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赝品 奥逊·威尔斯
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 de 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
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 de 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 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 本片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镜头素材来自由艾尔文•克利福德编剧,法国导演弗朗索瓦•莱兴巴赫(Francois Reichenbach)导演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的BBC纪录片。
《赝品》下载观后评论: 蒙太奇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留存的心理实感呢。 摄影机的权力存在吗?如果没有,那叙事的意识边界在哪。 故事的创造有天性吗?如果没有,那丰富的表达是谁赋予的。 影像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内容的想法又会是何种模样。 但可以相信的是,编造、搬演、虚构等等,在连续现实中抽取断续创造集体心智的凝聚,是让无数电影人神往且相信的第一推动力,奥逊·威尔斯《赝品》的每一帧都是观念真实世界的耳语,无论是形而下的内在故事,或者形而上的在场剪辑和调度,诉说曾经生活过或尚未出生人们的感慨和梦想,而后与世界相遇,贯穿的理性就是形式即电影。
出手不凡,以真实的线条绘下虚假,让它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真是假?”奥逊·威尔斯,真正的电影天才,用这样的电影回答这样的问题,拍摄手法就是答案的揭秘,“总是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故事。”“但是,谁在乎事实呢?”“...或者消逝为根本的,普遍的灰烬。”“评论家在发挥他们的精神和力量。但是,谁在乎呢?毕加索不在乎。”“最好的评论观点是一堆马粪。”(真实的评论词语,评论者永远不造假,因此他们绝对不是好的艺术家)“艺术,他说,这是一种谎言,一种让我们意识到事实的谎言。” “各位诚实的,虚伪的观众,影片结束了,再见。”(词语结束了,影像结束了,我关掉播放器,而戈达尔才刚刚打开了他的电视机。)
引人入勝。藝術在社會語境中商品化之時,已經脫離了主體的控制,成為自在之物。Orson比Roland Barthes更進一步,不再糾結於「作者」,而是聚焦於「偽造者」。在「偽造者對偽造物進行偽造」這個有趣問題的處理上,他強勢地交錯起不同人格的自戀形態[包括本人],並將其匯編成精細的高密度文本 - 因此相對於電影,我更願意稱她為一部推理小說,只不過這部小說沒有也不需要答案 - 誠如Nabokov,最偉大的藝術往往是場騙局。那麼,Orson的敘述玩弄觀眾了麼?絲毫沒有。當贗品的藝術價值被訴諸於形式,詭計便真誠起來。Orson是令人嫉妒的天才。
一场电影与虚构艺术的遐想,我觉得这个内容打破了电影虚构与艺术虚构的某种界限,但在这样一个复杂和深邃的另一个电影世界,威尔斯只是实现了一场还不够成熟的探索!后期的威尔斯像个影像的魔术师,几乎是在玩电影,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大师该走的路,哪怕不够成熟,也在为电影开垦新的未知地,后人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在这一未知的方向似乎有了很深入的探索!影像95分剧本90分导演95分表演90分创新90分作品分92分内容系数0.9影史分83分相比于这部作品,还是风的另一边唤起了我对威尔斯电影艺术的重新审视,后续如果有时间我会重看一些他的作品,再深入谈谈他!
是一部需要全神贯注来看的电影,看完会对纪录片有种全新的认识。真假、虚实交织在一起,做到了极致:过于完美的赝品令人称奇,过于虚假的故事荒诞离奇。P.S.本片关于毕加索的“绯闻”让我想到法国大革命期间很多地下文学作者伪造证据、散布谣言以瓦解权贵势力,人微言轻但架不住人们从古至今热爱吃瓜的本性。F for Fake, C for Copy, 那么谁来先下“Create”这步棋呢?(或许在Fake和Copy的过程中有些人已经在Create了)
运镜剪辑繁复至极却无比精准。配乐色彩构图悦目悦耳,台词唯美优雅。将人物为核心的几个场景叙述完全敲碎,重组成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更好地展示艺术化“故事”的真实性,更好地把控节奏。几个核心人物都以“真假的界限”、“艺术与艺术品的本质”等命题相互联系,并因完全碎片化的叙述而使信息量激增;由于奥逊在影片中以“魔术师”的身份叙述,又因此引发“关于电影与导演本质”的思索,再度弱化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最后虚构的毕加索部分的蒙太奇太调皮可爱了。
奥逊·威尔斯是天才——他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都在以超出20世纪观众的感知习惯来讲述最基本的事实。这部以“伪画”和其背后的创作者为主题的作品,基本素材剪辑于前人拍摄的BBC纪录片,但却超越于纪录片之主旨,既讨论了艺术品伦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美的再创作。影片开头以威尔斯擅长的魔术表演引出核心问题:“真实”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结尾以虚构的毕加索故事作总结陈词,其创造性与旨趣达到了纪录片表达的巅峰。
奥胖炫技!探讨什么才是艺术,怎么分辨真与假,艺术买卖的虚伪,con man们不仅大摇大摆地欺骗世界,也不动声色地欺骗着自己。但问题在于奥胖个人表达欲望太强,没人想看五六次自作聪明的间奏,没人想看冗长的主题升华。(别误会我我对古典音乐没有任何意见)似乎可以化用一下川普同志的名言:Fake arts! Crooked art dealers! Should be in jail!
關於藝術真跡和贗品之間真真假假,涉及藝術市場、專家的遊戲規則和作秀,最終反思到藝術作品的實質,保留回答的開放空間質詢「何謂藝術?何謂真實?」。從影片本身上來看,一種紀錄片前所未有的形式,夾雜創作者的個性與表達欲,以「fake」構成的影像形式貫穿了整部來回穿插的蒙太奇令人應接不暇,可以說是形式和內容交相呼應。
8.5一件艺术作品,不管其是真迹亦或赝品,存在于其中的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是奥逊威尔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他在这部影像论文中,利用大胆的剪辑创造出一种肆意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形式自由的叙事,他不仅在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两位造假大师也回顾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某些特定经历
7.8/10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赝品》大概是奥胖爷爷所有作品里最妙趣横生的一部了——当然,也包括了他致力探索的、电影的实验性。其中一段关于匈牙利人的笑话(同时也出现在他好友写的传记书中)让我笑得肚子疼:有这么一本匈牙利菜谱,“要做煎蛋卷”书中说到,“首先,你得偷一个鸡蛋……”
威尔斯想把它拍的很有趣,各种俏皮的画面效果和配乐。但是实在是催眠,主要是话太多和语速太快,直到讲公民凯恩的时候才来了兴趣。讲的东西很有意思,各种真真假假,后面都快把我搞迷糊了,剧情片和纪录片掺在一起也很好玩。看着威尔斯在讲话,其实他对观众是很友好的。怎么感觉威尔斯在讽刺影评人……
承认自己的智商跟不上奥胖的语速。完全就是essay film 疯狂地用他人的documentary施展自己的才华 甚至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早年的经历讲了一遍 欺骗愚弄与调侃似乎更想说明艺术鉴赏真真假假的无意义 因为真实自在人心。奥胖自己的话术太多了 倒更想看看芬奇会怎么拍凯恩的编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