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萧红传奇一生的故事。20岁的她逃婚外地、却被抛弃;遇到萧军享受爱情,但两人终究无法厮守一生……在战乱的中国,萧红从东北到上海、日本,再到武汉、重庆,最终在香港停下脚步,完成巨著……《黄金时代》下载观后评论: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萧红的人物传记,创作的黄金时代,悲惨的人物命运。导演用场景加上第三视角评论对萧红进行刻画,用客观的视角来讲述萧红。导演用3个小时,平静的叙述萧红的一生,让之前仅仅知道萧红的我了解她、理解她、同情她。一方面是萧红的文学地位,她以自己对文学的天赋,一改之前小说仅叙述的手法,用朴素的语言来叙述生活,像散文,像诗,在文学史上对小说的创造做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萧红可怜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小说呢,她早年和表哥、和娃娃亲的故事迫使她一生漂流在外,从未回家;中间和萧军那刺痛骨髓的爱情故事,既爱又痛苦;夹杂着之后萧军、端木之间纠葛的情感纠纷,虽然这是高潮,好在导演没有在这花费太多的镜头,使得萧红的角色更丰满了;以及弥留之际端木奔波在外、骆宾基一直守候的不解之谜。满身的才华,飘荡的一生
不止是萧红一个人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左翼作家们共同的故事,正像电影最后,流泪的骆宾基面前,初被禁锢的她笑着打开窗子抽着一支香烟,而转过身,看到她已经逆着这个时代的大势在走,却又回过头来。当年的左翼作家们的热情,理想,努力,可以借这部电影窥视一角。看到《七月》作家群北上,端木望着窗外解封的冰河,念出一句北方的冬天是悲哀的,那一刹那体会到的悲怆是难以言喻的。对鲁迅刻画的尝试值得肯定。萧红的一生,就像这电影的形式,破碎,散乱,是人们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后半生的悲苦,在她的笔下是沉默的,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她本人的心境。一开始我感到不能接受,到最后她念出呼兰河传里那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看到明晃晃的日光落在草木上,便想到她的短暂的三十一年人生。这部电影想传达给我的情绪,确实很好地传达到了。
很难说出具体的感受,开始觉得是不是文艺气太浓了,对话上总觉像读文章没有生活气,后来慢慢地开始浸入了其中,影片影片叙事结构很有特点,像群体叙述的回忆录,像萧红写过的文章。我是从遇见鲁迅后开始真正安静下来,收尾部分真的是平淡又精彩,心中着实酸了一把。对于影片的理解,我不是很了解萧红也不是很了解女性,有人说时代艰难,有人说感情混乱,有人说遇人不淑,有人同情,有人指摘,有人要批判,有人要反思要总结感悟,要指点高明提出条条,我也在想,我也只是觉得那就是一个人生活过的经历。萧红有才华也很坚强,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很柔弱,感情这个东西真的很复杂难描摹,文学影视艺术不一直在提供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可能嘛,没有哪一种是高明的,更好的,我们都在顽强地活着,为了一团爱热烈地活着。
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吧,觉得宋佳比汤唯诠释的更为鲜明,汤看下来更多感受是知道在看电影,看宋的却如同一起经历了她的一生。但毋庸置疑,她俩都很棒,电影末尾,萧红最后一口气对着镜头微微一笑,全场寂静的只剩下呼吸。可能在那一刻,不同的人都同时沉浸在了各自对生活独有的审视和对自由定义的遐想中了吧。无从而知,就像一直以来,默默上路,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从一个地方回另一个地方,这些地方虽然没有一个能被称为家乡,却能够时不时享受着这种"在路上"给予的从容和淡定,以及向生的力量,轻松,不压抑,仿佛脚下的每一寸都迈向亮着光的远方,对生活、工作的隐忍和努力,内心那涌动着对未来的期待,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安安静静,跟一切都无关,每个人独属的"黄金时代"。
冬天下了好大的雪,白色的棉被覆盖住所有的声音,村庄里静得害怕,所有人都渴盼着说话,哑着嗓子惊吓,只有她剔完指甲里的泥垢,缓缓拿出一颗冻梨,在黄铜瓢里融化,看着炉火映着铜光,在脸上浮出病态的颜色。三十一岁的生命里植入了太多的故事,硬生生地把浓缩的故事压榨在瘦弱的骨头里,甜的溢走,苦的留下。留在香港的一具枯骨像是被流不出的泪和说不出的痛渍透了似的,不忍直视。一根香烟缓缓在她目前燃烧,在亚热带潮湿的雨季里发出孱弱的火光,烟雾上升缭绕,顷刻间笼罩。她的男人们,朋友们在这迷梦般的时刻来到,为那个时而沉默的朋友送上祷告,有人冷笑,有人尖叫。雨落了下来,水从伞的龙骨上滑落。香烟熄灭,只有一阵刺鼻的味道不甚明确,证明这她的来到。
就是被太多人说这部电影不管时长还是叙事都不友好,错过上映时间后,我居然隔了六年才看。其实对我来说这并不冗长,三个小时过得蛮快的,我一向很喜欢碎片化的叙事,碎片化的记忆。导演费了很大的功夫用旁观客观的视角去拍萧红的一生,不缀任何自己的逻辑和观点在里面,可能只为了真实,可能想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萧红所写的“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伪采访旁述一开始看着确实生硬,但在光影里面慢慢就接受了,上次看打破第四面墙形式的电影还是《我,花样女王》。看完全片让我产生的最大兴趣就是想去把《呼兰河传》看一遍。
一直嫌这个太长就拖到今天才看,其实看的时候感觉也没那么长,不算难看也不怎么好看,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大型左翼作家cosplay现场,不过确实制作精良。首先汤唯不是我心目中的萧红,太美太弱,不够凌厉决绝与萧肃。三个小时的表演并不惊艳,跟王佳芝区分不大,让我开始怀疑汤唯的演技。让演员打破第四堵墙,对着观众中叙述丰富主人公形象的做法值得关注。杨雪的出现让我挺惊喜的。我个人实在是对女作家的私生活没有太大兴趣,只想了解她们的创作,但很明显这部电影的重点放在了萧红的感情生活。还有我对于原封不动的让演员朗诵原作句子的形式不看好,非常附庸风雅,我不觉得真实的他们在日常中会那么不说人话。
很长很长的一部片子,可能对萧红的文学创作没有共鸣和对这样一位独特女性进行道德审判的人们来说,是没有兴趣和能力一直看到最后的。这部影片还是有一些创新的地方的,通过身边文人们的回忆与讲述,还原了一个较为丰满的萧红,可是有利有弊,在这种看似客官的叙述中,遗失的会是萧红心中的独白与对生命对爱情的渴求,与心中的爱。这部片子里还出现了很多当时的大家如鲁迅许广平夫妇,让我们窥见那样一个时代的一种途径。小时候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但是细节已经几乎忘却,我想: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位女性,除了了解她的私生活和她的绯闻,作品便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小女人萧红在大时代的边缘不断被弃颠沛流离的一生。再忆现文史课读的《逃难》一篇,原是萧红一生的缩影。印象最深的两幕一是初次逃往青岛时萧红紧盯着那个从车里掉出来的盆,这种转离人关注物的目光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认知与情感结构。二是胡风对萧军说萧红比你有文学天赋时他夜不能寐的样子。连爱情也不能免除嫉妒的刀刃,两人因文章结合又因文章分离。倒也觉得他无所谓渣男,只是顺遂人性,后来选择留下战斗,亦是情理相合罢了。三个人对分手的不同回忆真像《罗生门》呀,最后小学语文课本《呼兰河传》那段瞬间就泪目了。归去可能未必是坏事吧。
拍法很有趣,但结构组织太散了,有点抓不住重点,只能去感受环境氛围。很多段落感觉是为了描绘配角而牺牲了整体感。片长又太长,没有戏剧冲突和情绪起伏支撑观影的兴致。私以为角色对镜头讲故事和萧红念文章不该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讲述性的文字太多了,有点浪费电影自身的视听优势。汤唯演得太淡,还有种学生气的天真怯懦。我心中的萧红的核心特质是对世俗冷对生命热,并且反叛、孤独、漂泊,这些都没有看到。冯绍峰的萧军气质对了,但不够妥帖自然,更像一个普通的现代“渣男”。配角里脸熟的明星多,反而有点容易出戏。
感受还蛮纠结的。就电影本身而论有不小的缺陷,间离式处理看似多视角解读,其实异口同声,且大部分只是在承担字幕几年几月的陈述作用。时间线跳接和大量书面语半文半白倒对我没有多大影响,只是它的确不是一个深入浅出拥抱所有观众的传记片,现当代文学系学生可当资料索引看。 然而,它还是忠于萧红的。我认同许鞍华和李樯对她的理解。当呼兰河传的旁白在结尾出现,我再一次被她文字上的天赋打动,想隔离完立马冲回家再读一遍书。而那些左翼文青的革命主义浪漫情怀,还是挺可爱的。这样的电影,也不太可能会再有。
叙事想突破吧,但采访式的回忆录极大削弱故事性,而故事内容本身成了萧红作品大型朗读会、书信往来的电影“朗读者”和文学作品点评会,台词及故事细节都受制于萧红或其他作家有关萧红的记录,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想象力却失却了。直到萧红穷途末日,才让人逐渐入戏。大咖云集,但主角汤唯却显得尤其不好。许鞍华还是比较适合拍香港故事。说回萧红,这么一个富有才华的女性一辈子都衰在男人手中,又遇到战乱,遇到背叛,疾病,饥饿,好像一辈子也没拥有过什么,却一直在失去。所以她的早逝却是她最好的结局了。
我不是文人,但看这部电影我有共鸣。很庆幸我不是很年轻,在我小时候也有那么一个短短的时期,大家喜欢用文字表达一下自己,记得我上高中时,以“冷雨”做笔名写过一个小诗,投稿到校刊赚了5元稿费。那是一个晚自习,教室很安静,负责给我稿费的同学推开班级的门问,233班“冷雨”出来领一下稿费,矫情的笔名和酸酸的诗让我当时就羞红了脸,在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低着头出了教室门。黄金时代让我又想起了这段“才女”回忆,感觉挺美好的,当今社会发达快捷,于普通人更加缺失了这种文字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