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黑暗宇宙
◎片 名 Cosmos
◎年 代 2015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5-08-08(洛迦诺电影节)/2015-12-09(法国)
◎IMDb评分 5.4/10 from 210 users
◎豆瓣评分 7.2/10 from 15 users
◎片 长 102分钟
◎导 演 安德烈·祖拉斯基 Andrzej Zulawski
◎主 演 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安迪·吉雷 Andy Gillet
雷卡杜·佩雷拉 Ricardo Pereira
约翰·利伯欧 Johan Libéreau
让-弗朗索瓦·巴尔梅 Jean-François Balmer
Victória Guerra
◎简 介
根据波兰作家维托尔德·格姆布洛维茨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两个从祖国逃难的年轻人乔纳森和约翰,住进了波兰小镇的旅馆,意外卷入了镇上诡异离奇的事件之中。影片将亮相8月举办的瑞士洛迦诺电影节。
◎获奖情况
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2015)
金豹奖(提名)
最佳导演 安德烈·祖拉斯基
《黑暗宇宙》下载观后评论:
精彩流暢;相比貢布羅維奇原作祖拉斯基這部的混亂癲狂更趨向外,前者搜刮符號連綴線索往內部和深處生成岌岌可危秩序的企圖在這裡變形為朝外界四下發散逃逸的觸手,不好說是敘事媒介/方式轉換還是後者大批注入私貨/個人特質(應該都有)使然,但小說看似斂實則放 電影正相反,兩者又奇妙地殊形同質了(論波蘭人腦洞的民族性(誤//仿效和補充(更直白的)情慾符號遞進模式:果醬螞蟻-黃油蛞蝓-瓷盤蝴蝶香煙...食與色 結尾薛定諤貓態宇宙 “他從來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的小說結尾 也不清楚小說的意義”連同插入的諸多其他元素 加法降維///順便還致意並引入了原作者的另一部小說<著魔> 事實上刨除架構與主體 片中的Witold和Léna氣質似乎更接近<著魔>男女主人公////anyway 能把貢布羅維奇“不可改編的”原文本改編成這樣甚至就他改編了它這件事本身來說 很感動了
感谢 @芳景科幻工作室 @和观映像 @欢喜首映,周四晚上得观此片。祖拉维斯基75岁作品,不是为“艺术消费者”而作,晦涩、神经质、不知所云,却是我偏爱的五花肉。题眼“人类总有一种愚蠢的野蛮力量”,如今宇宙已成显学,言之凿凿的可循,然而人类的内心世界,仍然是鸿蒙之初一样深不可测,甚至更进一步的歧路杂分。我们还是从身边的各种细节,寻找无法解释的预兆、暗示,如影片中墙角剥落形成的图案启示,乏味餐桌对话中手游走于餐具的巧合所激发的爱情(?),一根几十年的树枝所定义的自我存在,欲望失落后吊死猫以示复仇的癫狂,相比之下,电视中的战争、暴乱反而更真实(我们需要的有规矩的真实)。经历过战后岁月的导演,是否认为宇宙存在的真实就是荒诞?世界真该是井井有条吗?睁开祖拉维斯基给予的复眼,让我们看到红唇与兔唇的一体两面
与很多通过影像来承载其风格的导演截然不同,祖拉斯基更擅长通过演员来承载其风格。电影依旧以情感为初始,以人扭曲的欲望为灵魂,无秩序挖掘人压抑内心欲望所释放的黑暗人格,它们非常强烈,又非常私密,其实蛮多导演都热爱挖掘这种人格毁灭/黑暗/癫狂的一面,只是祖拉斯基走得更极端,也就无法不理解这部作品里他对帕索里尼的一种认同!不同的是,帕索里尼更偏向于挖掘群体性、政治性丑陋面貌,祖拉斯基更个人,更私密性的释放人的黑暗人格!影像75分剧本80分导演85分表演85分创新80分作品分81分内容系数0.8影史分65分
两种结局重叠,一人或二人,发生过的戏是成立的还是文学青年的臆想,是创作者的臆想,一切都只是戏,片尾吊死的卢克西复活,老人说“没什么戏可看了”,这是现代没有戏可看了,现代只有星球大战,布列松—吕克贝松?他把形象表达得非常抽象,他用角色独白和表演表自己的意,更偏向戏剧不适合电影叙事,当然也给电影遗留了独特的种。他带给我的可贵之处,别的摄影者顶多在行走,只有他在奔跑,他的影像是自由的影像。就算没人欣赏你,就由我来铭记你,上世纪最后的大师,诚挚的安德烈·祖拉斯基
形式上十分意识流的电影,每个人都在念着脑海里出现的词句,还有男主歇斯底里的写作,都是让意识脱口而出的戏剧表现。在这戏剧般紧张的家庭关系,或者各怀心思或者明目张胆,疯狂就如宇宙深邃地笼罩着这间屋下的人和他们所到的每处。最后,影片内的人试图揭开片中碎片式的迷题,影片外的观众试图理解影片内演员的动机和台词,这就违背了影片题目——「宇宙」了,因为宇宙对聪明或自作聪明的人是充满诱惑又不可理解的,就像结尾分割开的世界,结局不同又如何呢?我们一样步入虚无。
茹瓦夫斯基一辈子的后现代精神在他的遗作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无尽的文学和电影互文性架构起来一个黑不可测的宇宙,却最终让它的作者陷在了里头,永远找不到关联,永远无法看到这宇宙的全景,也永远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影片最后变成了一部关于“如何拍电影”的电影,当他疯一样的人物真诚地说出“没什么可看的了”的告别之语,任何喜欢他的影迷都会被触动。在这些层层解构的迷宫之中,倒是有一种茹氏一贯的精神成为了“真实”的基石,那就是他人物力比多的癫狂和对爱的渴求。
极其艰难的吞咽,并无回味,只能依稀记得一种气质。破易立难。做少年易,做成年人难。如果没什么是错的,就没什么是对的。(PS. 实际上贡布洛维奇是一个失败的博尔赫斯竞争者,他拼命嘲弄博式的宇宙符号秩序,却没有意识到博本身就将其视为一个玩笑,“形而上学是幻想文学的一个分支”。再有,贡批评博全是文学,而他全是生活,可是贡的生活多么小,所以其作品也小,而博的文学多么大,所以可以将自己以及人类的生活都藏入其中。)
世上再无祖拉斯基。节奏很快,眩晕的诗,细节丰富,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生活在真实的发生,和小说混在一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自顾自地说话,无目的无逻辑的言语。男主角就活在自己的小说里,生活里的素材进入他的脑袋,折射反射成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样子,他掉入自己的黑暗脑洞里,随时随地创作。配乐轻松,一切都是疯狂有趣而舒展的。与昨天看的笨重的《反基督者》相比,可好太多。
引用一下神圣车行里的美国摄影师的调调:“Soweird...Soweird!"well.Whennothingisright,nothingmatters.Wheneverythingintersects,everythingistrue.这种以大隐于常的荒诞堆积而成的悚然与迷惑充满了符号性的诱惑。食器与昆虫的组合,mmmmm(意大利手势)。
1.祖氏遗作。2.挑战传统叙事语言,以哲学对白及典故引用反衬角色真我的表达。3.与旅馆家族的关系异于「定理」,男主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4.上吊动物/侦探游戏/嘴唇/黑渍/森林的日与月。5.蒙太奇结尾。6.新世纪的祖拉斯基,学会把欢乐献给观众,把孤独留给自己,褪下笼罩一生的那抹黑,消失在了时光之尘的尽头…
依然是看不懂的祖拉斯基,作为遗作,处处都是他以往电影的影子——餐桌上摆弄双手,墙角污渍的长镜头特写,以及癫狂的男主和神秘的女主。作为一部融合了祖拉斯基之前几部经典的作品,《黑暗宇宙》能让祖拉斯基的粉丝们感到满意,但要论电影是否好看,答案是否定的。过了两个月发现这里面的摄影都好漂亮,回来加一颗星
祖拉斯基的遗作,人物依旧是癫狂神经质般的表演,癫狂跟神经质是祖拉斯基永远追寻的美;电影剧情荒诞不经我是没看懂到底在说什么,结局里女主角问的那句“能不能帮我成为一名女演员”,这怕是老祖对苏菲玛索这位曾经的爱人一份告白,也许这也是他们婚姻结束的原因,电影也是祖拉斯基人生的最后一次告白
看祖拉斯基电影总让人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太过强烈饱满的感情,随兴所至的大段台词,神经质的剧情和人物表现,带着诡异色彩的各种符号化意象,如过量炮火般迎面袭来,猝不及防打得人一头冷汗,应该说这种形式完全不打算迎合所谓观众的口味,却又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不喜欢但不能说是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