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爱德嘉·莱兹
编剧: 爱德嘉·莱兹 / 葛特·海登赖赫
主演: 扬·迪特尔·施耐德 / 安东尼娅·比尔 / 麦斯米兰·沙伊特 / 玛丽塔·布劳耶 / 吕迪格·克里泽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法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3-10-23(法国)
片长: 231分钟
又名: 乡归何处 / 另一个家园 / Heimat
IMDb链接: tt1998204
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
《另一个故乡》下载观后评论:
#回不去的故乡#对此类作品毫无免疫,抱着特大期待,电影很好,只不过可以更好,长短分明1.德意志2.故乡何解。虽然国家还没有形成,但不影响故乡这一概念,它是以家族血缘、童年往事联结成的,随着长大,故乡成了一个精神归处,应理而言,长大时,也是故乡实体消逝时,这算是我们所有文化的共通吗3.角度。终于看到一部站在留守角度的电影了,远方是文明的希望,但离去之殇往往被历史一笔带过,个人的苦痛在历史进程前是那么不足道也。4.横断面也可以讲好历史。此类兴衰变迁让我们拍也得是几十年大河叙述,好像历史藏在时间流变中,但,河边掬起的水都藏着很多秘密。几年的光景,一个小村落细细铺开把整个德意志的故事讲得十之八九。独白太多太直露,内容很满没隐藏,反而削弱了电影的深意,有点空,没落下去。还差点什么呢?
回不去的故乡#对此类作品毫无免疫,抱着特大期待,电影很好,只不过可以更好,长短分明1.德意志2.故乡何解。虽然国家还没有形成,但不影响故乡这一概念,它是以家族血缘、童年往事联结成的,随着长大,故乡成了一个精神归处,应理而言,长大时,也是故乡实体消逝时,这算是我们所有文化的共通吗3.角度。终于看到一部站在留守角度的电影了,远方是文明的希望,但离去之殇往往被历史一笔带过,个人的苦痛在历史进程前是那么不足道也。4.横断面也可以讲好历史。此类兴衰变迁让我们拍也得是几十年大河叙述,好像历史藏在时间流变中,但,河边掬起的水都藏着很多秘密。几年的光景,一个小村落细细铺开把整个德意志的故事讲得十之八九。独白太多太直露,内容很满没隐藏,反而削弱了电影的深意,有点空,没落下去。还差点什么呢?
背负着心灵十字架的德国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蜕变,面对人生中不得不直视,如此重大的生老病死,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对远方对自由的怀想。整部电影呈现出稀有的品质,这品质安静,沉着,仿佛一个暮年的老人冷静地回顾这一生。黑白片粗粝踏实的质感里夹杂着点点温情:父亲烧红的马蹄铁、彗星拖着橘红色的耀眼光芒穿过整个沙巴赫的上空、哥哥孩子出生时门楣上挥之不去的淡蓝与红交织的小花、广袤大地上永不屈服的紫色花絮以及母亲念念不忘的红色樱桃树。这一切都是少年心目中德国小镇的1840年-1844年。这是他乡难寻故土难离的情感史,它涵盖了兄弟爱恨,亲情羁绊,朋友之情和家族之殇。总之,这是一部讲述远在德国偏僻小镇却向往在巴西重新开始的『印第安少年』的内心编年史,它不分国界不受时间约束,因此它闪亮它永恒。
烘托手法极尽淡化,更像一部剧集。导演似乎想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生活感并赋予诗意,但采用黑白摄影本身就给予了观众相当的感受限制,让故乡的生之温暖不容易共情,而死亡成了主调,让本已极平淡而又不精简的叙事过程更加压抑。然而这个德国乡间相比于那些展现了苦难的多的平民生活的电影,其生活状况其实还是可以的,更多的是导演通过男主角的一种文艺人的视角表达的一种自身的精神困境,倍感自由受到极大压抑。虽然影片的时代气息还原的算挺成功的,完全拉开了和当代的时空距离,但采用如此刻意不加精炼的叙事风格,如果真是为了想彻底还原历史原貌,那还不如纪录片本身有力。有杨特洛尔的《大移民》系列做对比,手法的表现力就显得笨拙多了。
質樸的史詩巨作啊,記得幾年前在歌德學院的課程上,老師帶著大家討論Fernweh和Heimweh的主題,這部電影真是很好的註釋。封建社會末期貧困的普魯士農莊,儘管鄰里間依然有著緊密的聯繫與脈脈溫情,但隨著洶湧的移民潮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別離。靈性十足的男主在時代的板蕩下,從個人的精神探索,最終回歸到家庭生活中,對新大陸嚮往已久後仍然選擇了留下。整部電影像是一首雋永而恆久流傳的鄉間民謠,看完給人以綿長的回味。我不禁想念那個永遠失去了的,自己的小共同體。我生長的土地業已沙漠化,故人和來者,都氣若游絲地漂浮在回憶裡。只有每一天的深耕細作,才能讓自己不至遊魂般地活著。
德国《白鹿原》,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移民潮年代的德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土地与人,阶级冲突,家族遭际与时代进程的重叠,世代间的隔阂与和解,极佳的黑白摄影常给我一种桑德照片中的人物活动起来的错觉,表现田间劳作和工匠家庭日常生活的情景不难看出《木屐树》的影子,荒鄙破败男丁渐稀的乡下村落不由得让人想起《白丝带》中的一幕幕,将尽四个小时的篇幅也比较考验观者的耐心,其实只要专心看下去就会渐入佳境,有意思的是,全片虽然是黑白风格,但每每出现重要剧情和道具时会变成局部的彩色,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其实完全不必交代得太清楚,过多提示创作者的意图,留下些余地让观众自己思考也好
这部电影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诗意,除了男主角的浪漫主义情结和那些日记旁白,摄影是最大的功劳,镜头捕捉到了那股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但这并不是一部黑白电影,在这个故事中那些最美丽的时刻,都出现了颜色,比如玛瑙、彗星、绿草、金币、绿裙子、绿铜壶、花环、马蹄铁、野花、红色樱桃和蓝色浆果等,那都是角色一生都值得铭记的时刻,在他们眼中,仿佛万物生辉。这虽然是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电影,但剧本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拖沓冗长,反而它设计的非常精细,在叙事的铺垫和伏笔上很精巧,到最后第三幕各种已经的铺垫好的细节和情节反转纷纷袭来,尽显编剧的深厚功力。
一部田园生活的史诗,乡村美丽的风景和18世纪德国农民的淳朴生活让人印象深刻。3小时50分钟的时间见证了男主角的成长,想起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男主角被刻画成一个囤于乡村的追梦青年,在亲人的生老病死和周遭环境的无常变化下,带领观众一起思考人生。作为颜控比较喜欢色彩处理好的作品,长篇叙事的黑白片偶尔出现些许的彩色,竟然有些可爱,能舒缓观众的观影疲惫,也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类似《辛德勒的名单》里面红衣女孩的效果。
当世界毁灭时,将会是一个星期天,所有人都在教堂,万能的上帝会在天堂看着! 要是有一天我要搬离这,我不会像别人一样带着各种劳动工具家用器具等,他们对新世界的概念完全是错的,那儿不该是我们苦难生活的重现,而应该是我们梦想的写照! 是不是只有风暴的来临才能永远吹散不公与专制? 母亲病危,我为她的生命而狂奔! 人们把自己关在家里,但是死亡却能钻进所有门缝! 寒冬深深地渗入地下,使我们的土地变成了坟墓。 只要父母健在就要让他们有所依靠!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
8.看的时候会想历史真是无法预料,1840年的德国是人人想逃离的地方,可是几十年后它竟然挑整个欧洲。史诗可以是大跨度的时间,也可以是放大某个时间片段,用将近4个小时呈现一个小村庄的一家人也是史诗,因为看到了过去,也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滚滚洪流。那个最应该远走他乡的人最后选择留下来,那是思考和选择后的自由,自由是可以在脑子里,此处可以包含世界,最终留下留下来的人铸造了德意志的基石。乡村的景色很美,即使它和贫穷相连。黑白效果很好,虽然有时候也想看看人们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8.8近4个钟头,从8点看到凌晨1点多,一会儿暂停,一会儿回看,真是百感交集,并不能梳理感想,最惊诧感动的是看到雅各布的母亲在草原上说,在梦中看到自己所有6个死去的孩子(幸存的只有雅各布和他哥),想到几天前90岁的外公说,自己生过9个孩子,如果最大的那个没有死,现在也60多岁了,让我觉得好惊骇,因为据我所知,母亲的兄弟姐妹我见过的只有5个,大舅在我很小时去世了,也听母亲说过她有过一个妹妹,后来不幸夭折了,其他3个的我哪知道啊,外公那时,也同样是个苦难的年代啊。
那黑白世界里的彩色光影,是现实世界里的理想之光,多么令人惊叹的点缀,神圣而又诗意,残酷而又美丽,我也曾是雅各布,起初多么拼命想要离开故乡,到最终自然达成和解。接近四个小时,却看得一点也不闷,因为摄影美如画,调度流畅大气,表演克制中又富有张力,音乐犹如神迹悠扬沉郁,剧作也很注重叙事性,所以看得时候完全停不下来,就像当初看《大象席地而坐》。农耕人民自然史诗,也让人想起奥尔米的《木屐树》,十九世纪欧洲农民生活题材真是我的大爱。
看到收藏想看电影的人很多,看过的人却少的可怜,大概是被近4个小时的时长吓到。我觉得电影真的非常值得观看,4个小时的长度并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为什么一般电影都是在2个小时左右?因为2个小时是一般人憋尿时长,这部电影一个人安静的在家细看4个小时真是享受。电影画面感和氛围营造的极为出色,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德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平静的看待眼前的生与死和苟且的生存环境。真是一场洗涤心灵之旅,不是文青也一样喜欢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