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杨生仓
导演:王学博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王学博 / 石舒清 / 马金莲 / 马悦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8-04-04(中国大陆) / 2016-10-07(釜山电影节)
别名:Knife in the Clear Water
用户标签:人文,宗教,乡土,文艺,中国大陆,2016,独立,剧情
片长:93分钟
imdb编号:tt6312872
影片讲述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儿子举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就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
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提名)
《清水里的刀子》下载观后评论:
摄影给9分,整部电影除了寥寥几句对白,只有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不停歇的呼呼风声。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人寡淡寂寥地生活着。老人三番几次流连于逝去老伴的坟屯,他唯一的伴侣离开了,他便也想要离开。穆斯林的信仰里相信牛会“因为看见清水里的刀子”而预知自己生命将尽,开始绝食以求洁净而去。知晓此事的老人固执地在家人很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坚持去老伴的坟屯,寒风中他脸上的皱纹沟壑凝重,思考着信仰、生命这些他活了五六十年似乎从来没弄明白过的事情。正如同路的尽头那颗独树,迷蒙中枝丫分明,在一望无垠的孤寂中延展着生命。这一切,意义何在?而生活在富饶南方的人们几乎从来不会因为有喝不完的纯净水、吃到腻的大鱼大肉感到幸福快乐,反而同样常感到生活的苦涩。某种意义上说,内心和西海固一样荒凉。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435221_wKGcdcGmRNC2A1e_1648699234/0)
3.5/5。也许描写情绪状态的电影不需要故事。不知道别人看这电影看到了什么,也许是生活在大山里的穆斯林的困难,也许是老无所依。我自己感受到了贫困而平淡的生活中的某种沉默的坚持。大自己说牛在他手底下挨了不少抽,可牛,老伴儿,都和他相依为命一辈子。4:3画幅,室内暗光画面常常给人油画感,室外的荒凉的山和大地也拍得很美。素人演员被指导得很好,没什么大的起落,但走位,对白,画面中前后景都处理得自然。大脸上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的泪光都很美。还有几场戏也特别喜欢,昏黄油灯下念经的,牛棚里的背影,洗澡的洗脸的,以及最后大一个人走在雪地里,渐渐被湮没,镜头那种轻轻的平移,虽然不太清楚导演此处运镜要表达什么,但是自己感到了震动。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637727_hhpo5A-5QgKzbs7_1648699235/0)
7.8分。整体观影比我预期的好,自然声就是配乐。“有的是贾樟柯型,有的是宁浩型”这是创作者本身的喜好,互换则拧巴。 观众层面来说,大部分是主流观众喜好故事叙事“好奇心 关心”较成功的处女代表作《香火》《心迷宫》《暴雪将至》《哪吒》《过春天》等,皆为强叙事型 能调动观众的某些神经元素 符合大众期待 就连戛纳都倾向于主流电影了近年金棕榈给了《小偷家族》《寄生虫》。而像《八月》《清水里的刀子》虽然整体很优秀很棒但它的文艺或艺术质感削弱了它的故事叙事,而这恰恰是主流观众最重视的。《喜丧》到挺好。我的自我剖析…创作基底。盗梦空间 11页彻底打通了电影的结局,打通了通向大众的剧情…。预:7.7分。“故事”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891153_k19b25VhSlOBG7m_1648699236/0)
7/10 对于这种在用心雕琢艺术形式的片子在如今华语电影甚至世界电影的语境下,真的我没法给低的评价。可能我是形式爱好者吧,在我这里形式就是内容。所以我没有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一说,我只能说那是做的不好的形式,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不知道导演本人是不是穆斯林,感觉一到宗教题材人们总是在谈论死而不是生,仿佛死时的清洁能一扫一生的污垢。ps.好奇怪啊,可能真的是大师光环,我们在谈论贝拉塔尔、安哲等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不强求所谓的叙事这件事儿,但在他们之外的对于形式努力尝试的电影人,我们却总是“语重心长”地跟他们一再强调:电影还是得叙事啊!切,好像人不知道一样,叙事的电影已经太多,为什么人不能选择形式?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87576_q6HvMBXhTsePiqs_1648699238/0)
其实看了一半就失去耐性了,剧情拖沓松散,画面荒凉压抑。人物之间交流太少,仅有的几句话也只是流于表面,本来这也不算是致命伤,毕竟是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但镜头语言也没能弥补这个不足就很死亡了。而且说实话,我的确不懂这种人活着时候没有享到福,死后摆大排场的心态。看得出导演是想表现穆斯林文化以及生命哲学的,遗憾的是都没能深入人心,也没什么感染力。后半部分倒是稍微有了一点思考的痕迹,但前半部分已经把人耗尽了,没心继续看了。不过为了这个还算比较高的立意勉强三星吧。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940371_wmHL220pSw-oN7m_1648699239/0)
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了这么一部可能是用最催眠的方法拍出来的电影,居然沉浸其中毫无睡意。导演说,第一次去到西海固,他情不自禁地说了声:“真漂亮。” 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西海固的本地人,随即回了句:“漂亮啥,又长不出庄稼;长得出庄稼的土地才漂亮。从此旅游目的地又多了一个西海固,只希望已经充满了造物主恶作剧的西海固,不要再被一些人为的脏东西所污染,不要狂热的绿色,不要狭隘的白色,更不要凄惨的血色。只留下深沉的灰色足矣。
其实是不错的 修女艾达式的摄影 题材到立意都挺不错 但导演未曾达到拿捏生命的高度 将死之牛和目睹死亡之人在死亡本能产生的年岁要产生一种高度互文影片就找到了剧作和调度核心 如果看电影就能明白或意会稍许就不必听导演阐释 既没有贝拉塔尔的恢宏气魄 又没有安哲的寂寥意境 还是短片的体量做长转为景观性呈示 这种规模用镜也变得不节制不浓缩 但总体还是好的 只是 缺了把刀子 否则无法知悉牛是怎么想的 台词吗
片中不足两页纸的对话大大提高了它的独立性(在创作上导演采用窄幅的设置也是),静置老人的调度显示出了与老人年纪持平木讷感,在很多画面上也拍出了牛的困境,其实带有点晦涩的“奇幻”——在老人叫阿訇去看水中刀的转折那里——尽管在画面上未做出呈现,但由于镜头时间给的够长,我也生出了看见刀的幻像。片头看见万玛才旦也掺合进来(担任监制,豆瓣误),于是理解几个室内用光为什么会表现出适宜(熟悉)的漂亮。
2020.06.04 第二次观看从原著转电影。相比于原著,年轻导演还是要多历练啊,题材原本就较为简单,故事的叙述较为直白,但对于内心的刻画,导演却选择大篇幅的使用长镜头来叙述。长镜头虽然很有深意但大篇幅的堆积则显得较为冗杂,如果将90分钟的片子转为40分钟,以留白来掩真情,片子更能够从深层去挖掘穆斯林的宗教精神与现实冲击的权衡。很可惜,导演的功力还有待加强啊。
这样的电影见的真不多,当然也不可能多了。故事讲述的是西海固一位老人的妻子无常了,儿子想要宰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来搭救亡人,,,第一次这电影时间隔得挺久的,纯粹为了体会而体会。印象最深的是在宰牛的前几天牛突然不吃不喝了,老人去询问阿訇的意见,以及久旱的西海固下起了大雨全家人拿盆子接水的场景。心声:想看多一点这种类型的片子。据说牛在临死前能从水里看见刀子。
节奏缓慢,像是西北穆斯林村落日复一日的贫瘠,永无尽头。有死亡,有新生,以及待宰的耕牛,基调是困苦,是人生悲凉底色。或许,人活得不如牛,牛之将死能在饮水里看见刀子,而人生无常,不知哪天就大难临头。纵如是,人还是一辈一辈地存活着。生生不息,也苦难不止。没有人追究活着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良善质朴,有信仰的庇护,把一切交给真主安拉。
摄影美术灯光好像都不错,表演好像符合了那个情景不太动声色就还好,或者你们名之为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优势。讲这种故事越留白越安静越出效果,越来越觉得比好莱坞讲故事简单多了:老伴死了,决定杀牛。然后就是生活里的琐碎记录,主要体现老人与牛的互动。天苍苍,野茫茫,老人与牛。有了这些,就差不多了。其他的东西:宗教性的、人与动物,,观众脑补
老人把牛唤作「牛娃子」,他早已把这头大牲接纳为自己的家人与伙伴,可是牛终归是牲畜,它的命运注定要成为老人妻子离世四十日纪念的牺牲品,成为犒劳众人的盘中餐。老人何尝不想让牛善终地老去,他的舍不得并没有促使自己把它放走,在如此贫困的年岁里,现实总是压倒情感,宰牲那天,老人的借故离开是让悲伤更加释怀一些,对今世的留恋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