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娱人日记 Rick Alverson
◎译 名 娱人日记
◎片 名 Entertainment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5.
◎译 名 娱人日记
◎片 名 Entertainment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5.7/10 1,501 users
◎导 演 Rick Alverson
◎主 演 迈克尔·塞拉 Michael Cera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泰伊·谢里丹 Tye Sheridan
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
蒂姆·海德克 Tim Heidecker
◎简 介
纯艺术电影,大部分理解无能又觉得恶心,可解读性很高的美国独立电影。一个演员的坎特人生。
◎获奖情况
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2015)
金豹奖(提名)
《娱人日记》下载观后评论:
大银幕的重要性在于,看这些又臭又乏味的片子的时候我注意力会集中一些。小屏幕上看,几乎进入不了。当然跟叙述风格和内容本身也有关系。或许是导演想表达的不太适合电影(这么想是错的),也或许是我无法掌控这个东西。今年威尼斯,在其它熟脸导演可能给不了我惊喜时,希望这导演的新作能惊艳到我。
琐碎,就内涵而言,有人提到“浮夸”,个人表示歌词比电影真是凝练太多了。明明只用一首歌的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捯饬了100分钟还是效果惨淡。如果独立电影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跟主流大众区别开来的话,那尚且不是大问题;倘若为了显示比大众更深刻却又拿不出实际有分量的干货,那就只能自娱自乐了
喜剧人的悲剧人生,其实是比悲剧还要惨,因为真实的人生在绝大多数时候确确实实是比悲剧电影要悲惨的多。。。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你死我活,没有了任何的戏剧化,平淡无味的日子酝酿着最折磨人的故事,这故事就是还要活下去,在屈辱中活下去,在遗弃中活下去,在孤独中活下去。。。
所以对孤独症候群的人来讲表演给他人的同时自己不快乐造成的尴尬效果才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无论是任何形式上的场景切换,都带着一种掐死人的情绪,影片没有一点儿美国片的感觉,倒是与北欧电影的孤独冷峻情投意合。
3.75分,我觉得蛮焦虑的人物,而且形象也很像大多数人的,镜头很体现人物内心的无奈感,感觉他在煎熬或者别的什么,画面也是黄灰绿蓝色,他的外在形象更令这种无奈融入大众,看的我脑子有点昏沉沉的了。
颇为诡异的观影体验,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类似louie那种致郁喜剧,但导演显然志不在此,强烈的作者痕迹让片子呈现出近乎于超现实的风格,有点大卫林奇的味道,对晦涩主题电影感兴趣的可以来试试。
意识流,纵使男主应聚拢戏剧张力,却无法产生同理心。OST可以给个赞,以及TyeSheridan的表演,其角色有点意思,台上台下的反差,一出场便是焦点所在的演员魅力。
8.0当今很少能见到可解读性这么高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很会使用镜头将角色心理视觉化,包括镜头的构图、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精神分析意象的展现,让我想到大卫林奇。
忧郁的调子相当浓烈,且全片一以贯之。这是我见过最失败的喜剧演员。和鸟人,月亮上的男人可以对比看。厕所生孩,当他怀抱带着脐带的婴儿躺在地上,我居然笑了。
职业小丑,生活失败者,情感孤独患者,回避型人格,悲观主义者。独立电影没什么错,错在为了反差对比把极端人设浇筑一个角色上,逼死创造人格对你有什么好处。
从头贯彻到结束的主角独角戏实验 色彩部分直接外现精神现实 要解读 Why people laugh? 如同在探索 Why human exist?
独角戏小演员的辛酸,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难体会个中滋味:势利与温情,敬业与跋扈,自负与自卑,都同时聚合与一个人身上,黄伟文的《浮夸》描述他最合适不过
开始感觉很沉闷,等着会有什么奇迹,可脖子都歪了也没看出来有什么好看的。说意识流吧,还说几句人话,说故事吧,没故事,说文艺吧,真看不出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