。爱奇艺盲选的电影,看到快结束才发现是阿巴斯,真有你的,完美赝品阿巴斯。
走出伊朗的Abbas Kiarostami,把现实生活当作实验的文本,进而展示一段奇妙的关系联结。不仅是“假亦真时真亦假”的情节发展,也会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暗自较量,复制生活的合法副本是两个人的默许之事,但总会有异己力量催促其回到真正的现实世界。有的人在这段关系里交出了真心,而有的人在关键时刻算是“幡然醒悟”。艺术可以从生活而来,但终究不能代替生活,人生也并不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或者通过复制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陌生人能走到这一步,已是一种礼貌和投机的馈赠,文化人的情感生活真的没有那么理性。
其实这片子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自以为看穿一切的“学者”们,通过两个人的“扮演”和身份转换,让观众认识到作家本人才是那个忘记自己生存意义的人。劝人活在当下,让人发现身边的美的人,不但对精心打扮的她视而不见,而且因为偏僻餐馆葡萄酒的低劣而发火;看不到教堂新人们的幸福,只看到爱情盛开后的枯萎。他用精英视角精神的鸡汤灌输给下一阶层的人们,然后继续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他的灵魂才是一片荒芜。这是“爱在”系列之外全程两个人逼逼叨却不让人厌烦的电影,男人吵不过女人的时候跑到一边找论点回来继续吵的细节太真实了。
本来觉得值4星,看完艾小柯的影评后又看了一遍,改打4.5星。导演阿巴斯不仅想讲一个故事,还试图表达一种理念,因而使它具有了双重含义。想起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里说的,电影的叙事性却使得未受教育的观众也能理解,因而在艺术的智力层次已很高的时代,电影的智力层次却是“极为原始”的。但如果电影像其它现代艺术形式那样变成表达哲学理念的工具,那恐怕更容易迎来终结。当然,这个故事本身还是很精巧,也留下了开放性的解读,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阿巴斯晚年的试验?比诺什的演技不露痕迹,非常自如,气质真是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