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可能的爱 卡特琳·科西尼
爱有三种:婚姻、激情,还有宿命;唯一共通,是皆为镜花水月。与克莱雅丹妮合编《巴黎众色相》(2017)的法国作家姬丝汀安戈,剖开自己,以一生为书,道出爱的可望而不
爱有三种:婚姻、激情,还有宿命;唯一共通,是皆为镜花水月。与克莱雅丹妮合编《巴黎众色相》(2017)的法国作家姬丝汀安戈,剖开自己,以一生为书,道出爱的可望而不可即。以作者第一身自述,从母亲视角凝望跌宕成长回忆。乡下女孩一头栽进富家子怀抱,走下去是爱的不归路;哑忍情人的摧残凌辱,只会对女儿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在郭仙妮(《一撞三世界》,37届)诗意镜头下,一切美丽终将消逝,留下自燃成灰的,只有哀愁与怨恨。
第44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维尔日妮·埃菲拉
第44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提名)珍妮·贝丝
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奖(提名)卡特琳·科西尼
《不可能的爱》下载观后评论: 恋爱不是请客吃饭,我们经过《天道》时不止一次说过。对资产阶级抱有浪漫幻想「拥有一点点谈资」的小资产阶级与对小资产阶级有「文化输出/侵略/殖民/叛离,精神生产/塑造/操控/领养」需求「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大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能的爱》多是从吃饭「喝咖啡」开始,到一首歌、一段舞、一部电影结束时终止。这种老生常谈「相似/同质/不陌生」的「恋爱」经历,我们之前也听《娜塔丽》说过。无数被尼采「超人」哲学引导、调教和俘获,受西方《圣母》文明洗礼、亲吻和鼓惑,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路上的小资产阶级用可耻、可憎、可惜「未经反思」可遗传、可代替、可重复的行动证明了,这种带有浓厚「乐极生悲」色彩迷宫式的「生活生产」路径走不通,这种具有依附吸食性,盲目盲动性,令人迷醉晕眩、扭曲变态、失控痴狂、违法背德的生活不值得过。
4.5 可作为《看不见的女人》的double bill。独立,坚强而孤独的女性形象之外,其实还聚焦阶级差异所映衬出的所谓“文化修养”成为亲人间的隔阂,而渣男则用这套culturedness来pua完妻子(尼采啊路易马勒啊)再pua女儿(不算剧透真是他们一开始接触就能猜到的)。结尾女儿将这一切上升到社会性的,系统性的作恶工程(这种“批判”何尝不是多少继承了她父亲的阶级姿态),可她自己之前的行为呢?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无法再给予的母亲讲不出这些大道理,却道“爱有时就没有什么道理”。喜欢李焕英的都可以看看这部,当我们说中国式的父母不能为子女而活得能“独立”的时候,西方“独立”女性难道就不面临着隐忍和孤寂了么。
女儿视角的缺失让人感觉后面部分女儿的情绪变化无常,对母亲突如其来的难以忍受和最后迟来的理解(实在太迟了即将奔四才终于对母亲有不怎么到位的理解吗?)。不认同女儿说母亲的人生是被拒的,生父就是一个毫无责任感与道德感的彻头彻尾的禽兽,不必还为他费心力找什么冠姓这个行为打破了阶层间那堵不应逾越的墙而导致他道德混乱的籍口。但是,我早已懂得不去劈头盖脸地问女人“为什么不”了。是一部让人能对人的“处境”有所理解的影片。一定要补上的一句就是:Virginie真的真的真的很好看,加上整整一颗星。
既然是改编Christine Angot,科西尼难免要被拿来和德尼比较。科西尼整体做得相对简单,能看出来比较贴近原著,但整部电影显得首鼠两端。人物心理的复杂没有得到展示,人物关系的张力遭到了停滞不前的、单调的镜头语言的弱化,故事的宿命感也被结尾处女儿的一大段逻辑推理削弱了——一个非常惊悚的、古希腊悲剧一般的故事最后被越拍越无聊。德尼则恰恰相反:比如《双刃剑》,一点搞破鞋的破事也被拍成了惊悚片。德尼对人情的洞察之幽微、控场之强大、敢于冒险的勇敢,科西尼远远不能及。
前20分钟看真情侣谈恋爱真的好甜。第一次见Virginie的眼里有星星✨那个爱意都要满出来了!(或许这叫演技……)20分钟后剧情直转急下??没想到这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看完感觉太窒息了。好像自己也跟着过完这样漫长的一生????可怜可悲又伟大的妈妈??我觉得女儿在某种程度上也长成了她爸了。她爸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毫无责任感且道德败坏的人渣禽兽啊!Love is blind, but not too blind!(要再说一百遍Virginie真的太美了!!??)
整个电影都看着很气,女主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完全有能力把渣男有多远踢多远,可是她却想尽办法保持联系,想让他认女儿,不为别的只为父亲栏不再写“unknown father” 以至于她忽略了一个不想结婚 不想负责 嫌贫爱富 只想逃避的人怎么会是个好父亲—————女儿的最后总结才是全剧精华,Mom is blind and social rejected
15.09.2021 电影的详略掌握有失偏颇,花了大把时间详述小镇女孩迷恋渣男,却一笔带过母女关系的深层探讨。母女俩被同一个男人,以近乎同样的方式伤害,所幸女儿及时醒悟,但其因此对母亲的“恨”并不难理解。她恨母亲与如此不堪的父亲生下自己,也恨母亲没有好好保护年少的自己。影片结尾母女俩的和解也是由女儿促成的,多读书真的令人睿智又豁达。
非常不适溜了映后会。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挑这样一个本子拍一个导演所谓的drama?至少我不认同剧院/影院里去上演一种声嘶力竭但观点有待考量的极端愤怒、控诉和教化。变态的所谓爱 去死,和美丽的女人是真的,这两个有趣的观点仅仅首尾呼应,而影片的叙事时间全部浪费。唉。白瞎了有型到位的演员。10.13@Curzon Mayfair. #LFF
在飞机上看的潸然泪下。 母女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当看到女儿成年后对母亲的暴怒,母亲一如既往的如对待他父亲般的隐身,我满脑都是我自己青春期和成年后对母亲不耐烦、有时看不上的种种;而我的母亲也如女主般墩厚、理解和保护女儿。 以至于女儿后来以知识份子自居,从阶层和社会系统角度分析母亲一生的宿命,在我看来,显得尖刻和肤浅了
爱上一个颇有才华却不按理出牌的男人,无所求,成为单亲妈妈,想他认可女儿的身份,延绵数十年的情欲,直到女儿变得陌生,原来我们生而孤独,无法抑制的愧疚和自以为被掏空的母爱屏蔽了感知,以至于没有发现女儿经历了什么。再用很多年冷漠,冲突,和解。百转千回,细腻敏感,动人心弦的法国文艺佳作,女主太美!
别人的爱是婚姻,我们的爱是宿命。曾经以为你是地球仪上的巴西,包裹未知与神秘。后来明白我是意大利的塔楼,走到哪里钟声都会响起。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对女儿已无法给予;后来明白是自己做得不够多,让女儿备受委屈。某天我会奇怪自己为什么会爱上你,那是个难过的一天。这一世爱恨,却从未后悔。
这片子有的人看肯定在想这女的怎么这么傻,看到一半我就觉得这剧本只有女导演敢选,可能也只有女人能体会,当母亲说“我害怕我没有什么可以给她的”“我害怕她的愤怒”“我不只是个母亲,还是个女人”。结尾的咖啡厅坦白第一次看以为是和解,最近看原来是捅刀子,可能那首诗和旋律才是勉强的结束。
4.5女主角渴望爱,渴望被接纳,却间接给自己、女儿的一生都埋下了遗憾,最后女儿道出父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羞辱你,这话说给随便一个整日酗酒、或者恋爱脑的单身母亲就算了,偏偏这是一个绝对伟大的母亲,不禁让我思考女性主义与对阶级的诉求之间那点微妙的矛盾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