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玛丽莲 圭洛姆·加里尼
拥有天赋的玛丽莲在追梦途中遭受了接连二三的打击,与演员生涯渐行渐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并在与自我的抗衡和挣扎中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导演圭
拥有天赋的玛丽莲在追梦途中遭受了接连二三的打击,与演员生涯渐行渐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并在与自我的抗衡和挣扎中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导演圭洛姆·加里尼曾凭处女作《男孩们和吉约姆》横扫法国凯撒奖五项大奖,片中更有凡妮莎·帕拉迪丝加盟。影片获得第30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圭洛姆·加里尼
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阿德琳·戴尔米
《玛丽莲》下载观后评论:
开幕雷击!!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或因没有掌握「窍门」或因不知如何运用「巧劲儿」而拧不开「罐头」盖儿且有明显「暴力」倾向和「自卑自大/自恋自厌/自暴自弃」情绪的《野蛮人》维加最终走上了「破罐子破摔」这条不归路,而《玛丽莲》在「追梦途中/赶考路上」面对「机遇/挑战」考验时,则切实抓住了可用的「动态平衡」把手——既没有在静默的「冷板凳」时期被「人类命运共同体开除人籍」甩出局,也没有在丛林法则主导的竞争逻辑中「受伤」死去。为何从《客厅里的棺材》里面支棱起来的女主没有「腐败」堕落成一只寄生性动物?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即便在充满虚情假意和任由「法西斯男权主义」摆布的名利场里,这个「无我」女人也始终知道「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扮演什么角色,并坚持用行动向观众证明谁是真正的「我」自己。
哇,银幕二刷,依然很喜欢。在我心里,该片是近年“小而美”水准的法国片的标杆,超前半步的女性议题书写,当然是它最重要的主题表达,但我更喜欢它全片这种有点散漫又有些别致、精巧的叙事方式。玛丽莲的个人成长故事,虽然很平淡,但她作为女性代表,她遭遇的家庭、职业困境,很具有代表性。尤其影片结尾15分钟,她炉火纯青、精湛而富有层次的表演,很打动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看该片时,我就被这个戏中戏结构的结尾“欺骗”了。女主角在该片中的表演,很有层次感,渐进成熟,又能在戏内外演出反差感。她回到乡下老家,在庭院里聚餐的片段,过分美好,那种绿油油的草地感,像极了侯麦的电影。而他们那晚在她母亲酒馆里的狂舞,既释放又解压,那种飒而爽,开阔的人生态度,很打动我,有种文艺浪漫的调调,是我向往的那种法国田园式的生活,有酒有阳光。
竟然连导演上一部作品男孩们和吉约姆也看了。但是当时睡着了,这部比吉约姆强点有限,起码故事顺畅一些了,但是依旧看的很别扭。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许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大致剧情是父亲去世后女主背井离乡追求自己演员梦,结果遭遇挫折后染上酒瘾,再走出酒瘾重新在演出上取得成绩的故事。我随便说一个,中间大段落的交代女主无法摆脱酗酒,致使生活潦倒。结果按说重头戏是她怎么就突然摆脱酒瘾要重新开始了。这段就完全没拍,女主轻描淡写的口述自己有次醉到街头被人施舍钱了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就戒酒了。或者影片偶尔穿插女主童年回忆,好像说是从小就把她当男孩养。。那这个对于她长大的性格有啥实志影响么。。许多这种关键部分都没有交代清楚,真的让我对影片很难产生什么代入感。
从一开始女主被眷顾、误会、唾弃之后绝望地穿过无边无际的稻田直到天亮,这种强大的无畏,恰好描述了那个伤害的大小。直到她再次被邀请时的回绝:“不想让人失望。”,心疼到束手无策,可总觉得不能这么颓下去吧,好在她还是接了这个挑战…熬过前窝囊的前半段,直到玛丽莲被女主安慰的那个时刻,竟然担心是即将要发生的爱情。为什么担心?是怕爱情被某种目的绑架?还是怕爱情终归会走向不好的结局?都有的。会这么怕,又是为什么?那该怎么办?看下去便知。能让观众一直向自己提问,是了不起。想来结尾反复唱着的歌词里,分不清究竟是伤痛还是欣慰…
小公主适应社会记。被社会碾压不堪一击爆哭的主角就是我,所以能理解和欣赏。但是情节编写不够流畅,而且如果结局到自杀结束,也许更适合现实,因为tbh 哪里有这么多second chance for a crying baby alcoholic. 片尾曲是年度最美配乐 lily depp的妈妈真的突出,好美 k11的观影氛围(素质观众)真的值得这个票价(而且门口大书架摆了很多企鹅signet classics等纯文学原版著作,想偷。。。)
欧盟影展第二部/3.5,电影太法国了。虽说讲述的是一位女演员奋斗的故事,但是奋斗这种感觉并没有太多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抓住机遇和同自己的insecurity抗争。不过女主演得真的好,被导演嘲笑的怯懦和委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又不想让别人失望于是开始放弃自我的那种无奈沮丧,女主的眼睛都表现出来了,她天生的抑郁和丧气到终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演员看得还是挺感动的。电影结束观众鼓掌/希望我们都可以在伤痛中努力复原,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来还在为没抢到资料馆的票而惆怅,无意中发现了法国电影展,影院里的人少得可怜。很棒的“戏中戏”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玛莉莲出演的那场话剧以及演出结束后那个拉远的镜头——产生了一种“抽离”的感觉,把观众带回现实之中。玛莉莲观看自己出演的电影那个片段也令人印象深刻,荧幕里的影院座位和我去的影院座位颜色一样,刚好接上,好奇妙的感觉(上次遇见这样的处理似乎是《开罗紫玫瑰》?)。总体而言还挺惊喜的~
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沉重的,让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我想,是不是能用几句前人成言来表达这种“意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玛丽莲的生命底色,于是只能“一生惆怅为伊多”(“伊”在原诗中指“情”)。无论在自己现实的人生里还是在电影的世界里,都是“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然而,她终于还是为自己与生俱来的“电影的神秘感”而自豪的,正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幸运而不自知,没能力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不是很正常?只喜欢鼓励受不了打击还能在多年以后得到片约,这该谢天谢地了,还有什么不满?看了这部电影,明白了为什么说豆瓣评分对于国外电影相对比较宽松了,这值得7.4分?看介绍还获得了大奖?相同主题类型的电影,比这个好的简直太多了。哦,对了,在她姑妈还是姨妈的酒馆群魔乱舞的那首歌还蛮好听。
金色头发,非老牌玛丽莲。比较写实,后面也没大红大紫。一个普通女演员怎么越挫越勇,一步一步站住脚,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挣扎史,微笑时依然怅惘的眼睛还挺动人。无声念白的一段有张力。牙缝妹加持。最后舞台内外分不清,但《昨天》那样的处理更妙吧,这里强行穿插生硬了。结尾歌不错,这就是伤痛,犹如夜间开放的公园。
不知道为什么会看哭,但是直到最后那场戏,我想我才开始读懂玛丽莲吧。没有神秘感的电影不值得看,玛丽莲其人正如这部电影一样,神秘、诱人、骄傲、感性,她的苦痛和成绩都是来自生活短暂的阅历,她的爱情和收获的掌声则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模糊戏剧与现实,在幻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记得她说,离开这里吧,不要回来。
女主在片中回答她名字源于父母对玛丽莲·梦露(的喜爱),讲的是小乡镇女孩的演员路。我承认她非常有灵气、有演技,某些角度也很美,但真的从一开始就被她的八字眉八字眼和大眼袋带出戏!这是海报上看不出来的。最后一幕分不清现实和戏剧,看得憋屈,但总归还是镜头拉开后释然了。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
末流演员的灿烂人生,那个害怕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的小镇姑娘竟也梦想走向表演之路,欲扬先抑的故事让人看得非常憋屈,但后半程却充斥着饱满的感动,尤其是戏中戏部分非常出色,已经难以分清楚到底是现实还是戏剧了,直到镜头拉开的那一刹那,眼泪突然夺眶而出,女主角的表演层次丰富打动人心。(71)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