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过日子,举手投足就是一幕幕川剧,癫狂、苦涩、地道,烟火气刺鼻。百年的生活史,大大小小,就这样在舞台上下踉跄展开。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邱炯炯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邱炯炯
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邱炯炯
《椒麻堂会》下载观后评论: 2023.2.5@Amsterdam Studio K个人年度十佳预订。三小时看完一点也不觉得冗长,反而意犹未尽。从微观的川剧社窥见社会几十年的沉浮变迁(军阀混战、抗日、内战、解放、自然灾害、WG),而川人的朴素生存智慧让人在乱世中不会一味沉沦,也让观众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小演员非常灵。贯穿全剧的“我爹阆中归了西”串起了想得而不得的亲情。阴间阳间两条线,对去丰都鬼城路上的气氛表现十分到位,虽鬼气森森,但有农家乐、可以搓麻将、还有丰都日报。少有地看到三年自然灾害和WGWD,饥荒时从茅房里找蛆烤了磨成粉,加在糊糊里增加蛋白质,荒谬却又真实。大炼钢铁,牛头马面都不敢骑板板车拉人,怕车被收了。所有布景都是棚拍,却十分契合故事氛围和发展。朋友说导演的手法很先锋,但故事内核和《活着》《霸王别姬》一样,深以
堪称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全貌记录,从一位川剧演员入手,以倒叙手法,在其通往阴间的路上回顾其一生之经历,从入行开始,到经历混战、逃难、斗争等,一幕幕画面依次切过,也同样是他一生之中的各种起起伏伏。表现手法上,既不完全是舞台剧,也与传统的电影拍摄不尽相同,大多使用戏剧舞台装置的布景,用纸做成的院墙和房屋、画纸充当远处的背景与天空、渡海时用摇晃的布条作为翻滚的海水、战争期间在楼梯上来来往往士兵等,概念性、观赏性极强,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一直充盈其中的烟雾也时刻营造着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些仿佛都在提醒观众,这只是一出戏而已。从戏剧的发迹,到中途的没落、分离,到最后的荒诞与复原,一个个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推着前进,他们无力改变什么,直到走到最后的桥上,在喝下汤的时刻,一切才可以归零重置。
9模仿川剧的文法唱出了一部独属于邱炯炯的私影像。邱炯炯以家人和川剧作引,去思考社会变迁及个体的变化,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他让观者在过去与当下、生存与死亡、荒诞与现实、电影与戏剧中穿梭,整个过程迂回曲折、耽搁停滞。同时舞台式的表现又带来间离,你可以感受到政治,但意味不明确,但在几幕的穿插中,又按头让你思考。在这部影片里你能找到很丰厚的电影元素,也留有充足的解读空间,比如表现主义式的舞台布景和梅里爱般的大胆想象以及安哲罗普洛斯式的思想表达,但这绝非时元素的堆叠与滥用而是倾注个人色彩的重新诠释。
嬉笑怒骂里,就这么度过了一生。鲜活的四川话作为底色,我们跟着主角走马灯一样走过他的人生。虽然只局限在剧院等几个小布景,但是却折射出半个近代史的兴衰波澜。但是大部分褶皱里,藏着那么多苦与恨,荒诞与折磨。作为那个时代的丑角,被批斗,带着高帽却依然挤眉弄眼逗小孩,他性格里幽默的底色一直是救了他,以及千万国人最后的稻草绳。印象最深的两场戏,一个是小的时候对着不存在的母亲的独白,一个是捡到的弃婴好不容易养活,母亲又来要时候的心碎。虽然最后结束的略微仓促,三场戏的嵌接有些跟不上,但这部电影依然值得重看,珍藏。这是我们普通人的记忆与史诗。
羡慕这种充沛的表达欲望、对内容安排信手拈来的学识素养以及对自己所坚持的形式的自信,果真为独特的电影作者。20世纪的波澜壮阔,让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有了足够的表达空间。虽然对川剧、四川方言和风俗不甚了解,但历史却给予、保留了一个空间: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际宏大叙事之余,个体在生命蹈歌中,有着相熟相识相知的文化意识,它不能被动抹除,也不会主动喝下那碗孟婆汤。邱本人说这是一出关于生死的影片,我却感觉这是一出“活着”,这场三小时的大戏以一个出奇的、间离的阴间视角和装置-戏曲-影像的形式回看了历史,这种体验是极为奇妙的。
不知道导演要杂糅多少东西在一部影片里,双线叙事,传统怪谈叙事,韦斯安德森&格林纳威式的舞台风格,超现实主义布景,纸板、微缩,装置艺术,荒诞主义,讲了一个类茶馆,又类霸王别姬的不伦不类的故事,幕与幕之间是撕裂的,剧情很少有因果联系,刻意将对主角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大事件避而不谈(eg国共纷争,阿桂过世),用尽力气tell story with a style,最后历史没讲好,群像故事也没讲好,是部看起来有趣的死片子。导演很会用推镜。
定个调:“近年最好的华语片”的评价在我看来并不为过;看片过程中我始终无法摆脱对本片“纪录片性”的思考:众人物的呈现、镜头调度、叙事等让本片呈现出一种独特气质;我会以 旁枝末节 散点透视 民主全景这样的特性来勾勒它,它显著地区别于一种追求塑造角色、生成逻辑、推进情节的剧情片以至于文学传统;这样的特性使得观看过程始终会被片中压不住的个性、藏不住的细节、收不齐的枝蔓所震住; 所以它给了我更接近于纪录片的观感,也即更接近生活/人生的质感
舞台剧的场景、风格化的影像以及文学性极强的文本,没想到最后给我的观感是至少这十年来看过的最为真诚坦然、亲切不做作的华语电影。也特别喜欢电影里的各种幽默,是一种消解也是一种反抗。如导演语,“我想把一个大时代的痛落到一个特别细小的日常细节中去,因为这种日常细节是我愿意去面对,而且愿意尽情去维护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普通人的唯一的尊严”,他成功了。(@Studio/K 周日早上的场坐满了华人观众,地下放映不需要介绍信!
老实说这种舞台痕迹的作品我是不大喜欢的,《椒麻堂会》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像是观念艺术和舞台剧的混合体。不过很佩服邱总在视觉上尽可能还原这么百年的风格与呈现的努力。任何一个骨子里有点儿川魂的人,都会被这长达三小时的各地川方言砸醒,这浓郁的地域特色让人由衷发笑,特别是发现丰都的孟婆汤还要配泡菜嘞!不过丰都鬼城都被淹了,这么有趣的世界,就像那段不能说的历史一样,像块石头深深沉在意识的海底。
全片的感觉就像最后一个镜头,走马灯一样扫过一张张脸,抻长了串起过去和现在,真实和虚幻。有两个不太喜欢的地方:男主角戏痴的成分没有立起来,从混口饭吃的小孩到“天生就是唱戏”的舞台中心,这个重要过渡是缺失的。还有是戏剧感很强的布景和运镜,我很喜欢,但也在想这是不是导致了观众的抽离感,很难进入情景,全场几次在地狱笑话时哄堂大笑,观影氛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没忍住还是看了,从来没看过这么鬼的川剧编年史,剧场感见离感很强,有很多祖师爷真人演、抽麻了天上飞的神来之笔。台词写得好,椒盐味到了,有文献价值,但是演员说得倒像不像的有点怪,感觉很多演员都很素人又觉得身导演要求的见离效果,都是不过一场秀生死忘川一场戏。丰都鬼城这个线串得很妙,但还是有点流水账,而且开头宽广后来收太窄了。相比之下姑奶奶真的是神作,神迹
戏中戏,新又新,小人物大时代又回来了。丘福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昭示了川剧的动荡与变迁,每一句戏文都是唱的自己。三个小时载入了庞大的信息量,阳间和阴间两条故事线环环相扣,出场角色内心丰富、人物鲜活。叙事上有些超现实主义,乍一看魔幻又夸张,整部电影倒是更像戏剧,丘福的人生也在一幕幕更迭里起伏不止,似乎是内容服从于形式,但总有那么几下敲到了我的心坎上。
盼了半年多,总算能一睹其风采。虽然限于低成本而采用棚内搭景拍摄与平移调度的形式容易让人想到韦斯安德森,但不妨碍它是近年来华语电影里最具实验精神和艺术野心的杰作,日益少见的横跨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视野也使得影片气魄非凡。当下的时代能出现这样严肃认真的作品和邱炯炯这样的天才电影人是华语电影的荣幸,它至少证明了中国电影不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轻易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