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usalem,Andalucía ,New Mexico,Copenhagen,Sicily,South Africa,Detroit,Tokyo
看南非这集的时候,脑子里不断放出库切的文字,它们出现在酒馆、餐厅、出租车、路边摊里,但功能又不只是在验证。和《耻》里的白人殖民者后裔露西同样有着自省和罪感意识的女主厨,却不像小说那样惨烈,叙述的回忆是“当时如果你是黑人,得到的找零只会是一小块泡泡糖”。但好像现实和文学没有轻重之分,在曾经作为叛乱地的酒馆里,现在也同样会有黑人吃着烤羊头喝着冰啤酒说出“racism is not on a piece of paper”。餐桌上也许摆着各个国家的殖民者带来的不同菜式,但底下支撑着的却是非洲松木做的那张木桌。有的人相信彩虹国度的设想,有的人却认为这既浪漫又荒谬。在这样的地方好像不可能把人群生硬地依据政见或肤色划分,然而面对食物,也许大家都可以在咀嚼食物的同时,打开耳朵,保持倾听。
大叔其实并没有在做一个纯美食节目,尤其是他形容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是Nice,good and delicious。这个节目里波登是在观察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东京人奇特的解压,底特律人的坚守,巴以人的隔阂,南非人的融合,丹麦人的幸福秘方。。。他不仅吃在餐馆,还会在路边摊,菜市场,人家,聚会,农场甚至贫民窟吃各种食物。虽然CNN是以欧美的主流观点出发,但无论如何这部片看到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们充满希望的活着。
95;西班牙格拉纳达,悠闲生活(午睡),美酒美食美女(还有跳舞的胖大妈);新墨西哥,西部风格,美国的基因突变,西班牙、墨西哥影响;加沙地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边缘;丹麦真福利国家,最幸福的地方,尊重传统与创新之noma餐厅;西西里,在意大利人之前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西西里人,黑手党收保护费,马肉看起来好吃;底特律,热狗看着绝了,辉煌一时,如今废墟,无为政府下的留守居民互助;南非,自由新一代。
油管有个频道All documentary,传了这个系列也没被举报,播放量很少,评论区却有上古互联网的氛围。无论每一集去哪国,都有inhabitant站出来给大家问好,并一起怀念Anthony。陆陆续续看了几年,越大越喜欢,无论到哪都能坐下来聊,很佩服Anthony,太懂尊重别人的文化了。之前看了Oman一集,特别感兴趣,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去看看。
耶路撒冷,永久的割裂;西班牙,普通人的生活,令人羡慕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新墨西哥州,荒野中的历史;哥本哈根,从农场到餐桌的NOMA,superpower;西西里,海鲜和奶酪;南非,碰撞之地;东京,混乱的平衡;底特律,a city on fire,结尾被废弃的房屋外的鸟叫声真美~1. Jerusalem, 03. New Mexico, 04. Copenhagen, 05. Sicily, 06. South Africa, 08. Detroit (缺02. 西班牙, 07. 东京
“必然性是我的宿敌,我是一个那么爱质疑的人,我会质问自我和现实的本质……”越看越喜欢这个老头了。只要提到丹麦的代表性美食一定有Noma;东京那篇真的非常不走“美食纪录片”的寻常路,果然喜欢追究表象之下的本质。
“I arrived this country spectacularly ignorant, and I will leave spectacularly ignorant.”
最特别的一集,是美丽传说中的西西里,居然是从欺骗开始,安东尼那受伤的心灵从头到尾都没好起来,饕餮美食、觥筹交错之中仍能看出他的不快,还有无奈。为他的率真点赞。
“这是你第一次来丹麦吗?” “老实说,我通常会回避干净,有序,没有重大社会问题的国家。我是为你而来。”hhh 以前挺烦noma的,看他们吃青苔就又有点喜欢了。
节目组的选题真好,“纷争之地”的哀伤,“底特律”一集中坚守城市的“幸存者”们,“南非”中对种族隔离的讨论都充满人文关怀!绝不仅仅是个旅行节目!
耶路撒冷:炸豆丸子/Maaluba(在米饭上铺数层炸茄子,间隔以土豆番茄焦糖洋葱以及快炒过的羊肉或鸡肉,与肉豆蔻肉桂一起慢炖做成的巴勒斯坦名菜
耶路撒冷 > 南非 > 哥本哈根 > 安达卢西亚 > 东京 > 底特律 > 新墨西哥 > 西西里
底特律那集很棒啊!一起来看Anthony玩割草机。“Struggle”和“resilience”,整个城市又荒芜又充满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