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参考了60年代民谣歌手戴夫·范·朗克的亲身经历,由科恩兄弟根据范·朗克的小说《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改编,讲述了出身在纽约皇后区的民谣歌手勒维恩·戴维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民谣音乐全盛期时奋斗的故事。《醉乡民谣》下载观后评论: 成长的过程有一条最坑人的沟,那就是认知与意愿的对峙。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对世界认知不全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莫名其妙迸发的强烈意愿去追寻热爱的事物,在逐渐了解世界复杂性的过程中,会通过挫败累加认知,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理想,但往往这时,那股执拗的意愿又掉了队。还有反过来的少数人,非常理性的努力之后达成生存目标,又发现寡淡的机械操作让自己生不如死,找到本真的意愿后,发现在实际运作中竟然无计可施,由此挫败不已。这种困境可真叫人头痛,从古至今的一代代人,好像也没寻到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干脆也别解决了,就拍出来看看吧;科恩作品最紧要的是腔调,而且不是片段式,是整体性的叙述统一,一定要看完全片后才能找到乐趣所在,极像短篇小说,不合上最后一页绝不过瘾,阅读、观看的时间投入,每一秒都在保障趣味累计。
8.5/10.自命不凡的理想主义者,颠沛流离的都市漂泊,在民谣吟唱声中反复碰壁,一种漫无目的的颓废乏力涌上心智。科恩用一套反励志的散淡叙事模式,以柔和打光笼罩画面以形成朦胧的雾霭,遮蔽生活的可预知性,他们致敬自身对民谣的热衷,却用所擅的黑色幽默打压一切积极乐观,淋漓显露坚守文艺但难讨生活的生存本质。橘猫寄托着勒维恩的理想期许,丢猫即是理想出走的隐性前兆,寻猫即为理想重寻的渺茫尝试,名唤尤利西斯,寄予着犹如神话的不断磨砺并冲破阻碍的信念。猫归家,人归始,他仿佛重回起初的体验纯粹,沉浸在梦想之中继续构思未来,但却被人痛揍,生活似乎丝毫未曾改观。没人能随意复制鲍勃·迪伦、约翰·丹佛亦或莱昂纳德·科恩,现实打压下的我们只能成为勒维恩,答案未在风中飘荡,也未踏在乡间道路,它只在那离家五百里的距离之中。
自打认识科恩兄弟以来,这个真他妈文艺的片名,是我初次欲看片的原因,只不过当时只在优酷看了一下片头。所以,要说一下第二次让我决定必看它的原因了。十天前,我在电脑下载了一些我常听音乐,打算导入手机,在上班路上听。(是因为我刚买了一副airpods二代,1:1)然后,当我下到《Five Hundred Miles》时,我突然发现这首单曲的出处——电影《醉乡民谣》。当时给我激动得呀,我听了快两年的歌,现在才知道是出自这里,还是我这部在看里的作品。然后,今天久违了!别的不说,里面的大部分音乐都好听,喜欢那只猫(一只还是两只!)喜欢女主(配),尤其是唱那首歌的那段,长得也美。男主去芝加哥时遇到的那两位很有意思,他跟女主吵架很带劲。科恩兄弟的叙事也总玩儿人,最后有些疑惑。嗨,生活,梦想。
起初没在意,直到去底特律的搭车之旅,开始飞了,这才幡然醒悟,通篇是梗。后排的爵士大佬会巫毒头发漆黑胡子雪白在厕所磕毒是个白人,前排使唤小弟凯鲁亚克们穿皮衣人帅话少偶尔磕诗莫须名被警察逮走。再加上想要包养民谣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在上西区吃好喝好有事没事解释下民谣顺便缅怀下“故者”。而活生生的歌手们无非就是想有个沙发睡一晚混点钱给朋友的女朋友打胎想要脱离也不得只能回来在小酒吧唱歌分点份子被人打。去他妈的才华去他妈的卢瑟去他妈的理想去他妈的好听去他妈的没有深意,导演野心大到想把整个民谣时代众生相打包进一个礼拜的叙事,不煽情只逗梗,别把自己缺陷的精神需求投射到民谣或什么上面,别动不动就感动了,有啥好感动的,没听后面bob dylan大魔王上台了嘛,接着就是插电,就着就是完蛋。
大家都是平凡人,过着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一转念十年会过去,我们的生活依旧如此。 音乐从来不是梦想,我们生活中有梦想,但是也会有失败,男主浑浑噩噩的生活,和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状态,让他对这个操蛋的生活无可奈何。在2020年6月份看的这个电影,此时我的生活可以说有点糟透了,我累了,今年比较大的年龄,社会和家庭,自己对与对象的担忧。事业上的不断碰壁,让我成为了一个漫无目标的人。感情上,太高看自己导致错过种种,事业上太过自信错过很多单子,我到底要以怎样的心情和怎样的状态去面对以后的生活和路。我可能和他一样,在漫天雪地里,迷糊着开着车,知道目的地,但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 也许人生也就这样吧。操。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喝了酒一样,灯火打的太温柔,想想当时的人们,穷到住不起房屋,睡不起床铺,买不起大衣。一首首民谣唱尽了他的辛酸潦倒、迷茫困惑。瘸了腿的猫会坚持走下去,跑出家的猫最终还是回家。经历了那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坚持了那么久,终究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不停奔波却原地踏步,到底是继续梦想,还是向现实妥协,其实一切都只是科恩兄弟在如实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状况:生活或许会一直糟糕,失败或许也会成常态。《醉乡民谣》就是为那些淹没在浪潮下的人书写的一首歌,以此记录那些不舍扔掉且支离破碎的梦。而每当夜深人静听着《Hang Me, Oh Hang Me》,我也总会想起那个在酒吧唱着民谣的落魄歌手。
猫的走丢作为让我们见证这场生活闹剧的引子挺不错的。勒维恩爱上了朋友的女友却畏畏缩缩因为自己一无所有,勒维恩知道自己的前女友没有打胎生下了一个孩子却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那个地名时犹豫了好几下也没敢冲过去说声抱歉,勒维恩被自己的妹妹讨厌被自己的父亲讨厌,勒维恩想要去商船上做海员但是海员证却被丢掉了,勒维恩跑到芝加哥想碰碰运气但根本没有什么运气,勒维恩为了200美元唱的那首歌火了但是他却放弃了版权。勒维恩只敢向包容他的人发火向跟他一样落魄的人发火一个实实在在的懦夫。他最后也没带上那只被误抓回来的猫一起走。就是这么倒霉这么讨厌,勒维恩的倒霉一生。有几首民谣挺有意思的,但总是差不多一个调,听多了真挺烦的。
形散而意不散,这就是科恩兄弟的大师功力。同是音乐题材的电影,真的是分分钟吊打约翰卡尼这种所谓的电影导演。主人公不是什么著名人物,只是个Loser,甚至有点人渣。但从他操蛋的生活和对音乐、对过往的固执上,都能照出每个人的影子。谁不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呢?在操蛋的生活中不断安慰自己要心平气和,在对理想的追求上不断妥协,最终活成了一个平凡之辈。或者不愿妥协,四处碰壁。真正活成理想中的自己的人,又有几个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勒维恩戴维斯。
感觉全世界的名民谣歌手都是这样一副脾气,恃才傲物自命不凡,偏偏总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所以自己才会忍不住自嘲“如果一首歌从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一定是民谣”。勒维恩的经历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梦想抵不过生活的压力时,妥协是最无奈而又理所应当的选择。愿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有一双翅膀,飞离庸常的当下。片中的几首民谣都很好听,这部电影的调色和滤镜把女主拍得太美了,爱了爱了。那只逃跑的橘猫因为还没胖所以这么能蹦哒吧。
诡异的环形叙事结构下戏剧场面纷至起承,主角失意落魄东奔西走,放弃执念一再以梦想妥协于生活。大量情节将彻头彻尾失败者的形象鲜明树立过后,自然而然地以为埋伏已久的人物弧光理应闪现,命运十字路口主角恰如其分地左转励志如愿梦想圆满,然而却恍然发觉失意又失意之后一丝微光破晓照进人生的不过仍旧是破败颓圮的落寞昏暗。但现实亦然如此,左转是艺术幻想的世界美好,不过绝大多数人都只不过如主角一般落寞右转,祈望安然,失望常态。
疲惫的时候听上几首民谣是很不错的,loser的人生是灰色调,「诺丁山」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看过的事情越多,越觉得人生没什么道理。没人知道有些为什么会成功,有些就不能。剧中男主是一位民谣歌手,靠着零星的出场费过活,穷困潦倒,居无定所,一件保暖的大衣也没有,除了民谣什么也做不好,现实的残酷和无形的压力,无力抵抗,让他学会了进一步妥协,回到原点。弹着一首不怎么出名的歌,却永不过时,因为它是一首民谣。
@IFC在IFC重温。记得电影社看完后还有讨论对走廊狭窄的夸张,结果现在自己进家门都要缩成一条来让出空间关门,原来果真如此。科恩的幽默,布鲁诺的摄影,伊萨克的弹唱,穆里根的500Miles,六十年代的GaslightCafe,湿冷逼仄的纽约,纽漂的Loser们——分不清更爱哪一点。看完出IFC,吃好饭去图书馆借书。一如既往的阴雨天,在脏兮兮的街道上小心翼翼躲着水洼,一步一步走着就High起来了……
Hang me, Oh hang me,and I'll be dead and gone,Hang me, Oh hang me,I'll be dead and gone,Wouldn't mind the hanging.but the laying in the grave so long... poor boy.I've been all around this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