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开创盛世 王文杰
一、历史背景
从隋
一、历史背景
从隋末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到唐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浓缩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兴衰史。
公元581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王朝――隋朝,八年后,它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二百七十三年长期分裂的局面。又过十九年,隋朝人口骤增三分之一,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奴婢、部曲尚不在其中)。唐朝贞观之初(627年),因为战争人口锐减,有户不满三百万,经过二十三年“贞观之治”,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人口虽有增加,但远不及隋朝,只增加了八十万户,有户不到三百八十万,还不到隋朝胜极时的二分之一。隋朝完善了北齐以来的均田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号称兵甲强锐,富有四海。所以隋炀帝才有财力建东都,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隋朝修了许多粮仓,仅洛阳附近的洛口与回洛两个粮仓,就积米二千六百万担。据史书记载,隋朝积攒的财富,到了唐朝还用了数十年。然而就是这个盛极一时的庞大王朝,只经过了两代帝王,在短短的三十七年后,灭亡了。唐人吴兢编著的一本书《贞观政要》,上面有一段魏征的话,他上疏曰: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隋朝的灭亡,除了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轻视人民,无限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在豪华的都城外,随处可见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隋文帝时,遇到灾荒,朝廷有时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隋炀帝登基后,几乎没有赈灾的举措,而那年的元宵灯会,却要花费万万两白银。百姓的反抗,一但有火种,便会迅速为燎原之势。
隋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堵塞言路。反对的声音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大臣却没人敢说一句实情。隋炀帝不愿听,说实话的不是被罢免,就是下大牢,有的还丢了性命。
隋炀帝到死都不明白他的败因。当反叛的禁卫将士要杀他时,他问:我有什么罪,你们如此对我?将士们历数的罪恶,其中一条是亏待百姓。隋炀帝承认他亏待了百姓,对禁卫将士说:我的确亏欠了百姓,但是我给了你们荣华富贵,你们为什么竟然如此对我?隋朝大势已去,天下共恶一人,隋炀帝必然要被抛弃。
历经战乱,唐朝再次统一纷争的天下。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建成……
多少风云人物成为这段历史的匆匆过客。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从父亲李渊手中接过皇权,也接过了隋朝的均田制、府兵制、科举选士等一系列利于国家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也接过了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
李世民深知百姓在国家的重要,他减少税赋,遣散宫女,减少官吏,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教诲儿子“君,舟也;人(百姓),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广开言路,诚心求谏,听取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知错就改。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他还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炀帝偏听于虞世基,才误了朝政。凡是提出李世民过错的,他都给予奖励,并对刚直不阿的大臣魏征等人给予重用,专门挑自己的毛病。
李世民提倡节俭,任用贤人,听取民声,不具一格提拔有才能者,有些还曾是他的敌人。在治理国家上,他时时处处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告诫自己。《贞观政要》上面记载了李世民和大臣的谈话,其谈论隋朝的教训,几乎无处不在。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正隋朝遗留的弊端。短短四年,天下大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马牛布野,外不闭户”(<贞观政要>),<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全国因犯罪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吸取、改正隋朝覆灭教训的之治。
隋朝的兴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感慨。虽然封建社会早已灭亡了,如今执政的共产党其唯一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共和国的政权本身就是人民的政权,但从历史这一面镜子,我们仍然可有所启示,隋唐这段兴衰史,使我们更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重要;更深地体会到新一届国家领导者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之久远意义。
历史剧的真实,首先在于这段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精神真实的基础上,取舍历史事件,塑造典型化的历史人物。如隋炀帝,他自恃才高,轻视众臣,拒绝忠言,凶残暴躁,穷奢极欲,欲将天下美好占为己有,他将昏庸的封建帝王之根发展到极至;又如虞世基,貌似沉稳,巧言谄媚,以迎合皇帝的喜好为立于朝廷的根本;再如李渊,含而不露,长期在暴政的压迫下,变的优柔寡断,称帝后,也欲摒弃隋朝的劣政,但总不能彻底;又再如:李世民,十八岁举义,目睹了隋王朝兴衰、百姓疾苦,其经历使他心胸大度,济世安民是他名字的含义,更是他的目标;再如李建成,举义时也是雄心勃勃,欲拯救天下,他和李世民一样,善待百姓和士兵,战斗中身先士卒,但做了太子后,由于久居小人之中,他变了,心胸狭窄,害怕承担危险,又嫉妒冒生命之险屡建战功的兄弟……该剧中的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典型人物,组成一个既尊重历史精神,又能展示那段历史特质的“社会”,在这些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命运的跌宕中,让观众感受那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二、剧情简介
该剧四十集,分四个部分:
1-10集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隋朝貌似“辉煌”的背后危机四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辉煌没落”。从大业十一年的元宵夜,李渊一声叹息,引来牢狱之祸,写到隋炀帝不顾众臣反对,离开洛阳,巡幸江南,将隋王朝走向覆灭的内在必然展示给了观众,也让剧中的李世民和许多有识之士,对隋朝复兴的幻想彻底破灭;
11-20集为第二部分“王朝倾覆”。从李世民劝李渊举义,李渊犹豫不绝,写到李渊占领隋朝立足之地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王朝灭亡。该部分描写一个新王朝诞生的艰难和必然,旧王朝灭亡的痛苦。同时,在旧王朝灭亡的过程中,各类风云人物出现在这个舞台。
21-30集是第三部分“平定天下”。从李渊和群雄陆续称帝,写到王世充、窦建德被消灭,天下归一。王世充、窦建德和李渊父子,是三种不同帝王的代表,王世充猜疑属下,奸谋为人,他本身就是靠权谋上来的隋朝官僚,他身上更多的是隋炀帝的影子;窦建德,布衣粗茶,简朴为政,但骨子里还认为自己是隋炀帝的臣民,他打败宇文化之后收留了隋朝的旧官吏,几乎把隋朝的典章和遗留下的佞臣原封不动地搬到他的夏国,他安心偏居一隅,难有统一大志,因此才走出了最后一步昏招,支援他所厌恶的王世充,导致全军覆灭。李世民消灭他们,不在兵力,在人心,天下归一,民求安定之人心。
31-40集为第四部分“开创盛世”。从李建成发难,到贞观四年,天下大治。象许多王朝一样,外部劲敌消灭后,内部必有权力之争。李世民本无意争权,但父亲在佞臣的谗言包围中,故步自封起来,隋王朝的一些劣迹开始抬头,李建成为消除李世民对权力的威胁,离间李世民和父亲的关系,要么死亡,让新王朝回转隋朝的旧路;要么抛弃亲情,为天下,也为自身的安危,快刀斩乱麻。于是有了玄武门兄弟自相残杀……这是一个必然,贞观之始的必然。李世民先做太子,又当皇帝,他把自己济世安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处处以隋朝灭亡为教训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开创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
《开创盛世》下载观后评论:
最喜欢的有关隋唐的电视剧。这部剧排除月容公主的戏份 从13集太原起兵开始90%都是按照两唐书跟资治通鉴的记载来拍摄的,挺还原历史了,而且电视剧也没有过度黑化李建成。不过缺点是李大黑化缺少转折的戏份有些生硬,另外这剧我喜欢月容,这个角色人设从江都之变后就开始让人心疼,在洛阳自己被王世充立为皇帝的侄子被杀之开始流落民间之后,她就一直在努力生活,像一个平民一样生活,跟陈四相依为命,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去找去依靠二凤,没有寻死觅活,而是努力的接受新的王朝新的生活,这个角色后期成长性很强。国破家亡后不依靠别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跟大脑,我个人很是喜欢这种独立自主励志的女性角色,单拎出来看可以说是个女强人了,月容后期就是活脱脱现代的新时代女性 独立自强的那一类,不脑恋、不圣母、不感情至上,有自己的主见跟思想。
一看再看的隋末唐初的标杆历史正剧之一。虽说不是没毛病但主角耀眼群像精彩,大量的情节和台词也是脱胎于唐书和资治通鉴,基本符合史实。李世民从试图救隋到举兵起义到征战天下再到玄武门夺权开创盛世,“先存百姓”的治世思想贯穿始终。除了大众所熟悉的明君形象,还难得相对细致地展现了年轻英武的李二这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杰出的领兵作战之能:虽说真正战场交兵的场面不够这点超遗憾,但辅以笔墨依然将意气风发、胆识过人、名副其实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的天策上将给生动地立起来了!以大杨妃为原型的月容公主被许多人诟病可我倒是不反感,她的戏份很克制,跌宕起伏的身份命运及思想变化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视角映照,且有在慎重地不让感情戏抢镜,宁愿推迟她和二凤在一起的时间来让这个角色的存在和经历更好地融进历史基调,否则李恪老早就该打酱油了w
基本符合史实,改编剧情有吹捧隋炀帝之嫌,历史上李世民在雁门之前此生所愿不过三品官,但在雁门见了隋炀帝一次后却一心鼓动父亲造反,公主人设是杜撰但不讨厌,台词一般,除了翻译《唐书》的内容外,用词比较匮乏。李建成算是比较还原了,总体上能力仅算平庸,美化加强了前期的李建成,河东受挫后,攻长安的兵是靠分兵后李世民独自领军横扫关中整合出的13w大军,围攻长安时李渊李建成仅带了不足2w人,剧中夸大的率先登城根据《创业注》记载李渊当时想学刘邦只围不攻获取美名,但刚收编的新兵不听将令,这一改编加上唐初统一六大战役都拍摄的较为简略仓促,显得李建成后期的转变比较突兀,整体瑕不掩瑜,唐初剧里可以称为优秀之作。
剧本太好了,第一次发现长篇历史剧自己也能看下。沈晓海是真帅,从少年到中年,前后人物变化是有的,就是后面部分剧情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几场哭戏很优秀。服道化也不过分追求华丽,除了场景有点土之外。四十多集,剧情紧凑没有注水,不过有些前后转折太快,多拍几集也是可以的。这剧最好的是虽然以李世民为主线,但是周围历史发生的人物事件刻画也很出彩,很多配角演技太6,隋炀帝、宇文两父子、封德彝、程咬金等人的人设立了起来,部分也还原了史实。虽然感情戏少但如果删掉亡国公主的戏改拍和长孙皇后的戏更好,长孙皇后可能就五六场戏但是让人印象深刻。
非常不错的历史剧,按照历史的脉络来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炀帝和李建成,李建成绝对不是史书上的无能之辈,贞观年间李世民要求看了史书,并且修改了,弱化了李建成在唐建立时的功勋,也由此开了个恶头,史书成了帝王的家谱。李渊的大唐一统天下后最悲哀的是有两个过于优秀的儿子,二者只能存其一。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政治上的盛世到来了。
和贞观长歌同时期的剧,那时候贞观长歌爆到不行,这部剧竟然没什么水花。但是,剧是真好啊。那段历史我没有去考证,所以剧本是否符合历史我不清楚。但是历史剧的气势恢宏本剧真拍出来了。那时候的菲菲还是颜值巅峰,服化道也给沈晓海加分太多。可惜了没有大火。印象最深的是隋炀帝死的时候那份气度。的确,一位帝王就应该是这样的。
看似是正史,其实角色的脸谱化比演义更加的严重,人物的转变几乎都没有对应的刻画,也没有复杂面,譬如隋炀帝像个“丁蟹式”的精神病人,李渊像一个单纯的政治白痴,李密则像一个十足的草莽,李世民对于明君的启示也相对模糊,这些对课本注释是一点颠覆都没有。制作上也算不是精致,对场景的重复使用真的令人发指。
饰演李世民的沈晓海长相确实比较英朗,在形象上跟想象中的唐太宗还是蛮吻合的,但是在戏中却不如隋炀帝和封德彝这两个配角来得出彩,在隋炀帝死后整部戏就缺乏了一个很大的看点了,虽然作为配角,但封德彝的戏份却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尾,把一个谄媚迎合又喜欢卖弄的官僚形象演得如此生动实在是非常难得
和《贞观之治》比,不足;和《贞观长歌》比,有余!大多数都是照着历史拍的,特别是最后的玄武门之变,很精彩!释放三千宫女,裁撤官员,虚心纳谏等都在最后四集完美表现,导演的功底还算不错!总体来说,是一部值得看的隋唐史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配角都很出彩,甚至比主角演得还用心!特别是那封德宜
绝对是被忽视的好剧。除女主戏份有所虚构外,整个剧情贴合史实,内容丰富。从隋朝的堕落到大唐的崛起,再到李世民的一路开挂,以及一众文官武将乃至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等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写实,没有胡乱戏说。绝对是一部负责任的历史剧。建议把这部剧跟《贞观之治》连起来看,会很爽!
挺过前面的公主戏李渊开始造反就好看多了平定中原的秦王真是不错看!故事还蛮符合历史的但是战争戏拍得好烂!后面的宫斗和玄武门之变太烂。。继续对中国古装片里写不完的刁蛮任性脑残胸无点墨的公主表示抗议后面走上了尚秀芳的道路让我持续点眼药水中。。鲍国安的杨广还挺有说服力的。。
感觉前面和后面不是一个编剧写的,后面挺无聊,人物也没有认真写,玄武门之变草率了事,李建成的转变莫名其妙,李渊事变后竟然敢直接对着李二一顿臭骂。前面的剧情里,我很喜欢隋炀帝的大水车,封德彝和虞世基两人喝着茶走钢丝,以及宇文化及演员那双浅色的眼睛……
相比之下,要比《贞观长歌》好多了,可以看出李家创业前后的各种人的表现和变化。大体的历史节点还是还原的。老戏骨很多,但剧本、剪辑、服饰还是不足,尤其是每每高潮的那个BGM实在糟蹋本剧。另外,有些人物脸谱化还是重了,李建成前后变化可以更加符合人性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