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
女主角嘉比雅(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饰)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亨利·布兰克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弗雷德·金尼曼
第17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修女传》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不厌其烦地表现了复杂的修道院入会仪式,讲述了戛比小姐由刚加入时的兴奋,到内心的挣扎,到对宗教的怀疑,直到最后放弃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正如戛比在还俗之前和院长嬷嬷提出的质疑:“耶稣基督为什么要设置五响钟声来妨碍信徒们去做更重要的事呢?”过多的繁文缛节让陈腐僵化的宗教仪式显得荒唐可笑。而人性中真正美好的东西,才更值得追求。如果说佛教还是门哲学,那基督教纯粹是胡扯,那些瞎编乱造的福音和故事,也只不过是为了一些可怜的心理满足,既不讲逻辑,又不合情理,一看就是给文盲发明的,稍有智商就能看出破绽。戛比小姐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成为某种思想的奴隶或工具,跟着自己的心走,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信条。信仰来自内心的虔诚,而非那些假装圣洁的PUA。5分。
拍非洲除了走出非洲还有这部,几乎用了快50分钟时间来描写宗教仪式修道院里的生活,从世俗的人如何成为修女的。她“朋友”忍受不了不能说话不能回应而放弃成为修女,没事,她还可以做护士。而女主的毅力足够坚强,但也常常经受考验,谦卑这种考验等等也是我们质疑宗教为何如此,但一切这么做的理由又好像可以理解,修女真的是要圣洁无暇啊。五十年代拍的真好,这个题材还是很稀有的,而把自己献给了上帝就是要往最危险的地方跑的修女,又真的好高尚,虽然是殖民地。本来想看圣母的那个修女,发现这部也是越开越好看,我们接受着上帝的考验,终于磨练了心智,去达到内心的平和。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
嘉比雅范德玛将以路加修女为名。亲爱的孩子,成为修女并不容易,修女的生活并非出世隐退,修女的人生是自我牺牲,也可说是违法自然的生活。(Dear children,it is not easy to be a nun. It is not a life of refuge from the world. It is a life of sacrifice. In a way, it is a life against nature.)我不知道这个翻译是否正确,可如果真是这样,修女的生活真的就像剧里医生说的:跟一个不能有回忆的人谈话简直天方夜谭。她要做一个有想法的修女护士,真的是没办法。最终走出那个修女院大门,一切又该重新定义。
赛尔乔·莱昂内担任副导演,赫本主演,与《宾虚》同年作品,就是说那一年塞尔乔相当忙碌。 一口气看完:1、很好解释了宗教在当代消亡的原因,教条主义不能顺应人性与合理世俗情感的需求(P.S我国的程朱理学思想),但宗教的确推动了全球文明进程,在野蛮时代自有其必要性;2、绝佳的剧本典范,开篇设置目标(去刚果),前一小时用3个小冲突塑造人物及铺垫心理(同期女孩退出、被强迫考试通不过以表明谦逊、大Angel牢房打架),一小时开始去到刚果遇到男主医生,这是无神论pk宗教教条,二人从矛盾到惺惺相惜,后半小时战争爆发冲突升级,新护士之观念与亲人之死激发矛盾,结尾女孩离开;3,教条主义和独立思考,很能解释当代职场一些畸形现象与矛盾原因。
赫本扮演的修女非常圣洁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她很漂亮的缘故,其实在电影里并不强调她的容貌,赫本的举止相当自然,脸上好像没有化妆。此片非常细致地讲述修女入职的过程,各种清规戒律,各种条条框框,全都呈现出来,而女主身处于此,心境的发展与变化也都一目了然。当上级告诉赫本要作弊而让同伴胜出时,赫本吃了一惊,我也吃了一惊,清规戒律赫本都能接受,但公然作弊的话,这是上帝允许的吗?当然,上级说得也很清楚,修女的主要任务是修行,可是赫本的心中并不只有上帝,她对医务工作更上心,更注重自我。电影名为修女传,与内容不符,应该叫“我为何不做修女了”。
宗教的神圣与荒谬,权力与秩序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格特征的磨灭。这是一段长而曲折的道路,嫁给上帝与和人恋爱一样让人受尽折磨。这才是奥黛丽赫本会演该演适合演的人物,一心搞事业,消瘦,疲倦,自我鞭挞,和自己较劲,与世界斡旋,可以舍弃爱情却无法舍弃自尊,骄傲和个人追求的女人。她忍受了一切但忍受不了人最原始对生命的看法。什么是好Christian,杀父的仇敌你可以原谅吗,可以忘记吗,可以事不关己吗?什么是全身心的奉献,时刻自我检讨并批斗同事,可亲情你可以践踏吗,可以忘记吗,可以当没有吗?如果可以,那么很好,也就很可怕了… ??
单从电影角度而言值得5星。赫本太美了,剧本也非常深入细腻,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把人性的极限拉扯描写的很到位。但通过豆瓣的影评来看,这部片子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不仅需要对信仰背景有成熟认知,甚至需要有亲自走苦路的经历才能理解电影表达的更深含义。所以这部片子更适合看为人性纪录片。内里的挣扎是核心,“人生在世其实是无法到达宁静的境界”,但路加的每一次挣扎,都是在前进和成长,而非退步。就像赫本虽然最后看起来又还俗了,但她还是舍弃了一部分东西(如戒指),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如坚定)。所以人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
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经历过很多很多深刻感人的事迹,最后成为一个完美修女的故事。而事实上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叫嘉比的女子(赫本饰演),因一心成为一名刚果的护士,也因感情上出现了问题,执意要离开家人去修道院进行刻苦的修炼并成为刚果的一名护士。后来在刚果工作时受一名无神论医生的影响,也因她父亲在比利时沦陷的战争中被敌人杀害以及一名修女惨死在迷信巫师的一个当地人手中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使她无法再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最终毅然摘下修女的头纱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的故事。
父亲被德军杀害只是路加修女决心走出修道院的导火索,修道的清规戒律也不是她还俗的主因,主因是修道经历并未给她带来精神升华、心理愉悦,反而成为她沉重的精神枷锁和心理负担,溯源于个人性格、原生家庭教育和世俗经历所塑造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嫁给上帝也看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起缘灭都是缘,缘尽则离。编导似乎对天主教颇有微词。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让我对天主教修道、仪式、普济众生等方面有了许多直观了解。8.6分。
影片中女主角的虔诚固然可敬。然而如果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背景,对她的同情与尊敬就不能不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嘉比一心向往的刚果是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从1879年开始,利奥波德二世强制刚果人开采橡胶,并屠杀了大量刚果人。于此同时,天主教会派出大量的修士修女传教,“感化”蛮荒落后、偶像崇拜的黑人土著。
最近翻赫本的传记,中间特别介绍了这部电影对她的影响,看完真的大受震撼。一方面是与印象中的赫本完全不同,她太适合这个角色了,身材消瘦但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又虔诚又挣扎;另一方面是电影传递的信息确实很有冲击力,信仰到底是什么,在全情投入后决绝的放弃,这种自我成长和救赎给人的后劲好足。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圣召最根本的还是主体和天god的关系。‘开刀时看到了天主’。要去寻找的是做什么、在哪里可以感受到god 。最终的还俗也是如此,她去拥抱了最能让她发挥自我人性光辉的、最能体会到天主的、那件事。人性和神圣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天*主*教这里才更清晰,新*教*徒永远无法明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