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阿德尔·卡拉姆 / 卡梅尔·巴沙 / 卡米尔·萨拉米 / 戴曼德·布·阿布德 / 丽塔·哈耶克 / 塔拉尔·朱尔迪 / 克里斯汀·乔艾里 / 朱莉娅·卡萨 / 里法特·托贝 / 卡洛斯·查欣 导演:齐德·多尔里 语言:阿拉伯语 地区: 黎巴嫩 / 法国 / 塞浦路斯 / 比利时 / 美国 编剧:齐德·多尔里 / 乔埃尔·图玛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7-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7-09-14(黎巴嫩) 别名:诋毁 / 侮辱 / 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台) / 给我一个道歉(港) / The Insult / L'insulte 用户标签:黎巴嫩,人性,剧情,2017,政治,社会,黎巴嫩和巴基斯坦冲突历史,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112分钟 imdb编号:tt7048622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在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动荡。看似两人之间的小事,实际上牵扯出整个中东的政治及信仰问题,由此影片引发人们有关真相、信仰、人性与和平的思考。男主卡梅尔·巴沙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齐德·多尔里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 最佳男演员卡梅尔·巴沙
《羞辱》下载观后评论: 黎巴嫩贝鲁特、以色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基督徒、巴勒斯坦难民,这些在全世界都不陌生的名称,在这部电影里用仇恨、报复、抗议、羞辱的词汇串联起来,讲了一个黎巴嫩基督徒与一个巴勒斯坦难民,因为维修下水管起了冲突,两个男人都认为是对方羞辱了自己,而一方大打出手,直至对簿公堂的故事。 法庭辩论是这部片子的重头戏,实在精彩。导演很会制造紧张激烈的情绪,如同把观众带到了战乱纷呈的中东地区,感觉自己被卷入了各个种族之间充满仇视、敌意及愤懑之中。电影的文本基础很强,层次感十足,台词深刻、犀利乃至隽永。 影片中黎巴嫩总统亲自将二位当事人叫到办公室,以总统的身份试图调解。而底层的黎巴嫩百姓并不买账,甚至说:总统你也不过是一名国家雇员!这点令人印象深刻…
看似是一个极小的事 一个破水管是什么越闹越大呢?结合这半年现实社会正在发生的事其实大家都活得很累从过去的种族 肤色 国家 阶级特权到现在模糊的特权受害者也好加害者也好都需要适可而止的智慧可以解读的角度挺多的 看了一篇影评觉得不错“可见,把大象关进冰箱不难,挑起一场震撼国家的动乱也不难,只要把握住群体情绪就好。”羞辱尊严的事情要想得到公平和正义的审判是要建立在 common sense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的基础上的但common sense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大家都全部拥有的有的话 也不存在生气 争吵 暴力 战争了好累对自己以及周围一切都看不到希望…
把整个黎巴嫩的痛苦都呈现其中,没有人的悲痛愤怒是事出无故的,从一个小冲突升级到民族冲突,整个过程循序渐进非常写实,而导演也不给偏向性地定性,而是让观众自己有空间去思考。其实双方之间的问题,不没有律师父女在法庭对辩那样夸张,但后来其实已经被绑架到了这个民族矛盾的高度的时候显得积重难返。yassie找到tony用类似的话去刺痛tony的痛处的时候,tony应激的重拳就是两个人最好的反思自己也是最好的和解方式,双方已然心照不宣了。法庭上各抒己见地讨论,虽然遍满冲突,但不可否认真理往往在这样的进程中会越来越清晰
一句辱骂,一次争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大事。最后的判决还算公平,其实到了最后,两个人都释怀了,中途黎巴嫩人折回来帮巴勒斯坦人修车,巴勒斯坦人故意激怒黎巴嫩人让他动手打了自己,同时他也道了歉,本质都是善良的人。宗教信仰不同,地域冲突不断,言语羞辱随时存在,仇恨由来已久,一场庭审,撕开了所有人的伤疤。其实什么民族的人,什么肤色的人,什么信仰的人,归根结底都是人,彼此包容接受是最好的,但这可能很难,过往的伤痛都刻在骨血里。回避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历史不能被遗忘该被正视,可人又不能带着仇恨活下去。推荐
看了《羞辱》,觉得这部影片的声光效果非常出色,明亮的色彩,干脆利落的镜头推移,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生气盎然的黎巴嫩。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影片亦动亦静节奏的把握,完美地呼应了发生在这个国度上粗暴的政治和民族生态,与动荡的社会湍流背后每个人寻求安定和解脱的平常心。动与静的相互作用还展现在法庭内外,律师和审判官们再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也难以进一步推动“受害者”治愈回忆和与过去和解的过程,审判的决定可以做得很迅速,但创伤的恢复或许要等上一代人之久。
对中东那边的历史,宗教和种族问题不是很了解,不过人和人之间因为历史和种族而产生的问题是相通的。不能因为宗教信仰等不同,而觉得故事的导火索,一句辱骂,一句道歉是小题大做。控方和辩方的人生经历也是被扒得体无完肤,放下仇恨,不要生活在仇恨里才是人间正道。那些煽动仇恨的人每天可是过得纸醉金迷,用仇恨可以转移视线,用仇恨可以更好的控制不经大脑思考的人。PS,黎巴嫩的市容看起来旧旧破破烂烂的,也没有高空大厦和比肩太阳的神迹,人家天赋rq哟。
卡梅尔巴沙凭借“沉默”的表演获封威尼斯影帝,举重若轻含金量十足,好的表演在细枝末节就能牵动思考。《一次别离》珠玉在前,但本作剧作依旧非常扎实值得学习,双线并行成功架构起一部精彩好看的情节剧,尽管诉求过载、结尾不够酣畅淋漓。导演初衷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解决问题,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用得活灵活现。如果出于政治角度,中东问题不是外人可以指摘的。但出于人性、出于善意,本片所提倡的很值得敬佩与鼓励。
影片很好的展示了存在在个人记忆,民族情感,以及私人与政治化的公众与社会间的矛盾。值得夸奖的既没有制造刻意的剧情冲突,也没有尝试立刻解决任何矛盾,而是一直在尝试理解每一个矛盾体,并且为也许有可能的化解埋下一线希望。对于仍然政治化的地区和民族之间,显然已经足够好了。不过可惜的也在于这一线希望,这种希望显然混杂了商业性的诉求,同时有可能贬低和消解了真实存在,并且远远看不到解决希望的现实。
导演片中多次提到“made in China”垃圾齐德·多尔里,摄影师、编剧和电影导演。1963年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就读于贝鲁特的法国学校。在18岁黎巴嫩内战期间移居美国,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后拍摄过音乐录影带、电视和专题片。曾以助理摄影师身份参与过《低俗小说》、《落水狗》和《杀出个黎明》等影片的制作。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回到黎巴嫩贝鲁特从事电影制作。
黎巴嫩不亏是中东最世俗的国家,其他阿拉伯国家绝对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但是伊斯兰终将战胜世俗,未来的黎巴嫩也必然变成纯伊斯兰国家,黎巴嫩基督徒逃不过被清理的命运。杀你全家,你还得给我饭吃,因为我们受到过不公待遇,所以你必须要尊重我。PS:基督徒40多岁才生第一个孩子,你怎么跟人家穆思林竞争?人家40多岁都有7、8个孙子了。几十年之后黎巴嫩必然会绿,全世界都会绿。
多学学老祖宗的哲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惜我们自己都没有学会。生活中的日常,演变成种族层面的高度,是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声讨呢。祸起冲突的时候说:“这关乎尊严”,为了尊严,仇恨滴水成河。创作者讨论的有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矛盾,即使不太熟悉,看的云里雾里,也能看的个大概,民族矛盾的起源,可能不是什么大事,结怨越来越深,直到谁都不肯退让,那关乎尊严!!
节奏很棒的电影,相比大多数人喜爱的法庭戏,个人更欣赏两人矛盾冲突,以及相互帮助甚至为对方说好话的桥段,在情绪方面导演的处理很精妙,在没有煽情的整体格调下凸显出事件和人心的复杂性。1.种族歧视来源于漫长的暴力对抗,也同样来自于仇恨驱动下的共情力缺失。2.一句道歉,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体面的标志。3.生活中彼此伸出的一次援手,远胜于百次谁对谁错的辩论。
从个人争执上升到政治案件电影很好的完成了从个人视角的两大男主到双方律师的公众视角的转变当双方都意识到案件的余波慢慢扩大到民族纠纷的不知所措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自身已然处于风口浪尖而无法停止其实像中东民族问题说到底就是个无底洞双方和律师最后也意识到问题已经到达不可解决的地步导演的在各个方面的处理上都是娴熟的法庭戏虽然台词的碰撞很强烈但是镜头就缺少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