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寒枝雀静 罗伊·安德森
本片是导演有关人性的“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章。影片没有线性叙事,由39个场景构成。镜头追随萨姆和乔纳森这对推销搞笑玩具的流动商人的足迹,伴随他们一户户上门兜售商
本片是导演有关人性的“生活三部曲”的终结篇章。影片没有线性叙事,由39个场景构成。镜头追随萨姆和乔纳森这对推销搞笑玩具的流动商人的足迹,伴随他们一户户上门兜售商品,如同导游带领观众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游走。影片继承了导演一贯的执导风格,诗意,阴郁,黑色幽默又充满哲学思辨。《寒枝雀静》下载观后评论:
与死神三次相约丑陋不堪,开酒瓶还须手脚并用心肌梗塞,夺手袋无非见钱起意无视死活,付钱后暴毙如何处理食物或成难题。教练踩个节奏领舞惨被调戏,猎奇自我介绍顾客自觉逃走,伙计见面尬聊反复强调欢乐,留言确认时间二人桌前崩盘,进店宣传产品面具吓坏顾客。胖女人教练冀望留言,六十年常客终显耳背,酒瘾来人人聊献一吻,为他穿大衣齐道晚安。萝莉阳台吹泡泡,兄弟店里催讨债,老师舞台戏学生,国王酒吧耍大牌,母亲树下逗孩子。讨别人债的心虚被讨债的恐慌,倒霉的事全靠当然串联,想要自杀却不敢留遗言,兄弟二人挤房间里听别人的悲剧,没人光顾的酒吧只能收拾桌凳,战后归来的士兵无不一瘸一拐,被俘关进铁桶哀嚎变为乐声,感觉今天是星期四大家都在骗我,真的不能靠感觉获知吗,为何树杈上那只思考的鸽子,是没钱才飞走的。
我真的很爱你。(猴子那段不知道怎么拍的,猴子被训练过了应该,希望没有伤害它。)喜欢他和阿比查邦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在我觉得是二个不同,一个是我“现在的生活”,一个是美术馆里拿给你看的生活,他是后者。他让我觉得电影的魅力永远无法被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电影就是电影,一分一秒重新拿出来给你看的,没有那部分生活也不会有那样的思辨。这个瑞典老头在现在的我看来,应该是电影的高山了,我真的很爱他,但我不会经常看它,只有再想看的时候再看,他的作品就像放在书柜里的哲学书和诗集一样,永远看不完,但你又会去翻一翻。而阿比查邦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他的思考和我平时的思考还有生活感悟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是唾手可得的,但没有好坏,我都爱。
说实话不是太喜欢,可能是自己心境的原因。片段的可阐述性很强,全片基本没有青年人在说话,唯一给的较全段落的青年人在沙滩上爱抚还有一只黑狗在注视着。动物是有引力场的,因此我觉得这对青年男女不是主角。电击猴子那场戏形成的文明奇观我个人觉得最有张力(当然张力不是唯一的画面标准)。另外,静止的画框,人物的静止和动作的缓慢,制造了一种冷静的对于粘滞的人物的观看,这与冯提尔的区别就在于,安德森在镜面曲解世界,冯提尔则是在制造曲解的世界。两种趣味的对立。待重看吧,我显然此时不适合观看本片。
翻滾煉獄里瀕死者的嘶喊揚出了鳧鳧聖歌,掏空了血肉的鴿子不再需要筑巢覓食,便可在枝頭慢慢想一件事,想完再飛走,時間已隨空氣被抽空,所以再聽不到振翅的聲響。畢竟"星期幾不能靠感覺獲知,它的答案源於持續的記錄,如果記錄中斷,就會引起混亂"。"聽到你說你很好,我很高興。" 破碎本身因其更靠近生命,而并不顯疏離;荒冷因其更接近體溫,而比溫情更顯熨貼。 《寒枝雀靜》
存在需要思考吗?鸽子在树枝上如何思考自己的存在?存在是怎样的存在?荒谬的存在亦或客观的存在?电影要试图让观众成为哲学家吗?电影又应该是怎样的存在?那些五星评论中肯定有人深得导演的心,但有几个?查理十二世在酒馆就能享受日光灯照明了吗?我分明看见导演屁股上很多粘粘的唾液,能讲点卫生吗?导演能不能亲自解构一下自己的电影?拍这部电影的花费能超过50万吗?这盘不是我的菜。
俩老夫妻逛博物馆,开红酒瓶猝死的老头,还有医院床上紧握珠宝喊no的老太,光这个开篇的幽默感和荒诞已经值得4星。两个卖吸血鬼面具的销售员和酒馆烂醉的一些百无聊赖的古稀之人,群像戏中的配角也是有趣的亮点,比如车站街边座位不说一句话,但认真注视的看客,比如那只嚎叫的猩猩。作为伯格曼的学生,我觉得他似乎比考里斯马基更治愈。
形式感或所谓的趣味性如何填充或排演个人单调乏味的物质生活,如歌剧式的一气呵成抵达某种关于电影究竟应该如何构造生活的想象的诠释,电影本身的气质就是反生活化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抽象化表达,所以人有一张白色的面具来掩盖真实的生命流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虚浮的表面的情绪流淌,整体都像是对世界的失焦的机械式把控。
瑞典冷幽默式《日常》罗伊安德森的静默场景调度实在有趣又风格化影片表现的“那些不快乐的瑞典人”形同僵尸也是涉及了瑞典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历史的伤痕到未来的难民潮电影中的幽默有点忧郁有点旁观有点精英主义还能从这些幽默的方式里一窥瑞典人的“国民性”与思维表达主线的那对贩卖快乐的小商贩彼此互相感到绝望又黑色幽默
很优美的审美,布局.色调,虽然感觉有些破碎的剧情,就像细细品了某人某一段时间的随想随感,再用两个面无表情的诙谐的推销员整个串联起来,喔,好电影,真的美呀,布局我真的爱了,最开始我感觉这部电影的节奏我肯定会打瞌睡,没想到没想到。回想起来还会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有种欣赏了一部活过来的油画展,真的绝。
感觉这部片子的真实评价应该很两极。给高分的人,觉得无论从剧情还是摄影,都认为是一等一教科书式的范本。给低分的人,觉得这部片子装逼,39个场景构成,代入感为零,看完不知所云。这就反映了不同人看电影诉求不同,有的人追剧情流,有的人追摄像流。在高福利国家中,人不愁衣食日复一日却异常空虚。
又是一位擅长固定镜头的导演,感觉瑞典电影里都有一种静。罗伊有点像伯格曼,含有思辨的哲学气质。尤其喜欢两个镜头,一个是大映在门玻璃里,门拉开,一群人出现。还有结尾,为什么是星期三,而不是星期四。罗伊固定镜头里讲究景深,如酒馆的戏,还讲究空间划分,经常用门、玻璃隔开,同机位同景别运用
寒枝雀静,真的太喜欢这个片名了,好像有一双清冷孤寂的眼看着这个令人窒息的世界,他们上演着与各种时常平常纠葛的日常:有人欲望无度,有人爱而不得,有人怅然若失,有人充耳不闻,有人偷偷相爱,有人重演历史,有人屠杀无辜,有人举杯相庆,有人混沌度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好像所有都已改变。
5.0 二刷四升五,十佳候选71金狮,罗伊代表作。绝非故弄玄虚,空穴来风。而是制度的重置,时代的蔑视,形式主义的高峰,有关欧洲的历史,荒诞,可笑,辛辣讽刺。一镜一画,似如一幅幅早期精美画作,也都似乎呼应着存在本身。固定机位之精准呈现,犬于男女,寒枝雀静,疏离琐碎皆于镜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