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4等 郑址宇
◎译 名 4等
◎片 名 4등
◎年 代 2015
◎国 家 韩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韩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
◎译 名 4等
◎片 名 4등
◎年 代 2015
◎国 家 韩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韩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5-10-04(釜山电影节)/2016-04-13(韩国)
◎IMDb评分 7.6/10 from 8 users
◎豆瓣评分 8.0/10 from 50 users
◎片 长 116分钟
◎导 演 郑址宇 Ji Woo Chung
◎主 演 朴海俊 Hea-jun Park
유재상
이항나
◎简 介
只记得冠军的残忍世界,想讲给你听的故事! “第四又怎样,有什么不好的?”
《4等》下载观后评论: 比较特别 初看片名和题材还以为是《铜牌巨星》型外丧实鸡汤式运动电影 没想到这部电影处处透露一股独立电影气质 一方面导演的节奏与以往看过的韩国电影 电视剧完全不同 有缓有急也有闷 但闷的非常不洪尚秀 也绝非类型片的观感 仅就这点而言 这就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电影 另一方面本片塑造的教练形象 是看过许多运动电影后依然会印象很深的一位 贵在真实 从一个逃避训练的叛逆国手 到一个流氓气 邪性 死不悔改的体罚教练 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方式对看惯运动电影鸡汤结局的观众来说实在太爽 影片表现教练与运动员互相对立 又有“斯德哥尔摩症”感的关系也非常真实 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真正讨论的其实是教育问题 恶劣的教育方式带来好的结果以及父母对于“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执着 最后得到第一名的小男孩意味深长的注视拖把杆 哪有什么励志 都是逼出来的
戳中当今教育现状,值得反思的电影,没有一点儿中韩差异,代入感超强。身为当事人,不理解严师的苦心,吃亏失败后才悔悟,一切已迟矣。一个心里只有两个孩子的未来和老公身体健康的母亲,把孩子们成才当成自己的希望,而她迫切孩子成龙的渴望,是家里巨大的压力。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小儿子说,真想让哥哥继续游泳,这样妈妈就可以不折磨他了。金光洙对承浩说,你妈妈要是游泳,她比你游的好,她能拿第一,因为她有得第一的心,而你没有!天下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怜的是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可悲的是时光不能倒流,所以她的希望就是倾尽所有让她的孩子们不再走她的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也不要难过,忍耐并熬过悲伤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虽常是悲伤,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温暖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愤怒,也不要悲伤,忍耐并熬过绝望的日子,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常是忧伤,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珍藏于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难过,不要愤怒,忍耐并熬过忧伤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兴趣与爱好,职业与工作,不能混为一谈,当一件事由爱好变成了职业时,你要慢慢习惯,你要依旧充满热爱
看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这是韩国片,前半部分很《爆裂鼓手》,尤其是中间训练时的蒙太奇,配上背景的弦乐,在男孩打瞌睡时暂停,被推入游泳馆时又重新响起。第一名是有自己的眼神的,没有那种眼神的人就是没有。“如果没有游泳/打球/…的话就好了”,这种痛是要伴随整个职业的,因为没有人能一直赢,但确实有人一直很努力。母亲的女性视角最有普遍性:到了那个年纪的女性究竟自我是什么,又能够是什么?真的是“没有你就能拿金牌”了吗?关于挨打的主价值观反而没什么好讨论的,电影的讨论本身就很有价值了。
小众电影,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一遍,现在又看了一遍,反应的其实是亚洲社会的普遍问题,唯冠军论,得了第四名真的就一无是处吗。热爱和冠军之间,大多数人当然选择冠军,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更注重内心的感受,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在运动员的世界里只有冠军,甚至没有第二名,这就是为什么因教练的暴力放弃自己大好前程的前世界冠军,在自己当教练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曾经令他恨之入骨的方法。几个在泳池里的镜头很有艺术感。
虽然俊浩的妈妈可能是出于大学升学的考虑 但是有这样一个妈妈捧着颗真心在赛场边为你拼命加油实在是件太美好的事情 赞同有一条评论中提到的 练竞技项目当然是要求胜的 想起十几年前 lewis hamilton 自传中提到他爹在他要求参加卡丁比赛时说 “if we are going to do it, then we are going to do it properly or not at all”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代代人对子女的希冀,那么对孩子的鞭打到底是“打是亲”还是教育的退步,这部电影所用的表达并不是长铺直叙,而是用两代人的对比看似无声失着有力地表达了出来,只是讽刺的是年轻的那一代输在上一代的鞭打之下。母亲那句“我宁愿孩子挨打也不愿拿第4名”又残忍地揭开了当下揠苗助长的育儿之殇,喜欢最后俊浩在泳池里徜徉的倒影,那是孩童一代在压力下的无助和挣扎,无助窒息着。
直击人性。最悲伤的是那些伤害你的人是以爱为名希望你好的亲人。这是当今教育界的普遍写照。教练是好教练,学生也是好学生,只是各人立场不同。我也曾遇到过金光洙一样的老师,也曾遇到过记者父亲一样的师长。好在我感念他们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我好。有时候或许太早的成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给五星的原因是导演敢拍演员敢演,纵使票房不高但却是无冕之王。
韩国阶级固化是真的严重啊,因此父母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父母也因此对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进而就是给孩子以巨大的压力。第四名没有奖牌,正如好像听说韩国人在本土要进入首尔高丽延世这三所大学才能在韩国社会有所作为一样。偏激的社会形态鼓励偏激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偏激的人,促进社会偏激发展。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韩国,但是好像只有韩国人愿意拍出来。
游泳运动员题材的电影,没有强情节,人物情感酝酿得恰到好处!里面关于教育的探讨有一定争议性,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认真地问“不论我挨多少打,只要拿第一名就行,你真的希望这样是吗?”,妈妈没有答案,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给出回应,于是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不同的人生选择罢了。好多处镜头都让我产生共鸣,尤其水下部分。好片!
这和我妈一直说的:你那么喜欢打篮球有什么用?又当不了职业!又混不了饭吃!一毛一样。不要将家长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将孩子的兴趣功利化!最不要将自己未完成的梦强行复制到孩子身上!当一个孩子,本来不在乎名次但为了能继续自己的爱好达到母亲的要求拼命拿到第一时,这种第一,是可悲的!
小朋友有天赋,但他需要的是内驱力来主动驾驭天赋。他对游泳之前只是好玩喜欢,她妈回答教练说他很喜欢很喜欢。其实她妈的内驱力是够的,只是用在他身上就成了一种外在的负担,教练的作用是通过一些极端的方法激发他的内驱力,最终他自身认识到自己非常喜欢游泳,从而达到他妈要的效果,但原理完全不同
少有的反英雄反励志的运动题材小成本电影。究竟应该是为了“金牌”而培养兴趣,还是为了兴趣而得到“金牌”?在聚光灯外的“第四名,第五名…”又有多少人看得到?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那些慷慨激昂的期盼到底是赋予别人快乐还是痛苦?前面温和简单,水下画面拍的超美,可惜结尾略草率四星,7.2。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