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年,地球已经成为废土,仅有的幸存者也都染上了不治之症。乔,一个还未成年的小伙、世界上最后一名电影人,和另一位迷影收藏家爷爷莎士比亚,带着手持摄像机和一众电影珍藏前往最后的圣地雅典,记录下人类文明弥留之际的狂欢与崩塌。影片虽以主人公第一视角徐徐展开,但自然平和的语调赋予了观看者以独立视角静观思考的机会。不仅背景设定与当下社会产生互文,多元的跨国阵容更为影片平添普世的宿命感,让文本中的遗言具有现实醒世的意义。迷影元素遍布全片,属于电影的惊喜静待观众发掘。
第73届戛纳电影节入选过戛纳导演作品(提名)
第3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乔纳森·诺西特
《末世遗言》下载观后评论: 无比愚蠢的迷影“乐园”电影,枯燥乏味的魔幻假象,看到想直接进入世界末日了,连把基顿堆上银幕的情怀都无法消费的贫瘠想象力,幸好是数码拍摄,不然就真的浪费胶片……众人沉醉于光影机器的朝圣仪式是遮羞布般的存在。不如直接去看一部老片来怀念逝去的黄金时代,不过在所有末世片中这部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在人类追求「永恒」的方式竟然就是简单直接的拍电影哈哈哈,丧失的明明是群体,而不是记忆与感知,放电影的动作变成了复活原始经验的过程,重新经历孕育——死亡的过程,就是强行靠拢设定也让人很不爽。在疫情封锁的当下,还能把这么好的魔幻末世概念设定拍成这个鬼样子,搞不清楚创作定位到底飞去了哪里,真的就拉一派演员在海滩乱语一通。兰普林在这么无聊的场景中仍散发着魅力,但求求了,别再浪费演员和资金了好吗。—24'SIFF
2021SIFF7 这是我用SIFF最后的周末飞的参与看的最后一支影片,看完匹配了我荒谬的半年流浪生活经历倒是觉得颇为贴切。是否需要寻找目标?是否需要跟随飘渺的呼唤?是否需要爱?是否需要快乐?是否有公社乌托邦?是否需要沟通与社交?最终会回到初始,数位化迭代却没有遗存,人类怀念最初的胶片美好。这个片子有几点挺讽刺的,也很黑幽默,一个是用着黑人男主角和白人美国老头搭档,黑人男孩当上个英雄白人老头祝福的要命但是他们最大化还是共通着英语。二个是白人老头命数将尽却依旧抵达了雅典并且最后支撑到了倒数第二个死亡—-这就是乌托邦及其幻象吧。三个是大家是因为看似简单无人注意却能掀起巨浪的咳嗽病毒死的,配上新冠、感觉莫名有余味:)
#HIIFF3# 一个异常古怪又纯情的迷影幻想:在黄沙漫天的世界末日寻找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从电影中认识美好世界曾经的模样,组装起摄影机、自制胶片在雅典卫城的公社记录下人类最后的故事、角色、和永恒,最后在手摇放映机投射在幕布上的光辉中死去。关键是这些情节、人物、甚至这个末世设定与氛围都太站不住脚,叙事节奏拖沓而无趣,逻辑混乱不清。而导演又一定要把这个迷影情怀放置于末世的背景与庞大的叙事结构下,花去大篇幅去作描绘和铺垫,就造成了显著的失控感(和肉眼可见的观众离场速度…)。如果故事可以更小更私人更可爱会好很多;尽管如此,仅仅是最后一幕还是有感动到的。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感受的影片,完全不同于商业片或普通剧情片的叙事节奏,整个氛围绝望中带着沉静,对观者心灵的触动藏在多个不起眼的场景里。古早的胶片电影成为人类文明存在过的证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天灾面前的渺小,感受过长期隔离之后被巨大孤独感裹挟的窒息,回过头看这部电影会有更多体会。我不禁想,人类的语言、文字、音乐、艺术……到底意味着什么,把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人类文明的内核,数字时代是不是一切都在网络空间里变得虚无,什么才能真正被留存下来成为永恒……
2021SIFF. 极低的预期换来了还不错的观影体验。影片只是在一个不成立的末世讲着各式寓言的松散影像,但我仍然成功被勾住了——虽然并不确定勾住我的到底是影片本身与否。大银幕上的兰普林拥有着绝伦的魅力。在银幕上看到她的渴求,深化着我对于她生命消逝的恐惧;而这种恐惧被完整的映射在了影片中,也让我更加沉浸在了这个不合理的末世中。人类是否需要某种存在的证明?也许不需要,但对于个体的我来说,某些珍贵的存在证明,是我能感受自己存在的重要凭据。人无法独活,各种意义上。
#HIIFF#入围今年戛纳提名。开篇真的十分惊艳,世界末日,钻进古老黑洞,虎狼咆哮,发现一个老头和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用电影的方式留存记忆,这是留下人类形象的最后物品。但是未来人在饥不择食的窘境里个个穿着时尚,虎皮貂皮小裙火辣美女身旁经过,对着不能录制声音的摄像机讲话,不知道导演是否在重复一种魔幻超现实。后面半段大段循环,放电影,放电影,放电影,无解的末世浪漫。同场有个重磅影片,只能错过,耐着头皮全程看完,感觉将近三个小时好像过了三日!
#3rd HIFF# 主竞赛。前入围Cannes 2020片单。废土流迷影科幻片。有个挺棒的开头,以及超级棒的迷影梗(还有哪部片子的关键情节发生在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的……?),但是后面雅典卫城的60年代公社就拍得实在拖沓冗长。加上末日电影选片品味成谜,自带扩音设备,手工制作胶片还不用冲印……反正也就是看个热闹,情怀感动一下就好了……人类灭亡于“咳嗽病毒”是故意的么哈哈哈哈。
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末日到来,唯有电影为伴,影像的存在或留下或许会超越人类;电影节的观影气氛还有刚刚《天堂电影院》的重温对于进入到设定的世界更是有奇妙加成。只可惜在抛出很棒的点子后,从老少两人的互动再到群居就迅速走偏;也开始作茧自缚地塞入各种方面的评论和“伊甸园like”神棍群像,打破了洞穴踩车、看见“野兽”的那种纯粹。【Rampling那段震撼全家(:
在一个完全不可信的末日设定里,一群老戏骨莫名其妙地过家家,演着让人尴尬的情节设计,是导演家有机农场里的食物太美味了,这帮人才接演这样一个项目吗?导演是个影迷,想拿末日里的胶片和迷影情怀干点什么,用胶片拍下里就可以永恒的话,在所有人都死了的世界里,永恒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命题基本上就是看一个文艺的导演无病呻吟,真的就是传说中的看电影看到死。
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盲选电影的小辣鸡。本来是一张票都没抢到的我买这个片名的电影来纪念一下, 然后补票买到了三场EVA,早知道这个电影就不去看了。依旧是迷影概念先行的创作思路,只有胶片存在的末日世界。从最早的火车进站,到后来的有声彩色片,把人和人的距离从陌生又拉近;但人类还是战胜不了疾病,灭绝了 - -。
四星半。都能想象如果今年戛纳举行,本片媒体场后井喷的社交媒体讨论。无法治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人类不能生育后的末世遗言,被导演乔纳森·诺西特用极其迷影化的手法呈现。文化的贫瘠与胶片中的古早影像相遇,碰撞出奇妙的诗意,绝对主竞赛水准的作品。夏洛特·兰普林仅仅几场戏就显露出非凡的职业素养。
原来末世的最后一个胎儿是因为孩子打赌剖腹致死的,末世的最后一个人类也没有超能力,只是碰巧是最后一个。人们已经忘记了握手的感觉,忘记了哭笑的动作,忘记了食物的味道,却在胶片运转,光影再现的时刻找回了熟悉的姿势,犹如卢米埃尔初次让火车进站。在深红的海洋发现一只鳟鱼,原来末世就是原始。
不是很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一群老戏骨来演这么个没有逻辑的戏。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入口处贴着的海报是Barry Lyndon,但末日胶片影像选片品味成迷。有人不买账,也有人痴迷,邻座的姑娘跟着音乐在座位上扭动身躯,放映完毕疯狂地鼓掌三次。说到底品味这东西还是挺私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