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阿贝尔·费拉拉日前透露他将拍摄一部关于天主教方济嘉布遣会神父、受圣伤者、圣人毕奥神父的传记影片,并选中Shia LaBeouf作为主角。而导演的多年好友Willem Dafoe也会出演一个角色。
费拉拉在采访中称,“我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比奥神父的电影,将聚焦一战后的意大利。如今比奥神父已被追认为圣人,并是著名的受圣伤者。而他也身处一段世界史风云变幻的时代,在他成为一位知名的圣人之前也曾是个年轻的僧侣,这个形象将由Shia LaBeouf扮演。”
费拉拉称影片将于十月末在意大利的普利亚大区开拍。这是一部比他近年的任何作品都更宏大的影片,也是他策划了数年的心血之作。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阿贝尔·费拉拉
《毕奥神父》下载观后评论: 把帕索里尼本人以及《马太福音》一分为二就生成了本片并置精神-肉体两条线的表达,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精神和肉体在暗中相连,个人宗教和集体信仰在超越性的层面互通,内涵对左翼理念的倾心,但仅止于此的“赞扬”绝非聚焦存在姿态的费拉拉的单纯意图;所以另一方面精神肉体这两者又因为刻意割裂的并置处理,显得无从相连——精神的归精神,唯物主义的归唯物主义,就像笛卡尔把世界一分为二的身心二元论,两者如何相互作用就成了无解难题,那么也就完全相反于帕索里尼赋予《马太福音》灵肉合一的现实主义神话气质。由此对比之下双线并置的不稳定矛盾也明晰了它的倾向,即对灵肉无法合一的/割裂的/现代性存在的彰显,这是现代人苦难的源头。也因此费拉拉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距离感去强烈表达神父的个人心灵,越是强烈,灵肉越是相离
费拉拉无法像施拉德一样,创造一种接近超验的影像,《毕奥神父》对于信仰的影像化如同伦勃朗或卡拉瓦乔画作之中阴影之戏剧,又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转变成新黑色电影的暴力美学,希亚·拉博夫是一个独特且带有间离色彩的model,但并不是因为其犹太人身份,而是因为其神圣的眼泪背后以暴力作为底色,他仍然是好莱坞青春影片的明星,在影片中,当他所饰演的Pio受到信仰上的挑战时,总是以大喊着“Say Christ is Lord”并驱赶来访者作为结束,他正是触及了西奈宗教(according to Sloterdijk)的黑暗内核,影片结尾最后一幕的圣痕则代表了超验的默许,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左派运动类似,对于弥赛亚的信仰都意味着暴力(激情)与受难的两面体,费拉拉对于二者的认同是受虐狂式的。
比较委婉含蓄地阐释了战后宗教与世俗生活以及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纠缠,这对于此类真实题材、真实人物而言是不够深刻的。毕奥神父对五圣伤“羞耻”的心理仅仅通过人格分裂以及黑暗中的癔症来表现,太过肤浅,最关键是这种耻感应来源于他对自身代言人身份的自疑。此片人物众多冲淡了主线,使故事扁平如双马尾贫乳傲娇。在另一条叙事线上,结局是竞选过后的广场屠杀,也只呈现了意识形态的分野来到某个阶段,以及幻想与军政府竞选是与虎谋皮。与此同时毕奥却等来了基督降临,并终于显现五圣伤,这个时机的安排是想在深重的苦难中赋予毕奥救赎的使命吗?我认为是相当不恰当的。此外镜头方式也不是我喜欢的,拖沓、毫无意义的抖动,在我心里都是减分的。但毕奥对欲望的惧怕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总体算及格吧。
著名导演阿贝尔·费拉拉日前透露他将拍摄一部关于天主教方济嘉布遣会神父、受圣伤者、圣人毕奥神父的传记影片,并选中Shia LaBeouf作为主角。而导演的多年好友Willem Dafoe也会出演一个角色。 费拉拉在采访中称,“我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比奥神父的电影,将聚焦一战后的意大利。如今比奥神父已被追认为圣人,并是著名的受圣伤者。而他也身处一段世界史风云变幻的时代,在他成为一位知名的圣人之前也曾是个年轻的僧侣,这个形象将由Shia LaBeouf扮演。” 费拉拉称影片将于十月末在意大利的普利亚大区开拍。这是一部比他近年的任何作品都更宏大的影片,也是他策划了数年的心血之作。
扛著攝影機(十字架)的「自由間接」視點,觀者也在感受著畢奧神父感應到的若即若離、強度不斷上升的暴力與痛苦:外部逐步升溫的政治鬥爭,與神父內心雜亂無章的預示和幻覺,這兩股力量構成相互激盪,卻並非一一對應的模糊聯繫。伴隨著外界暴力的強度達到頂點,殘酷無情的屠殺發生了,而畢奧神父卻獲得了聖痕,(內在性)神蹟降臨。因此,觀者得到的感受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見識到以政治立場取代宗教信仰、宗教政治工具化後體現的醜陋與無為;但另一方面,神父在陷入巨大痛苦之際接觸的「神蹟」終究是私密且個人的,無法化作普渡眾生、解決世間一切苦難的聖光,其實也就更傾向於對人類個體存在主義困境的思考或態度。
说实话没太看懂。绝大多数以角色名字命名的电影,一般来说都是传记片,传记片一般都要围绕角色来推进剧情。可是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以角色毕奥神父命名,可是大多数的剧情与毕奥神父无关。希亚·拉博夫的戏份少也就算了,其它剧情至少应该与他相关才对吧,然而并没有。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讲一战后意大利的社会主义萌芽,社会主义者与旧势力的斗争。社会主义党派赢得选举胜利后,旧势力通过暴力屠杀巩固权力。我本以为这些会与毕奥神父有关,实则几无关系。毕奥神父只是一直困在自我怀疑和幻觉里。大量的戏份只是毕奥神父生活时期的背景,角色困境让观众不明就理,对于不知道毕奥神父是谁的观众来说,基本看不懂。
宗教电影,但是跟宗教关系不大。费拉拉拍惯了信仰与人的解构,突然化其为壳,排演了一次唯物与唯心在特殊政治历史舞台上的剧烈碰撞,达成了之于毕奥神父意识的几次分层的升华,挂着受难基督的十字架、口中不断呼唤的圣母玛利亚,都注定了其唯心,意共的主观唯物行动,驱使宗教唯心的下滑,挤压的是冰冷的蓝色地狱,毕奥神父处于其中受撒旦试探被历练,历史是唯物的行动产物,悲剧重构了唯心,圣人也是人,卸下桎梏"因信称义"的信仰何尝不是唯物,唯心,也是唯自己的心。费拉拉创造了最精准的圣人传记解法,拍出了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为何充满悖逆?为何异常晦涩?只因为影像之外的,是被模糊的、神化的毕奥神父!
《毕奥神父》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电影,它不仅还原了毕奥神父的传奇经历,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思想。导演阿贝尔·费拉拉用手持摄影机的方式拍摄了电影,让观众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毕奥神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同时,他也用镜头捕捉了毕奥神父与信徒、与同僚、与上帝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电影的音乐也十分出色,既有古典的合唱和管风琴,又有现代的摇滚和电子,既有庄严的赞美,又有激昂的抗争,既有忧伤的哀悼,又有欢乐的庆祝,为电影增添了不同的情绪色彩。
大概能理解手持拍摄和昏暗配色是为了渲染被压抑的欲望和内心的冲突,但是我真不知道这和传记有啥关系?然而肤浅如我,能看懂的是,对于看清自己命运/使命方向的人,讲理和等待神显现是没有用的,要用铁和血去捍卫,对于建立规则被规则击败而恼羞成怒的意大利反动派应该如何对待?意大利人民给了答案了,不犹豫不踌躇,这次没有,下次抢过枪,吊死他…说回来,毕奥神父不也如此和魔鬼,同僚,不信上帝者对抗的么?从这个层面,本片还是暗搓搓提示了践行信仰的重要性(和是不是信仰上帝没关系)。
在宗教与政治并行的状态下,我所能看到的就如同影片一样,是割裂的。宗教能救赎个人的罪恶,但很难抚平不公;政治紧随着利益,它从不接受上帝的慈悲。信仰的排他性,也包括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来自教科书的黑纸白字,它形成时的血泪,或许跟耶稣所受的苦难不相上下。接受过洗礼的枪,射出打击另一种信仰的子弹。我们从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与实践,结果是不坚定的存在,有人在信仰内损坏。能坚定的人,才能在承受苦难的同时,享受信仰的尊重~
7.7/10 并非宗教与政治的平行剪辑,而是“无效用”与“不在场”的对仗。非现实的语言,浅白平实的革命叙事,抽离出了合适的距离,而每一次平行剪辑,都是在共呼吸,将影像的力度着力作用于内心的困顿。祂从未在此,严慈的上帝从未垂怜这片土地,只有在信仰流失之际,借代理人之口愤慨胁迫;你也从未在此,茫然的Padre Pio游离于叙事时空之外,恩典与受难皆处于不可及的彼岸,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信众的血肉时,终是只得失语
作为片名的这个神父,在片中镜头不多,参与感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给人喂饼。对于这个人物,不像在纪念,更像在贬损。/演这个神父的,是当年川普当选后在社会上肆意宣泄和挑战的一个小丑。二战后意大利的左翼风潮,其中无论哪一方,都跟这个演员不搭界,类似于美人鱼或反派公主都不适合由嘿嘿来演。/拍得实在不上心。说着带口音的英语,而且是米国人的讲话方式。场面非常潦草,没那个水平就不要拍室外的戏。情节比较散漫,人物都很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