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音 胡炳榴
为人憨厚、乐于助人的余木生(刘延 饰)是一名船工。妻子陶春(张伟欣 饰)对木生百依百顺,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随你”。
为人憨厚、乐于助人的余木生(刘延 饰)是一名船工。妻子陶春(张伟欣 饰)对木生百依百顺,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随你”。
听说离村子几十公里的龙泉镇开通了火车,陶春想同表妹杏枝(赵越 饰)去看看,木生不同意,陶春没有坚持。陶春一直有腹疼病,木生并没有放在心上。夫妻俩上集卖猪,卖得钱后,陶春在商店给木生买了两包好烟,给俩孩子买了圆珠笔和玩具。她自己很想买一件酱色的上衣,但木生想用剩下的钱买猪崽,陶春还是那句“我随你”。陶春又一次腹痛,木生以为是老毛病,照旧让女儿买仁丹,杏枝看到气愤地把仁丹扔在地上。经医院检查,陶春患得是肝癌,已经到了晚期,无法医治。木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回家后的木生回首往事,深感内疚,他还能为生命既将走到终点的妻子做点什么呢......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胡炳榴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位北原
《乡音》下载观后评论:
影片语义可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拆解为一组一组二项对立:文明/愚昧、现代/传统、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新/老代际冲突,这些抽象的主题性二项对立可具体细化为情节中的二项对立元素:持传统观念的老一代木生、陶春、叔公与持新思想的年轻一代杏枝、明汉间的对比,陶春所体现的女性依附性的封建主义思想,以及对自身悲剧的麻木而不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的对比:油榨房倒闭,被机器榨油房取代,爷爷悲叹机器榨的油没木榨的好吃;斗笠与塑料雨衣的对比;丈夫摆渡的传统船只与新式带发动机的轮船的对比,丈夫逐渐流失顾客;山那边的龙泉镇火车已通一年,山这边将来也要修桥跑汽车;尤其令人赞叹的是结尾,丈夫推着上面坐着妻子的独轮车,去山那边的龙泉镇看火车、照相,独轮车木头的嘎吱声与山间回响的火车轰鸣声冲撞、重叠在一起。五次端洗脚水
一开始看本片的前半部分,从铺垫春姐“都随你”直到她被查出患上肝癌,似乎带有如今的女权思想的特质,呈现一出被男性压迫而没有丝毫反抗的贫苦女性,让人感同身受为其心痛,然而在后半段之中,才发现导演并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依旧是传统的叙事,把这种“不公平”只是作为情节的铺垫来讲述,木生恍然大悟开始减轻春姐的负担,而春姐也说出了那么多相互理解的话语,爱情和亲情融为一体,陶春的愿望是去看一次火车,木生推着坐在佣车上的木兰踏上看火车之路...这样弱化了前半段故事中的性别矛盾,突出真情真爱和生活的不易,提升了乡土的悲悯情怀,突出质朴和纯真,这样的故事很有我们中国的特色。
最大的缺点或许在于木生的转变比较突然,虽然是循着一个疾病的契机,但对于木生这样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男性而言,未必面临了这样生死的绝境就一定能够醒悟。他大概会开始意识到妻子的重要性,会不希望为家庭操劳了这么多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这样辛苦,所以,他可以为妻子分担家务,可以替妻子完成遗愿,却其实并不然能够真正明白影片中他所说的“夫妻本是同根生,我们是平等的”(大概)。这样平等进步的思想,对他而言过于超前,他需要一个更深的契机,从而使他做出主动的思考与选择,而并非像影片中所呈现出的那样,他被一种叫作死亡的东西逼着做出抉择,而且神奇地既幡然醒悟又思想进步。
看完后唏嘘不已,可能与现实中我嫂子的事儿很像的缘故。乡村电影中人物的“面相学”问题应值得研究下。当影片开头陶春遇到现代化外观(电力轮船)时,就已经预示乡村景象中存在的“入侵”问题了,始终伴随的是他者的审视,并由此出现了愚昧与启蒙、落后与先进的二元对立问题并展开叙事,这也是乡村电影的一大类型了。乡村中的女性形象如陶春行为规范之所见,是被传统观念规训后的结果,区别于李双双、金花等的理想型人物,其悲剧更值得对这一愚昧文化进行反思。知识进乡这个问题的讨论已有多年,现实问题所在便是,知识一旦进乡就意味着某些人群的“逃离”
以当代的思想来看,是完全不能认同这里的女性形象,女演员很好看,所以她颜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完全代入不了,因为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她是一个劳作多年的家庭主妇,因为她长得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长相,而现代的漂亮女人脸上是很难出现辛苦劳累的脸色的。前期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几乎让我觉得他不爱她了,似乎有点过了,因为太想表现丈夫对待妻子的那种漠不关心,与后期形成反差,但是有点突兀。片子旨意塑造两个不一样的女性,甚至是有反差的女性形象,一个是纯朴的良家妇女,一个是对新事物保持好奇的新女性。
这部电影居然标记了1026天才看,我这拖延症啊!女主刘伟欣是李小璐的妈妈,不得不说,演活了中国传统女性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前半段看的人拳头都硬了,这样的大男子主义放到现在,肯定是要被批判的。可这是39年前的电影了,男主木生最后也悔悟了,说出:夫妻都是一般高低的话来。可惜妻子已经病入膏肓,即使再弥补,也晚了。唉!1905看到网友评论:慢慢青山伴云随,弯弯江水欲追魂。世间恩怨难分清,愿君惜待眼前人。
就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开头看的时候挺生气的,后来好像也可以理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甩出去的锅只有制度伦理道德的陈腐来背,我们后面感到的更多就只有感动,感动于这个女人,感动于孩子们。这个题材也非常的别致,很有思考力。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做乡音,是最后隆隆的火车声?还是榨油的木桩击打声?我不知道。
看得我又生气又觉得真实。这不就是中国普遍的女性吗?陶春和杏枝的对比。新旧女性。他最后想给她送大衣,带她去照相。为什么非要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陶春成了旧时代习俗的祭品,是对新文明的献祭。戴老师:在揭示愚昧的丑陋荒诞的同时,迷失在古老生活悠长的意趣之中。这使得“第四代”导演的二期作品呈现出一种矛盾、游移的叙事基调。
空间的隐喻上,对第五代有着启后的作用。一面是乡村传统恬静的古朴生活,一面是绵延的群山之外由火车声所暗示的现代文明,它在关于海的传说里反复提及,遥远且永不可见。导演用关于填海的神话回应技术文明的神话,他对乡土社会的传统价值的批判是温和的,因为他掩盖不住对这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路障的乡土的眷恋。
以船竿比兴女人。只是呈现,女人们千百年来被压抑而不自知的状况便跃然纸上。第三分钟时木生撑船出现,陶春给他送鸡蛋。第一小时时木生再次撑船,陶春送鸡蛋,而此时旁边出现蒸汽船,说明现代化的影响;木生在片尾终于知道心疼陶春,让孩子送饭。
女主竟然是李小璐的妈 导演是第四代导演 跟谢晋一样都是国家一级导演 虽然剧情走向大致能猜到 但拍的很真挚,现在还能“我随你”的女人可不多了
在家时,青枝绿叶;出嫁后,面瘦肌黄。一回回打下水底,提起来,泪水汪汪。可怜的春姐,她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她自己可怜。
妻子卑微、隐忍如此,在那个年代居然被习以为常。就此而言,“直男”“直男癌”等词语的出现,本身也昭示着社会进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