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新作《银湖之底》,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故事,33岁的Sam(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住在洛杉矶,虽然没有正职,却依然渴望出人头地。当年轻且神秘的女邻居Sarah(丽莉·克亚芙 Riley Keough 饰)突然失踪之后,Sam决定寻找这个女人,并在城里展开了一段调查。这段调查使他不得不直面天使之城最为黑面的一面,理清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及神秘谋杀。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银湖之底》下载观后评论: 7/10。后半段开始跑偏,想象力陷入林奇主义的怪诞泥潭,内核不够强劲,它到底在批判消费主义、色情产业、邪教还是虚无的富人?无从知晓,在一堆无意义的闷骚宅男噩梦中跟随诡异难解的人物符号漫游,用灵性的镜头触及天使城的诱人画卷下无法捉模的地方,很多线索没有被真正满意地解决(如“当心狗杀手”的涂鸦、一元美钞印着猫头鹰的图案);通过肆意混搭的流行文化元素丰富影迷的拆解乐趣,主角是被快餐文化喂饱的一代,爱好收藏模特的周刊封面撸射、疯狂读解历史阴谋的地下插画和走进表面闪光的泳池派对,建立在其之上的虚空幻想是解密所处时代环境的钥匙,无关联性的叙事段落突出自反性:加菲饰演的主角沾满胶水的手甩不掉蜘蛛侠漫画,臭鼬撒播的气味、树头掉落到脚底的死松鼠、沿途的狗狗饼干以及隔壁女孩喂养的鹦鹉,但令人恶心的动物象征并不有趣。
一切都是套路,一个耶稣三个新娘也是给分低的大概不是片子看得少,就是看不开。我虽然看的也不算特别多(看了看评论的致敬和彩蛋很多都没看过),那是对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套路还算有点了解,对“你激情的东西都是别人为挣钱随便写的”“钻石恒久远不过是广告人创造的”这类反套路,解构意味的观点并不陌生。如果你还沉浸在天分努力取得成功这类社会流行叙事,甚至是成功学的框架里,当然是很难理解这片子想要说什么。不过我想说的是,看似主角的理想破灭,喜欢的女人跟老富翁跑了,其实想一想,老富翁的一男三女升天论何尝不也是一种套路,秦皇汉武追求永生不过被方士套路,谁升天之后回来显灵了么?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满足了而已,就跟你国王林那类大师把高层全骗了类似。所以,也没什么必要追求“社会背后的真相”在框架里就把角色演
以解谜为表征的流行文化情书。迷影和收藏癖乐趣层出不穷,致敬了如此多的名导,乃至于让人陷入观影迷幻,“这一幕是希区柯克、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柯南伯格甚至是王家卫?”蕴含精神控制的文化传播,谜底是生殖隔离的阶级批判。David Robert Mitchell并不激进,Sam固然追索一面之缘女孩的“死因”,为此不惜砸烂作曲家的头颅,但是每砸一次都是爱的暴烈表达:因为爱的要命,所以砸的稀烂。最后Sam来到天体主义大姐姐家里,云收雨歇后他问,鹦鹉到底在叫什么(新的解谜),大姐姐舔着他年轻的胸膛说我也不知道,Sam一笑,这一笑就是解谜的暂停,追问的中止,是走向成熟和投身享乐的象征。他有了庇护之所,心之安处。已经走进死胡同的哲学探讨导向一个舒适的结论:shut up and f---
生硬、生莽的符号剪贴本,论文一样厚叠叠的文本电影,看到四分之三我恍然大悟:这不海边的卡夫卡加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吗,醒来时手上莫名其妙沾着的血换成了粉色口香糖还是什么的黏状物质。村上,果然太洛杉矶美式了,这结局也太钱德勒in 21 c了,然后我在西方文化的PTSD中颤抖。只有文明第一秩序的世界有权力以拒绝的姿态舞弄虚无主义,借无尽的玩笑扬言说世人所梦无不是空空一场。镜头追着失踪的女孩和大麻烟酒霓虹灯跑了两个小时,然后人已经在反流行文化的天堂坐化飞升,证明只是一场boy meets girl的小型失恋。但是怎么说呢,we still need movies like this
现代Noir,这个概念实在很酷,同时足够原创。选角加菲很合适,他有年轻人的气质,有代表这个时代的丧和焦虑,他的表演虽然有几处感觉很爆米花大片,但总体是很亮眼的。剧本在高潮前后安排的各种解谜太无厘头了,让人觉得根本不是严肃的剧情需要,而只是导演希望呈现角色一种乐于解谜的状态。高潮的钢琴戏就是主旨的揭晓,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在这个人人都替别人操心和争论的年代,好像人们已经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迷茫了。加菲的表演和电影的节奏一样松弛散漫,观感和上世纪的黑色电影竟如出一辙,看的过程过于舒服,甚至有些困倦,但体验是很好的。
从配乐上感觉出了导演很喜欢希区柯克,但是这又能怎样呢,剧情实在是太扯了,要么就架空要么就现实,现实层面上各种逻辑问题女孩提供的那些线索都顺利的让人发指,而虚幻中的类似《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地下的洞、类似邪教(或者太阳会?)的飞升都非常扯淡。老年人控制年轻的思想的确是正确的,因为好多爱豆公司都是这样,的确是为了赚钱而已,而且好莱坞人喜欢各种歪门邪道的思想也是事实,娱乐圈的潜规则也早已不是秘密。用了很多象征来证明象征有用并非是别有用心,能看懂的人才能get到,以这种方式为这部莫名其妙的作品自圆其说实在没必要
导演是有多迷恋经典好莱坞电影(classical Hollywood)。以1927年的《第七天堂》作为开头和结尾(Janet Gaynor更是凭借该片和《日出》、《马路天使》成为奥斯卡影后第一人),布景穿插众多电影海报和画面(《愿嫁金龟婿》、《后窗》、《狼人》、《黑湖妖潭》、《无因的反叛》等。配乐更不用说。狗的咆哮、后窗视角、暗夜的奔跑、以及草地中醒来,这部向茂瑙、希胖、林奇的致敬的大锅炖悬疑惊悚B级片,观感还不错。加菲好有喜感,(《under the silver lake》since—1928)
这是一部《后窗》式的偷窥电影,但它并不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而是逐渐走向混乱的,最终陷入了林奇主义荒诞离奇的沼泽。男主Sam以偷窥Sarah为乐——一个金发碧眼、笑魇如花、像从希区柯克电影中走出的美人,Sarah的失踪牵引出一条条线索,这些线索就是“那些能让一切事物变得有价值的神秘感”,每条线索都暗藏着一段奇遇,暗藏着天使之城的秘密。这些基于符号学与阴谋论的线索大多都没有被满意的解决,尤其对观众而言,想要将末日预言、隐喻歌词、狗狗杀手、银湖秘密等线索联系在一起,难度不亚于理解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
3:32 白兔 6:54 卖可乐 7:20 大白兔 2:01:40 果体 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如果寓意是好莱坞吞噬掉那些贪玩好骗的少年少女,那么可能还有点意思。不过这两个半小时的片子根本毫无意义。主角是根本不打算付房租,反正有人送碧上门,又到处有碧容易追。碰到个不好追的(主要是第二天就消失了),于是整出这么个故事。到处寻找东拉西扯的线索,其它所有人都像NPC,女伴在水库里被打死也毫无关系。荒淫的邪教,哪来的财力为每组一男三女安排混凝土的地宫?能在里面荒唐地过完余生?前面车祸里死掉的富翁,现场还有一顶白色女帽,疑似要寻找的妹子的。莫非后面情节全部都是幻觉和想像?[zxzj]
19年标记的第一部电影,意外地非常是我的菜。开始以为是部小镇悬疑片,可是原来故事就发生在好莱坞,话说洛城人民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由于整部电影的氛围塑造的非常棒,取景和镜头和道具都超有感觉,所以虽然几乎一直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迷雾中,而且似乎最后也没得到什么像模像样的答案,但还是津津有味地一路看了下来。电影好像用diss的方式表达了对流行文化的爱,消费主义的现代社会大家都被物质奴役,看到最后一段我感觉到的终极主题其实是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另:电影原创的那首歌也太好听了吧
一开始我以为在看后窗,以为是穆赫兰道,又以为是大开眼界,又以为是神秘学阴谋论cheap film,又以为是楚门的世界,又以为是黑客帝国,又以为是黑镜,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了。惊悚,探案,探险,夹杂了迷影,消费主义,流行文化,宅文化,神秘学和宗教符号,密码学,反乌托邦,希区柯克,林奇,梦露,库布里克……太多的符号碎片整合在一起,虽然很荒诞,虽然很多闲笔,但给人很强的沉浸氛围,这是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也许就是批判讽刺流行文化罢
最终章·断腿假期第五部 剧情:宅男探险都市传说。 1.看完好像是有无数线索在脑子里爆炸却又抓不到头绪。就像加菲磕了药之后的一场梦。 2.整部片子就是他带大家去解一个谜,这到底是不是个谜,解不解的开都另说,但这个过程确实不错。被导演整的一愣一愣的,最后以加菲不想努力了找了富婆结束我懵了。 3.拍摄风格和色调都非常出色。 4. 熟面孔太多了,比如我发现包租公是风骚律师里的银行家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