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兜兜风 詹凯迪
金马57创投WIP单元入围作品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詹凯迪《兜兜风》下载观后评论:#16th FIRST# 离异的夫妻,疏远的父
金马57创投WIP单元入围作品
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詹凯迪
《兜兜风》下载观后评论:
#16th FIRST# 离异的夫妻,疏远的父子,少男求爱伤心事,普通市民家庭的琐碎烦恼,疫情冲击下的社会压抑,两岸关系的纠葛,就主题而言,并不新鲜。值得关注的地方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作为长片首作,整体完成度很高,人物、剧作、视听都有可圈点的地方。同时,也没有把“青春故事+社会问题”的组合讲成一个指向明确的成长故事,当然这也是影片在观感上最有争议的地方,“无力”的究竟是故事还是故事被讲述的方式?结尾长镜头,儿子背起不断滑下去的爹开始成为新的“父亲”,父亲望着儿子,儿子看着远方,与其说是父子关系的“修复”,不如说是修复不了的“重复”。对影片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与人物共情,而是人物如何嵌入全球性困境中,成为青年形象的新“镜像”。731 三星半 16FIRST主竞赛入围长片。交流障碍、父子关系、再加点犯罪类型,典型的台湾家庭剧情片,依旧还是台湾困境的母题,画面风格也有点类似钟孟宏的那种凛冽的柔软,像是情节性更弱版的《阳光普照》。最喜欢的还是空间,疫情的影院,打烊的商场,扶手梯齿轮发出的机械声无限的挤占情绪,塑料模特身下的欲望压抑。就是片长有点尴尬,有一种硬是把四十分钟的短片拉长的感觉,多出来的时间有些拖沓,消耗掉了太多的情绪,片子前半部分睡了两三回,好在后半段状态回来了,所幸台影的那些东西我还没有看腻,依旧是我最爱的地域电影。
非常喜欢前半段,看了好多闷片和PPT电影之后,终于有一部用细腻考究的视听语言叙事的剧情片了,几乎不需要什么台词,对疫情肆虐期间人的空虚、迷茫状态刻画很到位(两年前电影节就该有这种题材片子了)。儿子还是在萧条的电影院卖爆米花的,怯懦的时候用口罩隐藏自己,工作戴久了会偷偷摘下来透气,很贴合当下。父子俩同时失去了精神寄托的女人和心爱的车,各自有一场走路/奔跑的横移长镜头,男孩抛下坏掉的摩托车走路坐下抽烟、后来留给了送他饮料的便利店女孩。不时响起的小号声配乐印象深刻,是有点低配版阳光普照那意思
完成度高,影像语言自然流畅。有点儿像蔡明亮早期影片《青少年哪吒》。离异家庭下的奶孙三代,内置父与子,形成一组人物对照关系,他们不尽相同,但又十分相似,在生活里挣扎。生活流式叙事,平淡美好。少年暗恋,被「不喜欢」的应答击垮,第一次尝试爱的失败。不在场的母亲形象,分离的原生家庭,大陆与台湾关系的隐晦指涉、隐喻。面对昔日朋友的离去,前往台北,驻留小城的青年,仍然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没有戏剧化的强事件,也没有罗曼蒂克的小镇爱情故事。
对疫情的大幅刻画,好像是非得在现实和梦境之间找到一个有力的切口,可惜真的没有做到。正面展示的情欲,不管在儿子身上还是父亲身上,都显得太过旺盛恶心。儿子明明也没受到太多社会的压迫,说出的话却随意地揣测,牯岭街杀人要通过四个小时的漫长铺陈,他只是心烦就……?要说男凝,没有比这更男凝的了。父亲那条线也是同样的问题。大家讲故事别老把原因同质化,好好挖人物内心的感情、知觉,比什么都强。低配台片,《阳光普照》我尚且不喜欢,何况《兜兜风》。
视听做的不错是唯一支撑我看完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故事太散。讲一个父子修复的关系的故事,但全片都是两人在单打独斗,两人情感交汇的点极其的少导致根本看不到两人关系的变化,直到结尾,莫名其妙的河边儿子背起被追打的老子真的让人毫无感觉。而且这个老子干的事情确实也都挺傻逼,即使是最后打架栽赃我都可以理解为他为了自己,跟是否为了儿子可以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儿子的故事完全可以拆出来变成另一个独立的故事,跟他老子修复关系这事儿基本也不沾边。
氣質是好的,但感覺沒做好的比較多,像是選角很棒但會覺得稍微浪費了他們,如黃劭揚獨有的魅力沒被發揮更多(雖然他在裡面的氣質也非常好,是選對了方法,但沒被發揮得更多),林鉅自帶魅力但也看出了他不會演戲的笨拙,都是讓人出戲的點,還有最在意的是地景,總覺得那個高雄沒有被拍出感情的樣子,還有突然跑到松山機場去送機也大出戲。大概是這樣,可能本來是真的期待(因為真的很愛黃劭揚的氣質),就有點失望吧。
一对父子含蓄沉默的情感流露,没有撕扯哭天喊地的宣泄和牵强的告解,欲言又止的风光和局促内敛的生活,日子飘忽内心决堤失魂落魄后才有一些接近,日子奔流背着父亲向前跑依旧间隙的内心。看的时候不会去用强大的情感涌向你,就像父子间的相视却隔着一层距离一样,父子对待身旁的有想去接近的人只是站在旁边暗暗的看着一样,那被勾起的一点情感就是像风一样过去了吹走了迎面着。
故事着眼于疫情刚起的台湾,父亲是好赌的保安,儿子是偶尔帮朋友放风偷摩托车的电影院前台炒爆米花员工,两人都经历着生活的无奈和爱而不得。故事比较简单,不过在一些段落中(例如父亲和前妻机场前道别,父亲在夜晚空无一人的商场等等)情绪的构建都很准确和出彩。父与子不得的爱一边去了大陆而另一边投向“外国”,只留下两个人相互依靠,画面的最后,儿子背着父亲前进。
这届FIRST唯一台湾片,本来很期待,但睡过去了。疫情下的电影院,开车兜风,亲情主题,台湾社会养老问题,两代人关系,还带上了年轻一代的台语普遍不好这一现象;蜗牛与外星人;开着的水龙头和无人看管而爆炸了一地的爆米花,各种失控感;卷帘门在做保安的父亲脸前落下,与后来的面具一样好;岛屿天光,城市漫游与奔走;第一次细看灵骨塔内部。
两代人的生活窘境,深夜商场独舞与呆滞摩托轮渡,从父子隔阂到交流困境,孤单个体的城市漫游,很蔡明亮。缓慢、忧郁、诗意。永远打不完的麻将,还不完的钱,永远打不着火的摩托,得不到的爱情,没有奔头的生活就像是在蜗牛迟滞爬行中缓慢受锤。有着对台湾新电影时期电影的精神继承。作为导演处女作,完成度与完整度都很高。
#2022 First# 还行。前半段甚至有些惊喜,后面节奏有问题,很多前面埋的线感觉都没收好。可以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故事,但高潮戏都没写好。儿子的表白收场过于平,父亲的打砸戏情绪又没起来。疫情元素加分。
#16th FIRST# 剧情片竞赛入围。疫情下的高雄父子故事,挺典型的新导演第一部片子,虽说有点套路但是完成质量相当不错。长镜头有点楞不过最后一个背父亲的长镜头还真挺有表现力。
一对loser父子互相嫌弃的故事。节奏很舒服,摄影和台词中规中矩,疫情期间的电影院片段蛮触动。两人各自崩溃的过程最佳,最后的和解有点不懂。【20220731FIRST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