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姐 郝杰
八岁的男孩被洋溢着青春情欲的熟女气息所俘虏,许下了“美姐是我的”童年誓言。小男孩终究会长大,却逃不掉内心根植的美姐影响。前世的纠葛和命运的诡异,与美姐的三个女儿
八岁的男孩被洋溢着青春情欲的熟女气息所俘虏,许下了“美姐是我的”童年誓言。小男孩终究会长大,却逃不掉内心根植的美姐影响。前世的纠葛和命运的诡异,与美姐的三个女儿轮番上演匪夷所思却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美姐》下载观后评论: 用彪悍的西北民歌诠释出的“性成长”如果说托纳多雷的西西里与天堂是成长的浪漫哲学,那么本片应该算是成长中的摇滚人生了,成长轨迹甚至有点像崔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最后的植入,让影片变得张弛有度,圆满的给成长划了了句号。从温暖的母性到青春的冲动,铁蛋由懵懂到主动,在1/3的剧情时间里,就像金属乐在副歌时的狂躁,充满了炙热。故事在这剪辑也生猛有力,没有太多的镜头语言,没有过度的剪辑加工,铁蛋的眼神就透露两个字:欲望。1/3过后铁蛋搞起了事业,日渐成熟的铁蛋竟婉拒了爱意浓浓的三女子的引诱,回归家庭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要爱妈妈,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铁蛋,竟有了不曾见的成熟与责任。至此读懂,美姐,其实是铁蛋成长中欲望化的符号,从懵懂,到冲动到学会压抑。性与情,躁与静就在弹指之间。
表面上铁蛋与四个女人都有着不同的感情线,但我认为他谁也不爱,或者可以勉强认为他爱的是“美姐”。这里的“美姐”已经不能单纯地代表美姐这个人,而是更趋近于一种抽象的符号,仅属于幼年时的他和美姐的共同符号,它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次懵懂的认知,更是一种悲怆的情愫,从美姐搭着驴车消失在村口,消失在他童年里的那一天起,这个符号就在铁蛋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导致他直到后来也难以忘怀。当然,抽象的概念要映射到具象的现实,是需要一个媒介的,而这个媒介就是美姐年轻时的样貌,这也是他对大女子、三女子都有真情流露,却唯独对二女子无感的原因,因为二女子长得“最不像美姐”。整部影片充斥着冀北农村生猛的草莽气息,其内核却是纯粹而又浪漫到有些变态的抽象fetish情怀,我喜欢。另外,叶兰真漂亮。
就冲有趣完整的故事,扎实的唱腔和舞台功力,让人放心的肺腑演技,通俗的每一帧镜头,四溢的地方风情(外地观众说了不算,最重要是满屏当地人弹幕:我的家乡就是这样)这个电影也值得力荐,不容错过。感谢导演让我们看到那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的人生。印象最深是他失恋,女子被蒙古人用马接了去口外,他和兄弟骑了毛驴去婚礼现场,下个镜头是毛驴坨回被揍扁的他啊哈。没想到他成了剧团副团长,没想到这个剧种成为下乡演出剧,没想到传统二人台被流行音乐打败,没想到最后回归家庭哑女还带着闺女守着家,差点以为是真人真事改编纪录片,里面还有跳大神情节,丰富,优秀,只恨自己见识少。关于美姐化身三个女儿的意向表达很国际范儿呀这是地道有精彩中国味儿的电影。拍得很棒。
个人从影片看出几条线路:1男主人公从小接受美姐的照顾而喜欢上美姐,这是年少时的懵懂,长大后与美姐的大女儿相爱,体验了最美好的爱情,最后经历分离的痛苦,还记得大女子在与铁蛋对话中漏出说内蒙人有牛羊,比较富有,但自己应该是爱着铁蛋的,可以从结婚时没有任何表情看出。铁蛋与美姐二女儿之间的爱情是传统文化父母包办婚姻的体现,铁蛋也因此出走。从此开始了他事业的发展,也在事业的巅峰期迎来了对他崇拜的三女子,反应了成功男人会接受到的诱惑,最后男主抵住了诱惑,回归家庭。另一个线索是二人台的发展历程,从老一辈的中规中矩,到文化大革命的封锁,文革结束后黄段子的演唱,到铁蛋的发扬,到最后新时代的创意,也是反映的淋漓精致。
相较于中文电影名,我更喜欢英文版的《The love songs of Tiedan》。故事很有意思,耐人寻味,叶兰分饰三角的美姐、大女子和三女子都是铁蛋的爱,一个是童年的爱情梦想,一个青年的爱情冲动,一个是中年的爱情诱惑,但是铁蛋最后成家生女的却是哑巴二女子,电影最后铁蛋给自己的女儿说自己不走了,她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颇有点浪子回头的意思。其实在三女子大胆主动示爱时,铁蛋表现出的坚决就能看出来他是有责任感的。电影的画面虽然很有年代感,但是故事以及表达的内容放在当下依旧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另外,农村的情爱也更加粗犷质朴。
之前看盲井盲山,那里的人和景全都带着透不过气的压抑,以为是好的电影。可后面偶然看到导演李扬和黄璐在各大海外电影节的高调和富丽,突然就起了反感。所谓揭示人性,其实也只是以臆造和贩卖他人苦难,来牟利,来塑造自己深刻的一种方式罢了。所以自此对尘土满天的这类题材就有了抵触,昨天不知道为什么又接连看了这个和同样郝杰导演的光棍儿,然而这个导演,可能真的不太一样。苦难值得纪念和书写,不是因为它血肉呼啦的剥开那些惨烈,以让没感受过同样苦难的观者惊诧或者唏嘘。而是因为让我们看到,在那样的苦难里行走的人,也有活下去的信念。
想起了那部蒙古电影《黄金宝藏》,感觉像是一样的手法,乡土情很浓烈。看似很不精致,很粗糙,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没有强大的演员阵容,没有色彩斑斓的特效,没有美颜,甚至没有镜头的运用,但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像极了黄土高坡,像极了那个年代。 也想起了豆瓣榜排名第二的《霸王别姬》,同样是以传统音乐为主线,同样是跨时间的凄惨爱情故事,还有一些看不懂却寓意深远的情节。我看到了黄土高坡的原汁原味,看到了传统文化跨时代的变迁,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这块瑰宝。
说实话,乡村题材离我们的距离有点远,何况是在这么离奇的剧情。但是中国那么大,什么事情又不会发生呢。(中国农村从来都不缺“骚”劲,不信你看看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很多晋陕背景的导演都有着强烈的土地情节,非常有表达的欲望,来展示自己乡土的种种。这也是个利弊参半的事情,不过你要是拿去参加境外电影节,猎奇的视角往往会把它们送上奖台。ps:制片人 周强 的代表作: 三峡好人,任逍遥,世界——我们更应该感谢他。
因《光棍儿》对导演五体投地,继而看了《美姐》。某种程度类似徐童《挖眼睛》,从土地里迸出的唱腔呈现力道,关乎身体,性,爱和伤;气质是贾樟柯迷茫的小镇青年。题材好,男孩姐弟恋的意淫,他的成熟,他的归顺。但终究失望,表演痕迹过浓,演技差,(性)爱观又是极其保守的——回归家庭,各找各妈。说成本限制的,《光棍儿》的成本远低于这啊。所以拍原生态人民,要不找真正的原生态,要不花大钱找好演员(巩俐),夹在其中就很尴尬了。
生猛中自带柔情。惊讶于山西方言的土地能创造出这样的故事。若不看结尾,中间部分颇有名家之风。可惜结尾的处理过于仓促因此显得情节有些许不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幻梦式的插入了很多想象的片段,而这些片段的处理方式则是低角度广角拍摄——小孩的视角。而全片的唱词片段也都用了这一方式来进行处理。仿佛唱歌时的铁蛋,身处另一个世界。又好像提醒关注,时刻以童年铁蛋的视角来审视画面中的这个粗犷男人。
第一次看“光棍”确实新颖,一种另类的农村超现实魔性。生猛有料。到这部一下子索然无味,最讨厌那种唱的段落,包括之前的两条蛇精的那个电视剧,所以印度电影永世不待见。剧情散乱牵强,人物表演浮夸,摄影没新意,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么个东西,跟《平原上的夏洛克》一个德行,自以为找到农村的特殊性与新视角,然后凑人凑钱来“恶搞”了这么个不三不四的东西。
小时候的铁蛋不知道什么是永远什么是年老,青年的铁蛋知道为爱争取为爱疯狂却依旧遍体鳞伤,年老的铁蛋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只想归于安定!大女儿是父母金钱的牺牲品,二女儿是父母罪恶的牺牲品,三女儿是幸运的她敢于做自己想做的敢于冲破父母的阻碍,幸运的她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是时代的进步吧!可我真的好讨厌美姐,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父母!都是金钱惹的祸!
区域性,年代性,让未有过这些经历的人去通过镜头窥探这些过往,些许会少了些共情。但其中的元素,还是在儿时有些许接触。二人台根植在这一片土地上,但随着新东西的进入,改变了土壤环境,二人台渐渐淡出。铁蛋在二人台上诉说着情情爱爱,可是回到现实,确实更多的无奈。但无论如何最终要回到生活,结尾也就以一家三口睡炕头结尾。(20200819)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