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障碍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Magical
B
Magical
Barrier is comparable to Last Year at Marienbad with its non-linear development, mysterious characters and inexplicable mis-en-scene. It also shares the guerrilla film-making style of the French New Wave. It is one of Skolimowski's best.
The film follows a newly graduated medical student in his pursuit of an unattainable woman. He follows her through the streets of 60s Poland where spontaneous dance parties and candle-light rituals erupt.
A dream-like meditation on post-industrial life in Communist Poland. Filled with exquisite, unforgettable images, this masterpiece will hopefully find its way onto DVD soon.
《障碍》下载观后评论: #波兰青年电影#类似于《轻取》、《特征:无》,影片着重描绘了一名愤世嫉俗的大学毕业生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人体模型的手上叼火柴盒,在浴池中挥舞着军刀,持剑与汽车决斗等等费里尼式的幻想手法营造出的影像。而在本片跳跃性的叙事结构上,则更多地受益于法国左岸派。一女二男的人物架构让人想起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但斯科利莫夫斯基的想象力并不止于此。“谁在开那些好车?和我们一样的人?我无法忍受看着那些成功人士,他们的车,他们的姑娘......”特写脸部的直视镜头向观众直接抒发了对红色资产阶级生活状态的不满。正因此,男主角才要拎着行李箱,向整个世界奋起反抗,也从一个公交车女司机那索取温暖,上塔楼鸟瞰一切,镜头变焦框住他们,密不透风,楼梯栏杆编制起来的几何图形更是分割着他们。爆炸。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体的感觉是一部杂糅了很多风格的电影,戈达尔风格在其中比较明显,意识体有些像同年的《雏菊》,不过本片更多是借用荣格理论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视觉化展现了社会对男女的规训,配乐的苏联感和结尾的轮回之意都很明显。束缚双手的游戏,爆炸的香烟和行李箱,献血的海报(I want you),被沙遮住的猎物展示,死亡的绳索,未失明的盲人都有强烈的指代性,战争带来的民族伤痛也贯穿整部电影。几场利用光影和构图制造的大远景群像戏太震撼了。不喜欢的点是剪辑无法强化故事的连接性,加之时间属性的弱化让故事更加散。
60年代波兰青年电影。耶日 斯科利莫夫斯基。摒弃了现实主义风格传统,转而以一种戏剧性强烈、技巧华丽的方式处理青少年主题。在风格和主题上最接近法国新浪潮的导演。展现出一种在特吕弗或戈达尔早期作品中能看到的偶发即兴创作。具有一种华丽的、近乎自我展示的风格:拥有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和变焦镜头的长镜头、抽象且常常令人困惑的取景构图,以及当代城市的超现实影像。采用费里尼式幻想的手法描绘当代波兰青年奋起反抗犬儒主义和官僚作风。无资源
讲究布局 画面考究 让人想把每一帧都截下来收藏 画面尤其突出在个人/个体与群众/团体的对比 以及个人被群体的环绕 吞没与囚视 如若说杨史云梅耶终其一生都在以食物做载体 谈论隐晦的隐喻 其终生难以逃避年幼时对于食物的恐惧 那么斯科里莫夫斯基 他在担心一件事 个人将被群体吞噬 并将被堙没在群体里
8.4 Skolimowski早期的黑白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的母题:迷茫青年在混沌的大环境下原地打转,就像是萌发之中的新浪潮电影,充满着随机的选择和无意识的漫步;而本片则是它们的集大成之作,更多意识流的身份符号,更加复杂的环境与人物建构,也更直白地指向波兰的政治制度,美丽的青年电影。
非常轻盈,风格非常独特的“波兰第三电影”或者“新浪潮电影”,结合了东西欧的超现实主义 荒诞派,应该算斯科利莫夫斯基最复杂最难懂也最独特的电影了。 Krzysztof Komeda的配乐,Novi Singers合唱团演唱的《哈利路亚》,为影片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诗性韵味。
因政治审查而只能隐身镜头后的史高林莫斯林,以约而冷异的场景设计、肃穆而俊丽的黑白影像,在布莱希特美学下塑造战后新一代疏离于世界的存在:与过去断裂,与未来接不上轨,散漫于Krzysztof Komeda的爵士乐里,一半是对现实的不满,一半是超现实的浪漫。
比特征无好上不少,很类似20年后的戈达尔,但镜头结构美感优于后者不少。时间上也较为友善,物理时间比后者少熬十几分钟,心理时间差不大多;实属加量不加价。音乐的应用显得有些过于油滑了,毕竟爵士随处可插,相较于eo稚嫩了很多。影片在滞涩的同时顺滑行进着……
前三部居然都是“一天游荡”虽然换了个比他自己清秀点的男主。有愤世嫉俗大学生、带制服帽的青年女车掌等颇为社会主义的元素但他的表达并不太针对体制而是更为普世的青春期,这部较为超现实。音乐特别好听,在镜子包围中跑动的人群突至道口和调车场群像两场最美
运动和声效主导的pre-Lynchian dream;对于去年在马里昂巴的失望都完全在障碍里找补回来了;餐厅戏中的舞会调度,登高铁塔的滑轨突降轰炸,有轨电车窗外忧郁的夕阳...一次对于60年代波兰尤利西斯式的游移探索
波兰导演Jerzy Skolimowski较早作品,实验色彩浓厚。英文简介将它的非线性叙事与《去年在马里安巴》相提并论,不过我觉得有点勉强,真正相似的是超现实场景灵活转换带来的流动感。
过度曝光以及大量白色背景弱化了光影和立体感 加强了超现实感 人群无意义地奔跑 机械式地跳舞 这两组场景略显诡异 年轻人总是愤世嫉俗不顾一切 只凭心怀浪漫 理想主义压倒一切404@BFI//工业冷感的灰白建筑,移动如黑点的人,困在人群里无序奔跑的人。虽然到后面又变成异性恋叙事,但结尾还是很可爱。(波兰男的真的,波兰男的真的,呃呃呃。)
.5。较《叫喊》、《月光》,斯科利莫夫斯基此时还处于《雏菊》式高度欠组织的创作模式中,仅凭想象力维持影片张力,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