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跌落、从头再来。玛戈和阿尔玛是密不可分的好友,她们保持着年轻时的活力和征服世界的野心,但生活给她们带来重创。但是友情支撑着她们度过一切困难。
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阿娜伊丝·沃尔佩
《浪间》下载观后评论:
成为自己的意思是,避免成为他人。然而,眼下这对注定要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浪间》塑料姐妹花不仅想要「变态」成为他人,还为了成为他人与他人「角色」发生了激烈而不可调和的肢体与心理冲突,并借此「变态」手段赢得「变态」导演和「变态」观众的关注。这种「表演」人生的不可持续,再次暴露了小资群体自我认知混乱的问题:常以「天降」天选《小学生》形象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讨「资产阶级」女权欢喜,有明显「逃避现实主义」倾向,嘴里喊着做自己,但做谁都可以,就是不做自己的一个「Coser」群体。事实上,通过观察另一个自己,她们有时也能意识到这个随时可能《陨落》发生位移的虚假人设有多可疑,也能发现头顶上的明星光环有多虚弱。但,作为「平替」候补,她们更多时候是为这层《假面》假象注入真实的心血,并给予她持续的赞美和鼓励。
#BJIFF2021##资料馆留影#感人又虐心,长镜头晃动得厉害。相比而言个人更喜欢前半部分,Margot与Alma“黑白配”,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一瞬间就想起《弗兰西丝.哈》,都关于俩萌妹纸的纯真友情,打打闹闹嬉嬉哈哈无忧无虑,一起试镜做演员的白日梦,还对前任搞恶作剧乐此不疲……没想到后面画风突变,一场突然的绝症粉碎了梦想也匆匆带走了一生挚友。“绝症”“苦情戏”屡试不爽,但也缺乏新意,其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前后节奏的撕裂与不协调暴露出导演技法上的生涩,原本可以简化处理的段落却过于沉重,在“放下过去重新启程”这件事上不够轻盈,几乎没人喜欢这样的结局,只有那封情真意切的信里似乎蕴含着希望——她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永远不会磨灭,命运无常并没能打败那个很努力的追梦人,只要相信自己,希望就一直都在。
用非常现代的手法拍了一部很传统,非常女性化的故事。关于影视作品在两性视角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女性往往向内,男性往往向外。在亲密团体中,女性相对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的,当下的,内在的意识,在内在意识与外在关系的辩证中不断深入,饱满而细腻,因而永远只能组成知己知彼,十分亲密的小团体,这个团体里容不得更多的杂质。而男性则更朝向外,或是他人,或是共同爱好,或是某种形而上的观念,这种向外的倾向使得团体更为包容,所以能有很多的好哥们,唯一的共性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糙的傻气。同时,女性往往会被平凡的,普通的女性形象触动,而男性则更多被伟大的,优美的形象感动。男女视角下对女性的期待与想象确有不同。观影结束后,我旁边的女性哭的稀里哗啦,而直男却不能理解女性小团体中为对方着想又矛盾的私心。
北影节盲选看了这部电影,混乱中带着细腻的节奏让我有一种看懂了又好像没看懂的朦胧感。这部算是描绘女性友谊的作品里中规中矩的一部,有时情绪的爆发让我有点看不懂,有时两人那种相互依靠的感觉又让我动容,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可能是替补的女孩将自己的头纱带给朋友的那一幕,而生病的那个她坚信自己可以回到舞台。我只能将最后那段露水情缘理解为女生想要短暂逃避压力,排练和朋友的病几乎将她压垮,只能寻求一些慰藉吧。这也说明,在轰轰烈烈的友情背后,总有你不了解的朋友的另一些生活和关系,而每个人被撕碎成片段的人,都漂浮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2021.9.28.15:45BJIFF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本届电影节的意外之喜,本来没有安排幸得好心网友赠票。女性之间的友谊刻画得入木三分,非常细腻,虽然不了解导演,但是如此细腻的体察女性情感,实属难得。开场的打斗戏先声夺人,对渣男的围剿上阵姐妹淘,有了知心姐妹生病的苦痛多少被稀释,然而生死别离还是如期而至。戏中戏,有色人种戏内戏外生活的相互对照。虽然最后多少有一点煽情,但是可以接受范围内。大段独白中,痛失姐妹的情感非常动人,忍不住落泪,哽咽声四起。共情是女性可以为傲的能力。希望看到更多刻画女性的作品。
#Cinemania2021# 没有想到纽约既是舞台上diasporic storytelling的背景,又是电影中被想象的一个无法达到的远方。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这种“代替你实现梦想”的情节也已经泛滥,但是影片的剪辑以及两位女主角张力十足的对手戏把本来平淡的故事内核提升了一个台阶。当我肉体消亡成为泡沫,精神还会成为天际线尽头翻滚的浪,Alma和Margo同时朗诵舞台剧女主角的monologue是全片最深邃也最令人感动的片段。
#BJIFF2021# 有很灵的段落,也不乏抓马的桥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一个女性故事的原因,即便如此俗套我觉得依然可以共情,换讲一对男生的友谊我不确定是否还能让人信服。看到一半往后倒是偶尔有点走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有好几场戏给我一直想写的一个故事添了不少灵感,就一边看一边在想“诶那场戏我要是写应该怎么怎么样处理”,然后思绪就开始天马行空了,也是笑死。整体三星半吧,相比故事,视听上的一些处理更值得称道。
92/100。#Philadelphia#我们就像经过茫茫航行终于来到新大陆的两个异乡人,一起放肆地笑和哭闹来面对一切的喜怒哀乐,却也用我们柔弱的肩膀共同抵挡汹涌的波浪,在搭起无数高楼的曼哈顿的征途中,你是我唯一的支柱和所有的念想。这部处女作的视听质感是如此的具有活力和动感,但落脚于具体情感上又是多么地触动人心,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篇章。 @2021-10-31 11:00:33
北影节第九场。凌厉、伶俐、快节奏、手持,舞台文本,八毫米纽约影像。故事并无特殊,但几场戏写得好,能突出表演。如女主得知女友患癌的那场。表演的节奏也掐得匹配。还有女友母亲告诉女主,女友手术失败真相那场戏,激烈情感瞬间平滑交换。类似这种场景很多,包括几处女主排演时挣扎入戏的戏,多以长镜头完成,实在考验演员。结尾字幕中穿插的镜头,女主在小船上划桨,亦不失为有力的女性影像表达。
#11th BJIFF# 前入围2021戛纳导演双周。故事虽然法版《小红花》,不过一来其实这俩女主的关系是按爱情片套路拍的(也说明现在性别理论可以进展到性与爱完全无关了嘛),二来摄影剪辑实在太厉害,情绪性剪辑特别饱满(有些场景的剪辑方法想起山户结希了!),用演员这个身份做戏又做得到位(报复渣男,闯入婚礼,医院试装三个场景都不错),也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BJIFF2021-02 如此涉及生死的沉重命题,还是期待能有更脱俗的表达和更与众不同的生命感受。尤其是在法国的社会语境中,我甚至期待能处理出一种轻盈感。为了主角与替补的逻辑,剧场里的两个女孩发展出厮吵的段落还是显得过分八点档,后来重归于好也来得说服力有限。包括影片的结尾停在蒙太奇两个人初次相见的洗衣店里可能有更多的留白供想象施展。
镜头晃晃的,大多面部近景,衬托着两个女孩全程饱满的情绪。法国人太擅长用如此扑面直给的手法输出强烈炙热的感情,都快要溢出大荧幕了!100分钟影片只讲了一件事,玛格和艾玛的友情。两个人共同的梦想,也存在竞争关系,这是平衡被打破,两人的情谊从跨越了梦想到承载彼此的梦想,全程感谢充沛,演绎细腻扣人心弦。人生有艾玛这样的挚友,人生无憾。
承认是完全虚构故事的同时 用真挚的情感和极具生活经验的细节打动观众。表演真是好 甚至不需要掩饰人为设计的戏剧化冲突就足够赋予剧本以合理性。喜欢开场剪辑。戏剧 一场逃离 纽约的蜃景。爱情线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况乎导演说想表现的是 她所理解的女性之间那种互相依赖 也有竞争的友谊 #LostInFrenchlation导演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