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一位年轻的丹麦牧师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的来到冰岛的一个偏远地区,建造了一座教堂并打算拍摄当地居民。但他越是深入这不堪一击的风景里,就越是偏离他的目标、使命和道德。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希尼尔·保尔马松
第3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提名)希尼尔·保尔马松
《创造之地》下载观后评论:
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4:3的圆角胶片镜头下壮美而震撼的冰岛美景,这般让人感觉似乎不是地球所能拥有的景致似乎是能够洗涤人类心灵的最佳媒介。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观众们会惊奇地发现,画面越清澈越无瑕越激荡人心,却越能看到掩藏在背后的丑恶真相:带着上帝箴言不远万里前来传教的神父主逐渐沦落为只为自身利益挖空心思的“小人”,原本应该用信仰的力量与当地居民越走越近的他却最终一点点背离了这片本应该成为“创造之地”的荒芜地带。这无疑也是一种对殖民真相的影射,无论他们用何种包装伪造自己,无论他们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地方变得多么美丽,无论欢声笑语和暖心爱意怎样一点点激发出来,背后却依然是刺骨的寒冷与永世的噩梦。祂想要传递给人世间的东西,他的使徒们根本就没有办到,从来没有一块地方可以成为"Godland"【合作译制影片】
8.2/10 #TIFF2022# 在冰岛作家兼导演Hlynur Pálmason的《Godland》中,人类的野心,即使与信仰和灵性这样看似纯洁的事物相关,在无情的自然世界的无所不能的力量面前也显得脆弱、渺小、无助。这些主题暗示了这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影片灵感来自一位丹麦牧师在1800年代后期拍摄的七张照片,这是冰岛最偏远的沿海地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摄影执导Maria von Hausswolffs将这一历史来源作为她的视觉线索,以 1.33:1的比例进行创作拍摄。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高度原创的作品,它超越了其神学方面,探索了人类更普遍的问题以及我们在世界上渺小的位置。甚至作品的死亡图像也颇有特色,在一些令人惊叹的延时序列中,灵体的肉骨与背后的风景融为一体,通过雨雪和四季逐渐消逝在画面里。
《凛冬兄弟》《白色白色的一天》之后的第三部。4:3的圆角胶片画幅。作为宗主国的丹麦传教士,弃船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冰岛,他要将信仰带到这片又美又贫瘠的土地。然而,信仰很快崩塌,生命即将毁灭。“我们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转瞬即逝。”“很快,鲜花将遍地生长,你将徜徉其中。”1814年以前的冰岛是挪威国王的殖民地,而此后正式成为了丹麦的附属国。直到1918年丹麦才承认冰岛王国为丹麦王国附属的主权国。片中有段火山爆发。1783年6月初,冰岛南岸的拉基火山剧烈喷发,这场灾害一直至1784年2月方才停止!这一冰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就被称为“斯卡夫塔河之火”。五分之一的冰岛居民丧生。
8.0。除去已邁入暮年的拉斯·馮、幾近封鏡的考里斯馬基和醉心於電視劇開發的NWR,北歐電影正在集體面臨兩種刻板創作路徑的夾殺:一是對遠古北歐神話經典元素的刻奇式消費(例如《北歐人》),二是對無趣現代生活中各種奇奇怪怪心理狀態的聚焦(例如《受夠了自己》)。不僅無人繼承伯格曼的衣缽繼續詰問基督宗教與人性善惡,連古代與現代之間的世事變遷都鮮見於電影中。在這一背景下,保爾馬鬆的新作顯得彌足珍貴。他自瑞典傳教士學習冰島語開始,用油畫般的寫實筆觸勾勒了兩種文明間寒冰最初始的漫長的解凍過程。標誌性的同機位蒙太奇既展現兼具秀美與苦寒的冰島環境,又如同上帝的主觀視點觀察著芸芸眾生。
#22HIIFF 非常喜欢这种视觉风格,和之前看的坎皮恩的第一头牛有点像。前半段铺排得很好,船上练冰岛语的段落十分写意地讲述融入的蹒跚,山间诘问瀑布的一段更是诗意纵横。然而在莫名其妙到达定居点后,社会生活变成了实验室里的微缩模型,山野一下失去了对故事的掌控,沦为华丽的背景板。总感觉人物之间羁绊不深,两次杀戮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反观坎皮恩的第一头牛,故事虽然老套但刻画成功,中心人物和核心矛盾贯穿全片,对于创造之地而言,要在140分钟里讲好两套故事(传教士和马夫,传教士和父亲)有点贪心,也许拆成两部更好。
镜头很美,单凭“冰岛”这一标签也值得一看。火山喷发的景观特写很震撼。运镜方面能看到一些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电影的痕迹,婚礼那段的360度运镜还是学得很到家。很多构图上也有着油画般的美感,能感觉到创作者设计构图的用心。不过剧情还是没太搞明白。我杀了你,他杀了我,最后结论是不要惹战斗民族老丈人……或者说是一个牧师在蛮荒之境渐渐迷失基督教信仰的故事吗?牧师的尸骨也只能由半丹麦半冰岛血统的少女向异教神祈求安息了。最后的丹麦的国歌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还是家里好这个概念。【海影节2/13】
#2022MIFF 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的 虽然剧情的跳跃和人物动机让我和旁边的大叔都一头雾水 是剪辑还是因为导演刻意为之?导演用了很多长镜头摇镜 呈现了很好的人与自然的交融景观 我没能理解为什么牧师讨厌egnar 旁边的大叔有自己的见解 认为egnar虽然帮助牧师到达目的地 还帮他建了教堂 但是他做这些是因为他的commitment 他可以本质上是一个恶棍 但依然有他的morals 简介我觉得写的不太好 这不只是牧师自己的沉沦 而是我觉得他可能从来都根本没有见过上帝
2022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片子不是很好共情,但确实非常厉害,其实是可以放进主竞赛的(包括《joyland》其实也是,今年主竞赛有几部简直无力吐槽)。摄影实在是好,冰岛新浪潮的“风景”不愧是最显著的标签(即便是个古装片)。前一半的艰难旅程和后一半的艰难建造教堂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和互文关系,以宗教和作为媒介的摄影术来写殖民历史(丹麦和冰岛关系,用语言来区分),既是“黑暗之心”,又让人想起《白上加白》。中间有几场延时摄影式的蒙太奇很作者签名。
@HIIFF,不明白本来可以乘坐轮渡过航班到达,为什么要翻山越岭在极寒条件下带队,自己不会骑马还要拉上翻译(的命)和熟悉地形的人(的命)。极不喜欢牧师,虚伪,自我感动,原则古怪,甚至居心险恶,根本没有从祈祷中得到仁慈之心,对世界和他人并不友善,也不及朴素的粗人那样坦诚。自然之景的画面是极美的,在丹麦语和冰岛语之间切换,很多好听的当地民谣和可爱的女孩。最终结果也是作为观众想要的吧,有恨有爱有悲悯。
伦敦电影节首场,自然声音,冷酷环境(冰岛也是恶劣),考究的构图、打光,很多巧合场面比如虫子正好停在脸上、乌鸦在雪地步行,主旨复杂有关宗教摄影和外乡人之类,很喜欢海上坐船起伏的背景,以及环绕长镜头描写全景,男主可塑性很强,映后主创答疑,提到幽默元素是刻意为之,导演反复强调冰岛丹麦差别,历史剧融资,电影准备了很久,在失去翻译之后导演在考虑接下来要与谁联系,最后选择了马;但是结尾两场谋杀让我困惑动机
一百多年前,一个丹麦传教士到冰岛建教堂,顺便拍了7张老照片;一百多年后,导演拍了一部风光民俗片,把7张老照片串在一起。方形画幅已经不稀奇,稀奇的是这片居然是圆角的!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冰岛旅游局和Instagram联手搞的新花样。不过故事无趣画面整成六边形都没用,建议导演去看老马的“沉默”,学学怎么拍信仰...
#ffmuc 残酷而壮美的冰岛自然景观,从苔原到草甸,从沙漠到冰川,从沙滩到火山。四比三圆角画面颇有老照片质感。一边是熟悉河流山川的本地向导,饲养马匹,获取食物,既能建造房屋,又可演奏风琴;另一边则是从殖民宗主国远道而来的传教者,虔诚却也傲慢,对待生命充满伪善。善也好,恶也罢,最后都消失在大地四季的变迁里。
#4thHIIFF# 结合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才能看懂人物之间的恨与怨。牧师的信仰没有多坚定,冰岛也没有完全接纳基督教和外来牧师。牧师最后还是留在了冰岛,以融于自然的方式。“It’s terribly beautiful.” “Yeah, it’s terrible.” “and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