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国》小哥乔什·奥康纳的后续资源不断,他已加盟安妮特·贝宁、比尔·奈伊主演新片《希望的缺口》(Hope Gap),饰演两人的儿子。奈伊和贝宁扮演一对结婚29年的夫妻Edward和Grace ,某个周末儿子Jamie前去他们位于海边的家进行拜访,Edward告知儿子他将在第二天离开Grace 。将会是一个震惊-难以置信-愤怒-解决的流程,剖析三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奥斯卡提名编剧William Nicholson(《角斗士》《悲惨世界》《影子大地》)自《心火》后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夏天开拍。
《希望沟壑》下载观后评论: 好美的航拍,动人的配乐,钢琴声填补了有些压抑的情节气场不对等的拉扯以及内心的悲伤孤独。诗歌,战争历史情节的独白,都是对现实的写照,一个是活在自我世界里追求更高精神层次以及所求太多咄咄逼人的内心过于丰富的母亲,一个是温润寡言因为当年对方的一句安慰而走在一起却最终在相处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沟通的能力与心情最终走向了出轨的父亲。儿子的角色很重要,一开始他也是受害者但还要帮忙照顾母亲身心俱疲,直到后来悬崖边的对话他那么清楚父亲的离开其实是解脱“he's in love"终于让母亲清醒,而一句“希望你是我的榜样”也终于把她从想要轻生的边缘拉了回来。导演对于人性与内心的把握很细致,爱来过又走了,放手继续人生。两个老戏骨的演技不露痕迹。最后那些慰人的诗歌真好听啊,“我曾经来过,你所经历的前人都已经经历过”。
很多人把这部片子拿来与婚姻生活作比较,但我觉得有失公允。这部片更多是从孩子的第三角度去写离婚的观感,甚至是去写对婚姻的认知,尽管婚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础,但始终建立在两个人的博弈之上,这导致孩子这一亲密关系的结晶成为他们婚姻的观察者,却也始终是局外人。电影是站在儿子的旁观角度来呈现的,所以母亲的清高无礼,父亲的懦弱隐忍,都被放大,成就了电影中两个角色致命的特写。因为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们的婚姻和真正的幸福之间所存在的沟壑。也正因如此,在影片的大篇幅段落里,儿子都表现出了对于亲密关系的抗拒。但当他听到父亲回忆和母亲的初识,听到母亲读诗时有力而富含情感的念白,他才真的意识到脱离这段婚姻,两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了这段婚姻,他们成为了什么——这中间的沟壑,是最勇敢的先锋才能跨越的。
幽默。我也挺震惊自己带入了女主,哈,带入了有点任性蛮横但每次都惨败的莫名其妙的角色。也许不是“但”,也许是“所以”?几年前我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多年以后说自己是委屈的被控制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自我被剥夺的人是怎么回事,当真这一切都要别人帮你承担吗?你可以一点点内疚都没有的走掉走入你的新生活吗?倒退十年我可能真理解不了离开一个长期相处的人是什么体验,我会嘲笑人家没有自我和尊严,我会让人家骄傲的抬起头颅:)离开的伤痛是真实的,别人的背叛带来的心寒也是真实的,关键是自己要怎么织一个网,不让掉落的自己的摔得太惨。无限的投入,相信,傻乎乎的发自己的脾气都太幼稚了。你在这边当小孩,别人就真把你当小孩,表面可能还在迁就你,内心很可能在计划怎么离开你。哈哈,我经历过多少次呀。
第一遍看的电影解说,依然有兴趣看了遍电影原片,哭的稀里哗啦。肯定是责备过男主,这么突然地离开,只留女主还沉浸在爱的假象里,直到第二遍审视小男主和男主的对白,“这太复杂了,你可以既爱着某个人,又想着什么时候离开她”。是了,如果不是爱,怎么会隐忍29年,只是电影中他是有了新欢才离开,对比女主的形单影只,更加显得残忍,可是如果没有新欢呢?面对失败,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大家都习惯性地找问题根源。在社会中摇荡几年后,我越发能体会到生活不是做题,总是一地鸡毛后发现谁都有错,又谁都无辜,无解也无力去责怪谁。如何度过人生的艰难,可能真的要靠诗和远方,“我曾来过这里,你不是经历这些的第一人”,文字永垂不朽。演员和剧本都很棒!
同是在TIFF SP部分展映,也都聚焦于一对英国夫妇。《普通之爱》关于婚姻生活的日常,然而这部对准了日常中的暗涌和风浪,对比着看它们会很有意思,因为《婚姻生活》为代表的作品显然发生在另一种语境(和年龄段)。“婚姻是不带血的伤害”“男人没有感觉”…承认导演很努力透过塑造主角两人这桩“婚外情事”为感情忠诚和所谓放手勾勒出自己的注解,但偶尔会觉得沦为空洞的絮叨。倒是Josh饰演的儿子角色作为连接两人情感失衡的桥梁(或是身陷夹击的“裁判”),借以展开的视角和他所面对的困惑(甚至是母亲说到的“gay/true nature 哈哈哈),和密集的风景航拍,才让这个故事保持了新鲜和有趣。
65/100。“英格兰海岸边的白垩悬崖不是垂直的,它上面有许多小凸起,你想纵身一跃的时候,可能还没到地面就已经死了。”人生大概也是这样,它从来不是光滑如镜的水平面,而是有一道道沟壑划破的破碎面。可能昨天还是亲密的人,明天突然就不得不分道扬镳;可能你一直想挽救自己的命运,可最后它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可能你又是嘶吼又是咆哮,结果最后还不如几句轻描淡写的总结来得自在。你看见的是那裂开的沟壑,可若你选择跨过去,看见的就是无垠的大海。关关难过关关过,也许这就是面对生命最好的方式,胜过一切无意义的哭天抢地和上蹿下跳。安妮特·贝宁、比尔·奈伊和乔什·奥康纳均给出了极具信服力的表演。
《海邊走走》。太美了。講述中老年夫妻的故事,然而又有「兒子」視角,是父親愛德華也是兒子傑米。看了豆瓣評論才發現會和婚姻故事相提並論,但我個人還是覺得這部片比較好⋯這對夫妻的故事就是成長中的改變導致喜新厭舊,雖然片中愛德華認為自己選錯了,但我覺得這就是人一直在「長大」的關係吧,有的人可能像葛瑞絲一樣會固定下來,有人會一直改變想法。那要怎麼述說、如何和對方溝通,都不是簡單的事情。愛德華很可憐吧?但欺騙妻子也很討厭、很狠心。葛瑞絲很煩人吧?但愛德華所謂的不快樂真的很傷人。我喜歡傑米和葛瑞絲第一次在海邊散步所說的關於生死的對話:如果你真的痛苦到要離開,那我希望你能告訴我。
3.5。电影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对话戏和B Roll风景航拍,导演在小成本的格局中找到了一种精简有效、甚至万金油的表达方式。念诗也让文本的情绪更加饱满,补充了视听技巧上缺乏的美感。导演作为编剧出身确实在这个电影里展现出精彩而扎实的对白技巧,细致刻画这个事件里一家三口的所处的位置和态度。最吓人的是里面太多台词触动到自己私人的经历,看片中夫妻俩争吵仿佛在重行记忆。一边是好人试图做坏事,另一边是感情强势而喜欢道德绑架(强自尊心),太能理解最后只能认为“感情要是从未开始就好了”。Angella的那句“三个人不开心,现在变成一个人不开心”是一句很简单但也很有用的释怀的话。
好喜欢这部的风景、旁白与配乐。仅仅用普适道德来区分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道德也许可以解答一些关乎于应然的问题,但是实然却不一样。最后GRACE说:然而在夜晚还是会梦到你,这很不公平,不是吗?GRACE真是使人又爱又恨的角色,莫名就非常能够理解丈夫的心情,现实生活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只是,正如儿子所说的,让GRACE在以为他们还相爱着的时候说出那么残忍的话,确实是过分了。很喜欢的对白是儿子对母亲说的那一段,我不会责怪你想要结束旅程,你一定是已经探索到了自己不能承受的地步才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如若你能度过这段长夜,你便是我今后人生最好的榜样与支撑。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有类于战争,战争中的弱者是不会被关注的。在战争这种极端恶劣环境下,对弱者谈人权、人道或者同情、克制都是没用的。似乎在从事战争史研究的男主是深谙此道的。他似乎也像他妻子认为的那样,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战争,他失败了,被人抛下列车,也没人回头看一眼。显然,他想到列车抛弃的伤病员无人会回头看一眼,就是对他回到自家庭院也无人回顾他的一种寓示,因为他和他们一样,不受关注是共通的。如果说战争中牺牲弱者是一种生存策略,这是功利主义的一种冷漠,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呢,同样的冷漠有其合理性吗?所以,他只能以“无意义论”来忍受并化解一切。
#SIFF2020# 情节是老套的,但是胜在扎实和真实感。里头的情感状态甚至是他们争辩时的每一句台词,都曾发生在我的情感生活里,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其实爱德华的那些话,不过都是借口,一些自己都信以为真的借口。真正开始就错了的感情,是不会维持29年的,感情的开始哪有什么对错,它只是开始了。不过是厌倦了,想逃离了,不过是爱上别人了。感情的结束也难以去评判对错,但确实有人被伤害了,而这个人还需要自己走出来。所以,给被伤害的人一点尊重和最后的温柔吧,你已经离开了,就不要再如此残忍了。爱情是不公平的,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希望。
不論是自己的經驗或是看待上一代的相處關係,都能置入深深感受。情感的耗損是日積月累,有人理所當然不以為意,有人漸漸沉默終將潰堤。要委屈求全掩飾太平,還是私心斬亂麻讓痛苦止息「當一段關係有缺口的時候,用另外一個人來補足這個缺口,讓齒輪可以繼續轉動。」這就是三角關係的弔詭,第三者的存在反而會讓這段關係更為平衡。但壓力終有一天會爆開,當最後一天闔上眼睛時,是否會遺憾,終其一生為了父母,為了子女,卻未能善待自己。而這樣經外力作用的婚姻殼子,存在意義為何?有人以此逃避,有人29年後總算做了選擇。
再相爱如何敌得过漫长的岁月,还有绿茶的小三。丈夫一直都觉得没办法让妻子快乐,但是没有小三的出现他还是不会那么毅然决然的离开。丈夫离开其实是因为妻子太过优秀了吧,虽然刚开始会觉得妻子喋喋不休,不依不饶,但她其实渴望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是他丈夫给不了他,她只是选错了人而已吧。这段婚姻虽然没能给她一世的伴侣,但是给了她温柔体贴的儿子。试问现在还有几个儿子可以做到像影片里的儿子那样,在母亲最低潮甚至要动轻生念头的时候,一直守着不离不弃呢,这份母子之爱也很令人动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