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被解放的蠢朋克 Hervé Martin-Delpierre
导演: Hervé Martin-Delpierre编剧: Marina Rozenman, Hervé Martin-Delpierre主演: 法瑞尔·威廉姆
导演: Hervé Martin-Delpierre 编剧: Marina Rozenman, Hervé Martin-Delpierre 主演: 法瑞尔·威廉姆斯 / 米歇尔·冈瑞 / 吉奥吉·莫罗德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24 片长: 85分钟 IMDb链接: tt3833822 被解放的蠢朋克的剧情简介 · · · · · · Documentary about the entire career of Daft Punk, from their start in early 90‘s with their first group called Darlin‘, until their grammy awards in 2014. We learn how the artists have built their music, their image and all aspects of their inspiration.
《被解放的蠢朋克》下载观后评论: 纪录片内容不算好,评分什么的粉丝效应吧。看完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搞艺术或是自己喜爱的东西真的是需要底气的,这种底气说白了就是money。蠢朋克可以跟经纪公司说“老子不干了”,因为他们并不缺钱,并没有因为钱使其成为他们的痛点、限制他们创作。其中有个访谈者说的很对啊:玩混合器音乐,蠢朋克是第一批拥有苹果电脑,并把技术玩透的人。当然,钱虽说是底气,但对所爱之事的坚持和天赋也是他们成功的一大部分,技术革命让音乐发生了质的创新,蠢朋克成功的使用了技术去赶超潮流、引起潮流,这是不可否认的。PS:制作头盔那段cool到位了,harderbetterfasterstronger,阿童木好评。
开篇脑海中盘旋着两组词 :“组合”、“循环”。都说历史上没有哪项艺术形式能跟电影一样与技术的关系紧密。音乐却从更高层面上与未来共鸣。如果说技术引领未来,那么艺术存在于未来。科切拉音乐节哪里简直就是一枚“炸弹”,他们似乎在创造未来。如果我在场也许会变得神智不清,甚至许久无法回到现实。Y2K、朋克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风格,它更是一个时代。也许随着现实的步伐,再去面对它们时角度不同。现如今用设备做音乐并不困难,用音乐创造未来很不易。尾声真实感受到Daft Punk无限接近生活与梦幻。“予人以面具,人将予你以真相”
被解放的蠢朋克 Daft Punk Unchained (2015):/ —— 因《Random Access Memories》而喜欢上 Daft Punk,后来不知在哪篇文章里看到他们戴头盔是因为曾经遭遇过录音室爆炸毁容什么的,就信以为真了。这些年虽然追听了他们的其它专辑、单曲等等,也不时重温循环,但并未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结果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才得以纠正过来。
坚持十几年不取头盔,也不说话,完全沉浸robot的设定,他俩初看以为单纯地反主流,其实从RAM多用70年代的风格,包括和老音乐家合作可以看出来,他们只是借用科技的工具,内心还是一颗古典的心,最搞笑的是:他们中期有一砖评价褒贬不一,以至于在MV里面自爆,以为要取下头盔,谁知头盔下面又是块主板头盔!才不会为了迎合主流做音乐呢,哈哈!
蠢朋克腦殘粉。原因很簡單:人生第一張打口就是上中學時買的Discovery,第二張就是後來補的Homework(還是Air的MoonSafari忘了)。可以想見之前還在聽BSB的腦殘在聽完那張專之後的感受,就像未開化的蠻子一下子坐上了航天飛機,整個人都炸了。這部紀錄片本身水準還行,一些之前沒看過的資料很有用
国内七零八零后第一次听到合成器基本都是动物世界片头,以至于这类音乐联想到的都是猎豹追逐那种野兽凶猛的印象。Daft Punk Unchained,幸运地凑齐了时代的龙珠,合成器革命,新浪潮,家庭录音室,地下音乐的化名假面文化。。。但在01年,比起同时听到的IDM和Techno,他们算不上真正的未来之声
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艺术家需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才华,那就足够了,whocare私生活。DaftPunk是怎样从法国走向世界,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流行的符号,这片从多方面,最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这就是最专业的纪录片。要想拍摄艺术,可以崇拜艺术尊重艺术,但是更重要的是先了解艺术。
06年左右开始听DP,并且看了他们搭配销量最差专辑的那部电影,看到纪录片还是有满足感,听圈内人士聊这两个“机器人”哥们和他们的音乐,史上唯一一次性拿了五座格莱美大奖的电子乐队,如果你是DP的粉丝,还是会感受到灵魂自由的魅力,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录片。那个,新裤子的庞宽可以好好看看。
录制《Giorgio by Moroder》时Giorgio面前摆了三个话筒,分别录制他童年青年和现在的经历,技术人员说“没人能听出来差别,但Daft punk可以”。在我循环这首歌后,发现真心听不出来差异!开辟新型音乐形式,Thomas和Guy无疑是电子乐先锋。
在还没听电音之前就很喜欢harder,better,faster,stronger 和get lucky这两首电子歌曲,算是接触的最早的电音了。太喜欢蠢朋克了,完全的电子科幻未来感,这才是电子乐!有生之年希望蠢朋克还能来一次现场,太想看了!
算起来daftpunk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机器人设定和“不混你们名流圈”做派让他们在酷到没朋友。就纪录片本身来说,太简单了只有最后作了下升华,作为音乐人的纪录片,配乐也是简单过头了。就df本身来讲,复古house,多好的调调,现场,一定爆炸。
职业规划里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控制狂噗……还是觉得近年来的合作有点跨越次元墙……才知道“就不乐意和你们玩”的这俩一个长得像迪伦,一个长得像凤凰河……查维基才知道那谁的老婆竟然是ÉlodieBouchez,法村圈真小
音乐界的蠢朋克和街头艺术的班克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反抗资本 自由 朋克的象征。当然至于真的没有被资本裹挟或者他们真的为了呼吁什么理念或是引起一些革新就是见仁见智的了。总之他们都是先锋艺术的领路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