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钱 佩德罗·科斯塔
导演: 佩德罗·科斯塔编剧: 佩德罗·科斯塔主演: Tito Furtado / Vitalina Varela / Ventura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导演: 佩德罗·科斯塔 编剧: 佩德罗·科斯塔 主演: Tito Furtado / Vitalina Varela / Ventur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语言: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 2014-08-13(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Horse Money IMDb链接: tt3907156 马钱的剧情简介 · · · · · · 凡杜拉在醫院陰鬱的無境長廊與暗室間遊蕩。他彷彿仍活在1975年,手持康乃馨的革命軍推翻獨裁政權,理應替維德角移工帶來光明的時刻。但是他的親友、隔壁村莊的老婦,以及不停細語摸索過去的女人,歷史的陰影仍持續將他們的生活浸染成無邊的黑色。接續2009坎城影展得獎作品《青春向前行》,科斯塔再次潛進葡萄牙歷史,一夜恍惚的夢迴。
《马钱》下载观后评论: 10年代十佳。很神奇,介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毋庸置疑,科斯塔的方泰尼亚影像具有纪录属性,根植于现实土壤;与此同时,借由光影,科斯塔创设了淬炼超现实的语法,幕布样态的背景下光以区块存在,将时间推至松散,细碎缥缈,得以打开时空维度,与另一片大陆的过往相连,也为“追忆”创设迷离(亦是坚实)的语境。文图拉同样是矛盾的存在,沉沦于苦难之中,却又似游走于尘缘之外。凭借颤抖和梦呓(个体经验,电梯间画外音一段更是恐怖的),方泰尼亚同佛得角的边界抹除了,余下对苦难极尽悲悯的凝望,冥冥之中似也回应了阿巴斯“life and nothing more”的箴言。较之《维塔利娜·瓦雷拉》更为坚实。
佩德罗·科斯塔把其风格做到了极致,暗光固定机位且画面里的人几乎不动,一开始两分钟的画面甚至直接用了照片,人物的对白更像是在喃喃自语,是《前进青春》和《旺妲的房间》风格的延续和递进。同是在2014年,罗伊·安德森拍了一部类似风格的《寒枝雀静》,是不是那一年特别流行拍像装置艺术一样的电影也不得而知。佩德罗·科斯塔其实狠明白传统风格电影的套路,其《血》和《落入俗世》,摄影和灯光极其精美讲究,镜头运动和调度极其流畅,其在《马钱》里呈现出来的风格,是为配合表现方泰尼亚底层社会生存状态,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所以,于我来说,有风格有创意的片子都值得高分肯定。
48至72分钟的段落很是喜欢,场景切换多了,虽然基本还是固定机位至少人都是在运动的,且有很多惊艳构图摄影可供欣赏????叙事(如果在这里还可以称为叙事的话)上也打破预期,本来以为是会在医院的封闭空间里一黑到底的,不曾想梦境超现实色彩越来越浓。最后电梯部分倒没觉得特别好,不过总算漏了导演的一些想法吧,关于普通劳苦工人阶级对所谓“革命”,拥护又惧怕的矛盾态度;革命也并未在事实上改变你我的生活,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任一时间点,回顾抑或展望,永恒的苦难总凌驾于我们之上,纵然被后世称颂又如何。
48至72分钟的段落很是喜欢,场景切换多了,虽然基本还是固定机位至少人都是在运动的,且有很多惊艳构图摄影可供欣赏?叙事(如果在这里还可以称为叙事的话)上也打破预期,本来以为是会在医院的封闭空间里一黑到底的,不曾想梦境超现实色彩越来越浓。最后电梯部分倒没觉得特别好,不过总算漏了导演的一些想法吧,关于普通劳苦工人阶级对所谓“革命”,拥护又惧怕的矛盾态度;革命也并未在事实上改变你我的生活,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任一时间点,回顾抑或展望,永恒的苦难总凌驾于我们之上,纵然被后世称颂又如何。
某种程度上是科斯塔的电影方法论的终点之作,同样是关于历史/民族记忆和政治化生活的书写,《马钱》明显比“方泰尼亚”三部曲拍得更张弛有度。油质感画面、聚焦式打光、斜角仰拍……科斯塔的这套实验性的人工美学将电影场景与现实区别开来,形成一个容纳情绪与自我告解的肃穆空间。电影里的人呓语般地诉说过往,这种心不在焉的表演比进入预设情境的表演更富有诗意。★★★★
注视黑的若干种方式,这里面的黑包括黑色皮肤、阴暗角落、幽深的记忆以及被压迫的历史,第一次发现黑皮肤在光下可以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才意识到自己很少关注过绘画中的黑人形象,查了一下了解到鲁本斯和伦勃朗都画过黑人的肖像;能看出一些相似风格和师承,但科斯塔把黑推到了极致,除去影像外文本则可作为葡萄牙非洲移民的个人口述史
金草莓:像是《失明症漫记》剔除魔幻元素后沉淀的不安,也像是《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自我与鬼魂对话的哀伤,由此在幻想和现实间交替,梦呓般道出个人、城市乃至时代的伤痕。他当然隐晦,如同萨拉马戈文字的文字转换成影像,时代政治的恐慌却植入骨髓。电梯里没有生命,或是雕塑般的士兵,或是鬼魂般的行尸走肉,如同那个时代。
大概好的艺术片就是这样吧,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围城,是什么样的围城呢?大概就是一座能将一头雾水和头头是道的人区隔开的高墙,高墙里面咿咿呀呀传出墙外人听得似懂非懂的声音。墙外人略感惊奇虽对其语音、语法和词汇一窍不通但也产生了一种对陌生文明的猎奇欣赏,于是乎模拟相似的声响以作回应,假装与他们在说着同一番语言。
9. 5 方泰尼亚三部曲恢弘篇章完结以后,科斯塔转向了更加私人化到创作 视点从宏观变为微观 ,内核仍是割舍不下的方泰尼亚情怀。伦勃朗式光线映衬下的医院成了流转的光影迷宫 跟着文图拉与长镜头穿梭在葡萄牙历史的时空 一小时10min处电梯镜头入梦 片尾曲响起才意识到结束玄妙迷幻的体验 。
佩德罗·科斯塔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将德莱叶与布列松的视觉质感 - 宽忍的银灰色 - 彩色化的方式,正如松本南国的彩色摄影一般,顺延黑白摄影的逻辑,大片的黑色仍旧为构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元素,甚至放大这一点至表现主义以弥补黑白的形而上。当然这可能会和布列松的理念相悖。彩色还有太多可挖掘的空间
6/10。法国新浪潮就不乏记忆怎样运作、迷失时空的表述,丝绒质地的光影轮廓和大量反光、画面停顿的动态瞬间集合,不同的画面幅度加以区分现实与幻觉,自然触感的声音极端静谧或骤起,仿佛声音不再是影像的附属,情节及其社会意义不好考察,观赏趣味性为零,但电梯里的士兵朋友和厨房刀具等又蕴含象征。
油画般的影像质感,赋予电影深邃、沉重质地。贫穷、生存、政治,三个主题交汇错杂,底层人民所经历的黑暗与痛苦,正是历史的生存现实,他们的低语和低沉哀伤的面庞上,映射着那段历史和时光永恒的记忆和创痛!影像85分剧本80分导演85分表演90分创新80分作品分84分内容系数0.8影史分67分
高端行为艺术!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纵深感极强的构图和取景,黑白高对比度极高的摄影,以及缓慢移动的演员们,不同以往只是这次把色调从北欧的惨白换成了非洲的暗黑,明暗清晰如雕刻,色调几乎严格局限在黑黄白红绿之内的廉价数字影像在科斯塔手下自有无可比拟的美感。PS注意了解一下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