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哥德洛克(乔尔·金纳曼 Joel Kinnaman 饰)一家三口原本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谁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两伙黑帮的街头火并彻底打碎了他们的幸福。儿子误中流弹身亡,愤怒的吉姆也在和黑帮对抗时被射中喉咙,几乎命丧当场。虽然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吉姆失去了声音,破碎的小家再也无法复原。万念俱灰的吉姆此时已完全被仇恨支配,出院后不久,吉姆开始疯狂健身,练习格斗、射击、飙车等技巧,他发誓要在一个月后,亲手干掉杀害了儿子的凶手——墨西哥黑帮光头老大。
看似难如登天的不可能任务,由于爱和仇恨的支撑,让吉姆走入了最后的修罗场……
《静夜厮杀》下载观后评论: 极其纯粹直接的Revengeamatic,近乎将一部标准吴宇森电影的第一幕和第三幕大肆延长后的高概念总结性作品;作为现代动作电影视听语言的开创者之一的吴宇森在如今“疾速追杀”等诸多后辈面前依旧不显老,在结合当下写实动作设计潮流的同时,随着决战临近,在这座叫“鸽子”的城,种种经典设计再度登场仍然热血沸腾:手持伯莱塔中枪流血无数依旧不倒的硬汉,复制《辣手神探》长镜头的登楼火并伪长镜,体制内的独行者与无政府主义游侠的惺惺相惜,子弹永远打不完的双枪,用升格镜头捕获的暴力的浪漫,以及如同大多数以暴制暴的复仇片同样的右倾色彩;无对白的设计与其说新颖不如说同样是种老派的坚持或怀旧,最后一镜中围绕着墓碑奔驰的玩具火车叠化着宛如字幕卡一般的书信文字——来自又一位老导演对默片所代表的究极cinema的高度忠诚。
2.5吳宇森的一去不復返即便從好萊塢重新再出發確定是實垂了,那股敘事的無力感從6年前的追捕便透露端倪,6年後從好萊塢重新再出發,故事設定為無對白的復仇片,可以讓吳宇森在暗夜當中盡情揮灑他的招牌風格,然而第一幕不斷疊加的親情回溯,便回到了6年前追捕對敘事已無把持的狀態,所幸後面就開始砍砍殺殺,槍林彈雨、慢動作鏡頭、適當的血漿噴灑,吳式風格開始發揮了,然而在數位攝影機的捕捉下,即便是穩妥妥的吳式風格輸出也難再復刻8、90年代那信手拈來的慢動作暴力美學調度,受益於題材以及男主失聲的設定,全片算是自然地坐到了迴避無需台詞的部分,也小小地再復刻了喋血雙雄警探與殺手的合攻場面,但整體看下來吳宇森確實是一去不復返了,本片的暗夜復仇就跟喬爾金納曼的人設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復仇是成功了,但也一去不復返了。
今年看了三部全片几乎没有一句台词的有声电影(只有环境音),分别是:吴宇森的复仇动作片《静夜厮杀》、外星人追杀片《孤立无援》和国产文艺片《春日狂想》,都谈不上喜欢。这几位导演的想法可以理解——展示的是在没有对话的情境下角色的孤独和压抑,基本要同时解决内部和外部冲突。审美上的“东西”是由感知驱动的,但是情节本身非常原始和不合逻辑,所以在观感上不会太投入,因为像在看一部超长MV。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剧本中没有对话,它是否还会令人兴奋?角色们不说话如何吸引观众保持他们的注意力?毕竟这类影片不是像传统默片或《艺术家》那样。这类无台词的有声片,最早的可追溯到《原子窃贼》(1952),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阿里·艾斯特的短片《佯病症》(2013),也是由于时长短,所以视听、节奏能跟得上叙事。
走进吴宇森的旅店,如同听一位暮迟之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虽说已经被讲过千百遍了,周润发,凯奇。。。但这次再听,多了一些悲拗感,反复折回的时间线叙述诡计,像哀伤的音乐,呜咽呜咽地演奏着,昭示着死亡的不可逆转性,残阳似血,泪水的咸味和血的腥味,皆化作淡蓝色的烈焰,喷射于银幕上,痛苦像浓到化不开的雾,身体-姿势的生命狂舞也在此时展开,枪火四溅之后,是迎接既定的宿命-死亡。当乔尔金纳曼接过小马哥和小庄的遗物,游荡于夜色中,我们看到了叙述者吴宇森的归来,行走在这个不属于他的时代。ps:金纳曼的表演极具杀伤力,他有一双野兽般的眼睛,目光如炬,很难不让人为之着迷
老实说我个人很讨厌《喋血双雄》里叶倩文的戏份,这应该跟性别与残疾都毫无关系,只是一种对于情感和角色处理的问题。当然我也讨厌《疾速追杀》,这一系列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基努·里维斯灰暗的人生观,他原本是美国创意动作片的受惠,和既得利益者,当然这其中更多都只是巧合,而反过来他将此类动作枪战片推向毫无创意的深渊,只求一些回光返照。《静夜厮杀》里的主角与氛围设定,也只让我联想起《华英雄》里吴镇宇饰演的无敌,不知从哪里听说只要主动把自己搞瞎了,武功修为就会达到更高境界,这与其说是一种武学理论,还不说是一种“中医”骗局。
坐牢。就算主角是哑了聋了,其他所有人也都是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啊?唯一能听见的人话就是no no no no,感觉也是观众在说,太糟糕了。锻炼修车练枪水了半小时,抓了个舌头来拷问,为什么在人家面前摆个刀方便割绳子啊?!双方互打了一顿啥都没了,但是好蠢啊??起码你酷刑折磨一顿把行动力废了啊,就真的加戏。还有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你咋就犹豫个屁啊,你是simp吗,人家刚才可是在拿机枪扫你哎,非要等人家先动手,真无语。结尾更是,身上中了多少枪了,却依旧没事人一样,把人掐死,好像还没掐死,只是晕了过去艹!
很纯粹的动作片,风衣,枪战,飙车,非常的吴宇森,可惜力度和血腥度都不够,剧情可有可无,有的地方真的降智到极点,男主在b站上看了几个格斗教学视频训练了自己一年直接堪比特种兵,后面男主和阿黑很帅气地干掉了卡拉米们,结果被一个磕嗨了的女的重创,打boss的时候就是站着对射,boss还很贴心地枪枪只打在防弹衣上,最后把枪对着男主的时候偏偏不开枪跟男主深情对视,要等到阿黑过来打自己背身,好在枪战戏观赏度高,男主穿着风衣独闯帮派窝点很有马克思佩恩的既视感,算是一部可以消遣时间的周末夜晚片。
真的无聊又烂。本来应该是动作爽片,结束的时候电影院好多观众都忍不住笑场了。男主因为声带受伤不能说话,配角也哑巴是闹哪样。理解是导演追求的风格 呼应标题,但是噱头10分钟过后就变成了gimmick。前一个小时都是男主的励志成长,但我根本不关心你每天练几个引体向上,怎么在油管上学擒拿格斗。过度滥用的慢镜头和男主儿子的回放老气又boring。最后一幕黑帮大佬一直在和女朋友爱的魔力转圈圈,比John wick的柏林酒吧蹦迪还离谱。
的确是没啥台词,本来还以为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的电影,看完感觉节奏很差,场景和情节切换也有些莫名其妙。本身就是简单的复仇故事,儿子意外死于黑帮交火,父亲开启复仇之路单挑整个帮会,几个镜头就能交代的事,愣是整了快一个小时才进入正题,中间男主还得锻炼身体、练车技、练枪术、练近身刺杀。电影的高潮片段不多,枪战戏拍的还算凑合,只是跟宣传的名不副实,显得拖沓不够紧凑,还远不如温子仁的《非法制裁》……
吴宇森新作,狮门出品。皮大衣,摩托车,慢动作,鹦鹉替代了鸽子,飚车戏,枪战打不完的子弹……都是吴导的标志符号。人物设置简单粗暴,男主声带受损变成哑巴连台词都省了。动作戏都是按老港片的拍法,就最后一场大楼枪战稍微带点电子游戏感。吴导把当年刚去好莱坞时拍《黑天使》《终极标靶》的解数又耍了一遍,但过了快30年,这些看上去又土又傻。实在不知这部拍出来的意义何在?蹭《疾速追杀》的热度???
【3】过时过季的老电影。大卫·芬奇的《杀手》话说太多,吴宇森直接拍了个哑巴杀手。老套,常规,且难看的老派复仇电影,归根到底其电影行为逻辑和底盘,根本与网飞的大数据电影输出和输入的公式一样。全程靠“无声”的父爱信念感冲昏了头,动作戏充满了呆滞,已经赶不上年轻时候的勇猛了。不解本片与大数据电影的不同,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产物的老人味,呆滞的,痴呆的,难看的动作片。
想不到吴宇森能拍出这种惊天大烂片。一半时间在战前准备,我懂要铺垫情感,故事底子要厚,才能在结尾解压爆发,但关键是这文戏也不好看,剪辑有毛病,上来就是一通乱剪,观众怎么能共鸣?如坐针毡了只能。枪战戏动作戏也不精彩也不多,全片没有对白更是乏味,本来题材新颖,那就在枪战戏上创点新,至少得爽啊!也不娱乐,一切都很刻意。还有双枪、风衣都有了,鸽子去哪儿了?!
吴宇森回到好莱坞拍片,拿了一个复仇爽片的剧本,却故意避开了复仇爽片的套路,用镜头无缝切换的老套煽情技巧和复仇老爹的体能锻炼戏码拖延出一半的片长。复仇段落来了之后,也跟bug横飞的《疾速追杀》那类无脑动作爽片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将不让观众爽到贯彻到底了,结尾也没给续集留下可能性。这么拧巴的追求,不高级,也不娱乐,就跟故意做成无对白一样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