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致命邮件:2001 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丹·克劳斯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导演丹·克劳斯(《人生末路》《杀戮部队》)创作的《致命邮件:2001 美国炭疽攻击事件》讲述了 2001 年美国发生的炭疽攻击事件,以及美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导演丹·克劳斯(《人生末路》《杀戮部队》)创作的《致命邮件:2001 美国炭疽攻击事件》讲述了 2001 年美国发生的炭疽攻击事件,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执法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调查之一。911 恐怖袭击发生一周后,5 名美国人丧生,至少 17 人生病,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袭击事件之一。故事以反恐战争为背景,发生在美国等地区,讲述了以致命毒药、痴迷和偏执狂为中心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事件。这部纪录片将采访和基于电子邮件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现场记录的场景再现相结合,还分享了与调查人员、幸存者和感染者家属相关的令人震惊和心碎的故事。克拉克·格雷格在《致命邮件:2001 美国炭疽攻击事件》中饰演布鲁斯·艾文斯博士,该片由 BBC Studios Production 负责制作。
一部挺不错的纪录片,值得一看;至于到底谁是2001美国炭疽病毒邮件恐怖袭击的始作俑者,观众自己去想吧;至于那个博士,个人认为也可能真的是自杀,也可能是“被自杀”;以前在看过网上一些有关“共济会”“光明会”以及“骷髅会”的资料,当然,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提及这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需要,美国境内一些“神秘力量”绝对有“高层次”的手段让一个人消失掉,还是很难找出破绽的那种,毕竟“死无对证”是最有效的掩盖方式之一。
估计FBI也不知道谁是幕后凶手,刚好嫌疑人自杀,赶紧往他头上栽脏,草草结案。把证据和调查过程中的纸质文件销毁,明显怕人翻查。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国会山的狗都比我们(邮政工人)先拿到环丙沙星(特效药)”。那个国家都有特权阶层,吹嘘人人平等的美国也不例外。只是邮政工人的集体䜣讼没打赢有点意外。
断断续续看了一天,素材量不足以撑起电影的体量,于是请演员补充了大量关于疑犯的画面,头一次看到纪录片这么做。采访的质量很高,被访者好像有身经百战一样的素养。最后作为一个老钟感慨一下为两位亡者立碑的致敬行为,看到了生命的重量。
虽然官方对凶手是博士已有结论,但实际情况正如纪录片反映的,并没有定论。突然觉得此类记录片最大的意义是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做反思,而且有机会通过电影的手法反映出来,引发观众思考。我也并不认为其他国家面对此类事件能够做得更好。
拍得像个犯罪推理片,可是到最后也没有(至少没有公开)决定性的直接断罪证据。行吧,就闲着无事看看世纪之初美帝人民的水深火热。道理在哪里都一样,说到底是阶级分化权利严重失衡导致的,上层人物坐享其成,底层人物深受其害。
不置可否,受害人主要集中在社会底层、调查消耗巨大财力,对于美政府来说没有继续调查下去的意义了,只能敷衍了事。如果再次发生炭疽事件并且可以追溯到01年的炭疽基因组那真是有够处心积虑了。
那自然是没有电视剧(The Hot Zone Season 2)精彩了。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暗示那些邮件员工有色人种比较多,所以相关部门把他们当成了expendables
常规侦案随着高智犯罪也不断升级,基因测序和犯罪心理解密等手段非常客观严谨,虽然花费巨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和进步。果然科技进步都是钱砸出来的。
小时候感觉这件事还闹得蛮大的,以至于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的程度,虽然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了,当时到现在也还没有侦破,就蛮离谱的。最苦还是打工人……
敢把政府对这件案子用间接证据结案的怀疑,调查过程中对个人的伤害,和对官员和普通邮递员的区别对待拍出来还是挺牛的了。我们这可没人敢这么拍
都是间接证据,很难确定埃文斯就是凶手,但的确嫌疑很大,美国官僚机构作风也是找一个替罪羊。唯一亮点手机博士居然看《歌德尔,艾舍尔,巴赫》
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很有叙事吸引力,完好的呈现事件本身的发展推进,只是随着最大嫌疑人的离世成了一桩永远未知的悬案,想来觉得也挺遗憾。
我曾在夜里穿过城市最糟糕的地段 风衣里装着一把上了膛的枪 如果我看到一群年轻气盛的人 我会径直从他们中间穿过 只是希望有人能挑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