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一个都不能少》下载观后评论:
开头看到小魏的课堂惊了,果然人民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学历、培训、考证的,即使99年的课堂,也不能这么敷衍吧。整个电影主要描述了小魏、张慧科两人的进步,尤其是小魏,真的是一根筋的典型,这脾气很有意思,既让人恨铁不成钢,又让人惊讶她的毅力,这样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根筋性格在现在来看很少的,但反映了那时候的贫苦大众的模样。电影里有个情节印象深刻,小魏带着娃去砖头厂搬砖,结果老板不在,他们就自作主张的搬了砖,并跟人家要钱。这情节要是发生在现在,大概会被报警的吧,结果人家问清缘由后,竟然给了钱,震惊,惊讶于那时候农民的善良朴素。相反地,电影歌颂了农民,也间接地暗示了城里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小魏在电台门口问了一天半才被人领进来,跟砖厂老板的爽快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值得一看。
75/影片大多数镜头以一种纪录片写实的风格纪录,让我们得以窥探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割裂。农村粗粝的土地与飞扬的尘土与知识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残酷又深刻地揭露社会存在的巨大问题——关于贫穷农村的学生教育。蓬头垢面的魏老师与城市间川流不息的车辆也行成个体与群像的鲜明对比,导演让观众处在一个窥视的视点,平静地述说着残酷、现实的故事。在写寻人启事和电视台门口使用了长时间的叠画和蒙太奇技巧表现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无论是口音、真实的姓名还是别扭的动作,都在凸显真实的美感。追车让人想到《我的父亲母亲》,去城里找人让人想起了《秋菊打官司》,张艺谋的影视美学有着自己完善的体系。此影片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亮点,以及对这类社会问题还不够深入,风格纪实但故事又有些失真。
读书可以明智,有条件就一定要多读书。影片中的魏敏芝,因为高老师交代的“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可能失去工资(50元),所以不让学生去县里成为体育特长生,所以想法设法去寻找张慧科。还不能说魏老师错了,因为最终还是找到了在路边要饭的张慧科,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却也不能改变魏老师愚昧的事实,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她的错,毕竟她身处的社会环境就是那样。现在是2020年,再往前20年,可能我也没比她差多少吧。之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么他的三观是由身边亲戚决定的。听起来很可怕,所以,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多读书,并且用所学的知识,温柔的回馈这个世界,毕竟,还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甚至是战乱国的孩子,没办法读书学习。
不晓得张导当年拍这个片子真正的目的,但今天的我看完以后觉得非常压抑,看到大家普遍的评论以后更感到绝望。影片的结尾不过是一副粉饰太平的景象,幸运的主人公们,生活轻而易举的发生了仅仅浮于表面的改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运气普遍存在吗?仅凭结尾的几句字幕,我们就能相信山区儿童的生活有在变好吗?帮某个同学家里还债,送几个书包、几个笔,翻新校舍,这真的能解决山区贫困和匮乏教育资源的根本原因吗?影片中的小老师根本没有做老师这个职业的能力,城市人普遍冷漠的表现,结尾却突然逆转,不值得令人怀疑吗?影片究竟哪里感动,我只感到胸口压了一块大石。
认同教育资源的匮乏是背后故事,但魏老师的不放人和不放弃寻人,其实是两面。而且她的尽责,也并不是对教育,而是对高老师、对那50元工资——其实说的还是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没有好的老师——不是言传身教,也不是自由启智,没能真的给学生带来知识,却带去许多限制。还有她的认定就执着,是痴人,很佩服也替她疲惫揪心。对于边缘对于背朝天没有机会接受通识教育的他们,去做成一件事,特别是需要跑部打交道的,很难。拍的时候难,现在依然难。所谓保障,不是可以落实就够,而是可以很容易的达到,才不会那么苦。P.S.倒是看到了媒体人应然的样子。
挺不错的一个故事,几个巧合点设计得很自然,比如小男孩进城后,小老师发现他丢掉了,这确实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张艺谋导演很会寻找人民和政治体系之间的缝隙,《秋菊打官司》如此,《一个都不能少》也如此,两部电影的纪实感很容易把人代入情境。至于不好的地方,就是结尾太急了,好官形象的突然进入直接打破了原有的节奏,电视台采访那里也可以想办法表现小老师在数码工具下的紧张无助,张艺谋察觉到了这一点,但可能是因为非职业演员或是寻求纪实感的缘故,仅一笔带过,另外,依赖二胡或是唢呐等乐器的煽情着实有些low
在这样的时代,朴实一文不值但弥足珍贵。城乡均衡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最根本靠的是人类你来我往的同情,帮助。社会不能没有对人的关怀,无论自己是魏敏芝这样的农村小女孩还是城里的台长,都可以尽力尽心做好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是一首关于良心的电影,真实接地气,不是现在舆论上“贫穷活该”的反映,而是展现艰苦贫瘠的条件,孩子们顽皮但可塑的性格灵魂,张慧科从随波逐流讨饭讨生活到回乡认真读书,现实残酷但仍然因为有人性就有希望和转机,这才是现在城里人需要看的电影。
看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北方的小镇和电影里相差无几,教室也是破破的砖瓦房,条件比电影里略好一些,但也没好多少,桌子是不太规整的木头桌子,四个腿高低不平导致桌子摇摇晃晃,要在桌腿下垫块小瓦片或小木头片或叠起来的一厚踏废草稿纸,才能让做桌子保持平稳。但小时候真的好快乐啊,课间在院子里跳皮筋丢沙包,或是跳大绳,午休的时候,要不拿着编织袋铺桌底睡觉,要不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躺桌上睡觉,我们都更喜欢钻进课桌底下,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悄悄说一些话。
张艺谋又一部真实到吓人的影像电影,比秋菊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过多的戏剧性,仅仅通过朴实无华的人物、场景、对话来完成。不论是有些结结巴巴的对话,还是不敢看向镜头的双眼,又或是真实无比的路人们,那些人情世故都在诉说着电影就是来源于生活。虽然电影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通过朴素的镜头传达故事的发展,但是在摄影视觉的表现上,有一处印象很深的片段,就是小魏老师去找张慧科被赶下车之后,一个人走在路上,光线的变化运用竟然让这个农村女孩平添了一股摩登的时尚感。
这部片子以小见大,教育问题,留守儿童,贫富差距,官僚主义,甚至公共卫生都可以从影片中产生联想。电影人物的逻辑也不是为了展现“正”,他们都有自洽的逻辑,甚至女主一开始的逻辑就是为了50块钱。所以能从自洽情节中展现深刻的现实主义思考,这是张艺谋高明的。过程稍微有些理想和结局不够震撼是我不够满意的。但转念一想,结局其实挺有诗意的,一群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不同的字,不会写字的孩子画了一朵花,这是多么有象征意义的结局啊!
原来现在流行的搬砖是从这里开始的!贵在真实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局部状况,老谋子早期似乎对于农村题材特别感兴趣,一直以为女主是巩俐,没想到是魏敏芝不过也确实比较适合演这样执拗的一个角色,有三个地方印象深刻,第一是在念同学日记的时候侧面树立起了高老师的形象,第二是在大家搬完砖后去买可乐每人只能喝一口尝个味的触动3.第三是魏敏芝在车站不停的写寻人启事和到电视台逢人便问的努力。
这么重的鼻音我还以为在西北。对电影本身没有太大感觉,前面动机立不住后面做的再细再煽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不知道大家所说的“中国是一根筋”是什么,没有看出来她为什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找张慧科?因为犟还是需要那五十块钱?也许是因为演员都非科班出身,演技多少让人有点出戏。除去电影本身,结尾回到农村那段反而最让人难受,好在那个穷苦畏缩的小姑娘已经长大独立,苦日子也都过去了。
非常质朴的一部电影,怀念这个追求真实的张艺谋。由于缺乏资源,山区教育的推动力只能来自于生存环境,每天上学的山路成了体育锻练,金钱的困窘化作了课堂上的一道道应用题。城乡二元化的隔阂,是那张付不起的车票,是拿不出的证件,是面对镜头的失语,是在城市规则面前的无能为力。最后,孩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粉笔,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一个个字,让人心头一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