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的城 刘俊宇 陈卓 王豆豆 周丹丹 黎衍
《我的城》是一部记录城市凡人生活碎片,镜头下充满“凡人语录”的系列纪录片,也是中国少有的现实题材城市纪录片。首批拍摄了五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和银川,描
《我的城》是一部记录城市凡人生活碎片,镜头下充满“凡人语录”的系列纪录片,也是中国少有的现实题材城市纪录片。首批拍摄了五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和银川,描绘的是城市人特殊的“乡土情”。本片那些被纪录者,无论是北京篇里爱骑自行车的小伙,还是上海篇里卖啤酒的阿姨,或是成都篇里“二次元”装扮的小姐妹,或是深圳篇里大芬村(城中村)里的小画师,或是银川篇里卖羊杂的小老板,他们都是城市社会里人微言轻的小角色,所以他们脑海里没有城市定位、没有品牌宣传,有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实:怎么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味道来。一些生活碎片、闲谈碎语、生活片断,不经意间构成了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流露出对城市的理解与质疑。
《我的城》下载观后评论:
不好。不是说内容不好,而是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意。建议改名叫《我与城》,而不是《我的城》。点进来的时候以为是关于五个城市的角落、人文和社会。结果发现,这里面所有人的所有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都合理,描述任何一个城市的独白和故事可以照搬到另一个城市。关于城市的纪录片,聚焦在了个人上而非群体或者社会,真的是一部让人失望的片子。除了开头北京胡同提到的修车铺和结束银川的葡萄酒,其他的人与故事都不是城市特有的,完全流失了城市魅力…………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没有拍出来,人物故事说的也不透彻。大失所望…感觉导演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拍城市里的人还是城市本身,亦或者二者的联结,导演只是干巴巴的把这一切陈述了出来,毫无特色。
北京看了一点,和很多人评论的一样,不是只有二环才是北京,城乡结合部也是。上海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吧,还是那个问题,片面、碎。“海纳百川”是我最喜欢的上海的精神,这代表了上海不仅是吸纳别的文化,也融合他将他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缝合”。这部纪录片好像想从几种人去看上海,有了解上海的爷叔,有沪剧演员,有和外国人打成一片的啤酒阿姨,有来上海的建筑师,但是还是在努力传达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很多上海话也不加字幕,其他听不懂的人又要怎么想上海排外了吧,明明沪语已经快消亡了。愤怒,浪费人生一小时。 @2020-11-19 18:02:43
北京看了一点,和很多人评论的一样,不是只有二环才是北京,城乡结合部也是。上海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吧,还是那个问题,片面、碎。“海纳百川”是我最喜欢的上海的精神,这代表了上海不仅是吸纳别的文化,也融合他将他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缝合”。这部纪录片好像想从几种人去看上海,有了解上海的爷叔,有沪剧演员,有和外国人打成一片的啤酒阿姨,有来上海的建筑师,但是还是在努力传达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很多上海话也不加字幕,其他听不懂的人又要怎么想上海排外了吧,明明沪语已经快消亡了。愤怒,浪费人生一小时。
进来没有喜欢看的剧,在倒腾着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北京这个城市我只呆过一个月左右的样子,对其了解不够深刻,其它的城市嘛,就更是只在旅游的时候去过就好的样子!我不知道片子里播出的是否真实,但总该是这个城市的大众印象了。喜欢老北京的韵味,也喜欢魔都的快节奏,闲来无事体验一下成都的慢生活,想来也不错。深圳是个新星的城市,它日新月异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银川大约是我了解的最少的城市了,也许是因为我不爱喝酒的缘故吧!这个片子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为什么没有后续?我,还想要再看看。
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银川。编导似乎要从这五个迥异然而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中挖掘出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但是还是觉得略微有些浮光掠影。尤其是所选择的讲述者,多半都是中产以上的生活水准的人们。由此带来一个问题:这些具有光鲜身份的(貌似很有个人辨识度)的人群,能否代言这座城市?北京,并没有太感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尖锐对抗;上海,太碎太平面化;深圳,求新求快求变没有人情味。个人还是觉得成都拍的较为连贯,突出了它的“闲适”特点。
最近看了一堆城市的故事,其中新加坡的片子取名“城市DNA”,讲城市的故事,就是要把城市的特点,反映出来,有点难。为什么拍城市纪录片,从现在看到的片子,都是宣传目的,为了宣传自己的城市。各个层面上都有忌讳,不能拍的要更多些,而个性化是趋势,网络社会,虚拟社交圈,城市越大,朋友越少,能拍什么?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人活得滋润,有人活的辛苦,个体的故事不能反映城市的特点。
北京 老炮儿的风格,和皇城根下自带的优越感,胡同啊故宫的绿瓦红墙我确实爱了;成都,一个附加了太多私人情感的城市,一直被自己视为最满意的生活城市,片子的话茶馆与拳击、机车,大概就是今天成都的慢与快吧,慢节奏属于老成都人,新兴与包容同样也是今天成都的姿态,包括同性恋话题,为什么特意放在这座城市来讲,也是这座城市的性格吧,柔软鲜明。
没有一句画外音,连配乐演唱都是本地人的声音,难得一部不下定论只有主观陈述的纪录片,所有的信息输出都是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鲜活生命口中所得。北京上海外来人口国际大都市的向往,本地人渴求血脉留存;成都鲜活的本地血液难以撼动,在休闲自在之余也乐于兼收并蓄;深圳每个人都在这个棋盘里时间赛跑,结局如何,春江水暖,鱼自知。
看完还是喜欢深圳,看创业者在那边买配件,说深圳创业土壤好 即使少量货也会有人接活,装配好发到世界各地。成都印象深刻的是玩Cosplay的女孩子,在奶奶的旧房子里做衣服,化完妆美死了。还有宁夏的酒,北京的胡同,骑摩托车的女郎…啊,中国真的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我觉得城市的特质还是靠人,一起汇入人海吧。
还行吧。主要是感觉找的人太多,拍城市太少,而找的人感觉又有点........?? 怎么说呢 “边缘化”???并没有拍出城市精髓。———(但北京那集,好像“住在公园”里的老外惊到我了——他是认真的吗?但看着很爽啊!还有那个住四合院的帅哥——四合院屋内装修都那么纯白北欧极简风的嘛?~ 不错啊……)
不同视角的城市模样,但有的城特色、大众还不够。上海三千多万人,有多少是经常进出和平饭店的、有多少阿姨妈妈不是跳广场舞就是旅行在外的,有多少是下了班就“阿姨啤酒”的,又有多少是日夜奔波两点一线无钱无闲享受沪上资源的“蚂蚁工兵”……,石库门没有、沪漂没有、玩车炒股没有……高不成低不就
很朴实在地的纪录片,平民碎片化的记录,更好的将城市文化与市井气息结合的一部片子。选取了各个地方较为年轻化的文化表达,更好的以年轻人的视角出来来看待当下文化多元时代下的城市。很喜欢成都篇,茶,机车,麻将,cos,女性,没有很宏大的视角,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贴合性很强。
2020年11月观看。不是很欣赏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北京/成都/上海/深圳/银川五个城市,只有成都稍微有点意思。没有什么旁白,剪辑画面不很连贯,而且不知道一个城的内容是什么,也看不出各个城市的特色。如果说北京和成都还可以,那剩下三个城市真是食之无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