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可惜本片在1916年9月于纽约公映时,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本片所以卖座失败,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格里菲思在本片所采用的故事结构太复杂,导演手法已超越当时观众的接受能力。加上主题过于严肃,其中提倡的宽容和反对暴力的论调跟当时美国的高昂参战情绪引起冲突,因此未能受到普遍欢迎。不过,人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电影艺术上的不朽杰作。《忍无可忍》由四段不同时代发生的故事组成:巴比伦的没落、耶稣基督的受难、法国的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劳资冲突。《党同伐异》下载观后评论:
能理解格里菲斯为什么会血亏到下半辈子全在还债,排场太大了,巴比伦战争一场震憾我(好奇上摇的大远景是怎么拍的)但是故事前期铺垫太长,平行叙事开头显得故事松散,主题严肃,前面我看得也挺困,不过最后半小时的结局十分精彩!!整体是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每个片段是交叉剪辑,值了!格里菲斯的电影语言(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蒙太奇语法、布景美工等)超前太多太多,这么一位天才最后穷困潦倒孤伶伶的死去,诶。//想想电影史里美国在《党同伐异》的上一部还是鲍特《火车大劫案》,意大利是历史豪华制作《卡比利亚》,德国《卡里加里》还没诞生,法国还没开始“上镜头性”,英国10年代“布赖顿”学派对景别的探索,格里菲斯这视听发展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直接蹿上好几层,我看和现代基本视听叙事差别也没有很大,真是个天才啊,大佬带飞全场。
要不是因为要考试,我可能不会看这部称之为电影祖父之一的电影,看这部片子需要勇气,接近三个小时的默片,只有音乐和画面(含字母)。但看完收获还不少,强行让我查资料,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做背景调查。也让我震撼了,1916年,也就是一个世纪以前格里菲斯大师拍得电影,场景是怎么做的?这调度?这宏达的场面到底画了多少钱哈哈?很多疑问,叙事手法也相当超前的, 难怪当时票房不好,观众看不懂。比起格里菲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规模更为宏大,也算是《一个国家诞生》的续集,讲述了《一个国家的诞生》里没讲明白的一些观念,这两部思想上有没在联系吧,格里菲斯导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有可能卷入这场战争的社会现实的某种关注和思考,对未来人类文明社会的去向做思考!这个片子上映,也标志着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
(格里菲斯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把时空相距甚远的不同活动剪辑在一起,让四个故事“巴比伦的沦陷”“基督的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母与法”交替出现。从一个世纪跳到另一个世纪,从一个事件跨越到另一个事件,情节的平行铺展造成了逐渐强烈的紧迫感,形成巨大的感情冲击和惊人的视觉效果。一个摇着摇篮的母亲的隐喻画面反复出现,借此起到连贯影片主题的作用,象征在不同的时代,人性中的永恒的命运主题─党同伐异:党同伐异驱使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们把城市变成了暴力的场所,驱使妇女卖淫,逼迫母子分离,并且几乎驱使一个无辜的人走上了断头台。格里菲斯对电影剪辑、叙事节奏、情节结构和移动摄影等技巧的大胆运用,宏大的群众场面等使得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在其基础上深入探索,最终建立蒙太奇理论,将电影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逻辑性和连贯性十分的差,这周我们放两天假,逻辑性和连贯性是与时代无关的,无论你在哪个世纪,就像是我在评论党同伐异时,今天晚上吃啥?最好就围绕这这部电影。分别是周六和周天,楼下钥匙在哪里?,而不要把你认为ok的东西强拧在一起,不在我这儿,这是才是符合人类思考和注意力特质的选择,今天早上写了一首诗,发在了公众号,这是与时代和技术局限性无关的事情。但是创作者却挑战了它,但是没人看,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都没人会认真看的。2其实,不能因为道具精良花的钱多就值得称道,换做中国导演这种花钱不出片的事从来都是被骂的,这公平吗?公众号的音乐一般都没人会打开,不要过度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共鸣。3沿袭自舞台戏剧的“幕”式表达更加加剧了这种割裂,消化不良,谈何吸收?默片带来的夸张式肢体表现,让演员无法真正的开始
从古至今,各民族之间所以出现流血、杀戮和战争,都是由于仇恨和偏见。“摇篮”隐喻;情节段落为叙事基础,不同冲突的元素,并列、积累,逐渐地形成的叙事形式;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思维概念相结合,进入电影寓意的阐述范畴,上升到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领域的叙事时间;4个故事画面内不同的人物、服装和布景等,还有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的区分,增强了银幕叙事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最重要是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画框束缚的空间观念;单一段落由若干镜头组成。擅长特写、选景镜头的应用。最重要是,“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强调演员的作用,以全部的内心热情表现出自己的灵魂;然而,这是世界影史上有口皆碑的“辉煌的失败”。
戈达尔说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后半句戈达尔收回了,可前半句没有。格里菲斯电影都是史诗级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版“见郭大爷”。党同伐异的史诗级叙事企图和伟业至今都没人复制。跨越时空,四线叙事,每条线再有倒叙插叙。四个故事纹理又烘托一个主题,Intolerance 不宽容。四股经纬线还能在高潮处彼此呼应。看的还是198分钟版,原版要480分钟。格里菲斯太强。制片太强,美术布景太强,场面调度太强,音乐太强。今天还瞠目结舌的是四个历史故事中有三个是女性角色做主角。1916年的格里菲斯真是超越了时代很多年。但凡超大预算制作都落得人财两空。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也是把自己坑了。导演不幸观众幸。
格里菲斯属实?? 一开始看八分钟就想弃了 然而带着对天才的好奇看了下去 到后面觉得也算是不虚此行 故事算一般的故事 然而到那个影史经典的交叉蒙太奇那里我居然激动了 一百多年前的电影啊 真不容易() 手法就是无与伦比的天才了 在当时技术的限制下 从染色到遮蔽镜头都用到了…… 蒙太奇也是极富创造性了 可以想象当时难以被接受 主题性剪辑过于超越时代 btw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过于浮夸的演技……实在是接受不能 我迷惑了都 不过又想起来前两天在《认识电影》上看到 当时的胶片机是手摇的 可以主观控制速度 但现在反正速度一定是均匀的 于是有些部分被加快到滑稽的程度
“这世界是个摇篮它一直都在动摇。”原来《云图》就是学格里菲斯的,也证明了这类片子哪怕过了一百年也赚不成钱。确实是一场伟大的电影技术实验和一篇价值不菲的胶片论文,但“电影之父”却用一场惨痛的失败为后辈圈出一片禁区,顺便也让愤怒的制片厂彻底站了起来。导演在电影诞生没几年后就踹到一边,“电影之父”又能怎么样呢?格里菲斯拍的虽然是电影,但他真正想要的可能跟书本里写的有些出入。平行蒙太奇中包含的是导演的一整套历史观,四个故事交叉成复合变奏的模式,加上有些泛滥的字幕卡像极了报幕和乐队介绍,格里菲斯分明是把希腊戏剧搬到了现代,尽p管这种戏剧根本没有存在过。
如此巨大的场面调度气度非凡.以摇篮自始至终的贯穿到最终人类的自身成长.以宗教.国家.信仰.耶稣四个主题为依托贯穿异己和宽容主题传递出完美的爱带来和平的理想信念.在超现实十字型情境下天使和人类的共生志在消磨故事中的悲恸.捍卫巴比伦的战斗场面尤为沸腾.后段的凄凉反倒弱化.美第奇则完全堕入邪恶的深渊.剧作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囊括了喜剧.悲剧.神话等内核.观看并不乏味.格里菲斯式“正义营救”不会缺席.总体来说巴比伦陷落>现代爱情>美第奇=耶稣故事.画幅遮掩.快速推移.钟声变奏都很惊艳.一对白鸽,一对孩童.隐匿着世间最纯真的宽容和爱.
电影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种史诗片现在很少见了,而且因为审美的变化,越来越难还原那种历史的情态。四个故事里,巴比伦陷落和现代篇着墨最多,人物塑造上也更丰满。所有人物中塑造的最好的应该就是山中女孩了,聪明勇敢,最后为了她的王子献出生命。宣扬和平的结局常被诟病是败笔,但我觉得最后用独白来表达和平观挺好的,不至于全片故弄玄虚。四个故事中只有现代篇结局是圆满的,是否想要表达“历史的悲剧无法改变,但可以用和平来弥补现在与未来的伤痛”?故事喜好度排一下,大概是Babylon>The Dear One>Massacre>Jesus
尽管电影没有超越默片的局限,故事信息量小,表演戏剧化甚至有些乖张,但在电影语汇的创新是无可磨灭的。火车与行军、刑前祷告与耶稣受难、巴比伦的盛景与覆灭,四个故事在主题上是高度一致的,让平行蒙太奇有了发生的天然可能。诚然,蒙太奇是文学性的,是反现实的,但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考方式的反映,即联想是人的天性。唯一的缺点是结尾的处理强加了作者的思想。正如巴赞所说:杂耍式的蒙太奇是导演把现实的多义性剥夺到只剩导演的个人解释,四个故事的剪辑已经把格里菲斯的意图表达的十分确切,那最后的爱可止战以及十字架与天使圣显便只剩乏味的啰嗦与说教。
- 于党同伐异的怒火中,我看见了割裂的世界,旧的神龛可以被推翻,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神来信仰。所有以爱为名的利己,以正义之名的掠夺看来都相似,奉献和无私便就只是圣经里故事了。- 双线叙事和场面调度都很棒啊,默片原来也能也很有意思,缺少语言也能传达出戏剧张力。- 从感知的层面看,对痛觉的感知让存在先于本质,就像对精神世界的老饕般饥饿着,不断追寻痛觉的过程中,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信仰,只有内心的宁静,始信功不唐捐。藏起爱慕与热望,原来表面就是实质。- “如同那不朽梦想的明亮阴影,当风暴入睡时缓缓而行。”- 记《党同伐异》
#史记# 为什么说格里菲斯约等于电影现代化:1,时空差距巨大的交叉叙事中各种蒙太奇炉火纯青;2,最后一分钟营救屹立至今抓住的是永恒的人性;3,无比巨大的成本投入以自己破产的代价拓展着电影布景艺术渲染“物理特效”的广袤边际,同时大规模群演的场面调度为后世立下标杆;4,以摇篮作为结构转换,在意象和形式上至今难被超越;5,场景转换质的飞跃,镜头成为单位;6,文学性强到无以复加,电影成为艺术;7,染色更为成熟,台词更为讲究,音乐同样全程契合剧情感染带动观众情绪。以上这些是一个人在一部电影里完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