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围绕西比勒(埃菲拉饰)展开,她从一个小说家转变为精神分析师,并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于精神分析。然而在再度开始写作的欲望驱使下,她决定让她的大部分病人离开。当西比勒寻求创作灵感时,年轻女人玛格特(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饰)在一个夜晚与她联系,祈求去见西比勒,西比勒最终表示同意。然而玛格特所诉说的内容,彻底把西比勒的生活颠覆。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茹斯汀·特里叶
《西比勒》下载观后评论:
走出自我的痛苦并获得能量、在倾听中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误以为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他人的困境、于是越界、最后却又总会将一切搞砸,这部电影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女主人公无法摆脱的痛苦闭环。与前男友有关的性和爱的回忆揭露女主的心事,与女演员有关的现在又代表着女主的行动,电影将心事和行动灵动又各自清晰地剪切在一起,相互映照,女主和女演员变成了一块镜子的两个面,也正是因为女主在女演员身上看到了自己,才会又掉入与男演员之间的情欲深渊。“神啊,请赋予我智慧去分辨我是否有能力改变。”是活在被需要的想象里,还是回到现实,主动接纳那些自己其实无法改变的事?企图自我疗愈却还是惹一身伤的女主最终选择了后者。喜欢这样描写复杂女性形象的电影,更喜欢它这样把男角色脸谱化到我看完电影后只觉得他们“个个都很好睡”,我果然是究极双标怪。
![西比勒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1971_3wfLlPR7TbOl_f2_1648669538/0)
7.5/10 不同媒介(视频通话,youtube,监视屏)拓展出了新纬度,不悬疑依然法式,这点很惊喜。闪烁的剪辑和强硬的拼接意识流十足,自然又强烈的展现出主人公的情绪。但有些内容还是有些多余或者说没利用好,女性导演的优点在于同作为女人,对女性情感的捕捉更细腻,更透彻,缺点也在于此,众多的情绪被“摆”在了电影里,情绪和情绪之间有时是交织的,有时是割裂的,有时是混沌的,若不能理性跳出女性视角进行梳理,成品就容易像一团乱麻。但这可能源于女性长久压抑后强烈的表达欲。现在我们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团乱麻,女性观众若能够与影片中的某些点产生共鸣就会无比激动,因终于出现的“知音”而感到兴奋,但当女性电影开始泛滥,单单懂女人已经不够,懂女人且能跳出女性视角框架的导演会成为我们新的追捧对象。
![西比勒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786576_SXO8zWFHQKeXddi_1648669539/0)
学术不顺,感情不顺,人情世故麻烦至极家庭情感事业生活通通都很差劲的状态,当代生活的真实一隅。欧洲这么喜欢拍这种玩弄隐忧的电影,应该是普遍对这种生活感到厌烦了。其实西比勒应该过的比一般人都要抓马,但她却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是一部小说,可问题是这样的开解能说明事实吗?就算不断经历这些波动,人生真的就不再乏善可陈了吗?生活的囚牢总是反反复复,人们急于为不顺而自我开解,但同时下一度的情绪问题又以旧事重提的形式被某个契机搬上台面。最后女儿也介入到西比勒的重重忧悒之中,是一种双向呼应,又提醒她枷锁从来没有离去。/劳尔卡拉米是不是被限定在这个类型的角色上了惹,为什么又演这种dramatic的爱哭鬼啊,可她的情绪真的很能带动我,搞怪的时候好笑,哭的时候也真的令人难受。
![西比勒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54778_xeqat-flQMuFWz3_1648669541/0)
西比勒是个心理咨询师,但是准备放弃工作,全职捡起扔掉的笔,开始写作,但是最后收了一个女演员,她跟男演员睡了并且怀孕了,需要帮助,没想到自己卷入了女导演男主演和女主演的感情纠葛,跟男主睡了,还是好几次,三女一夫最后可真是热闹。作为一个具备多重技能的女性,会唱歌,会写作,会心理咨询,为什么活得这么狼狈,还是因为那不管不顾的自我,想得到的比她的能力可以获取的要多。为了不这么狼狈,怎么办呢?回归家庭港湾,表演出对自己不爱的丈夫可以和谐相处,可以自由自在地放浪,书写自己人生。他儿子到底是谁的?那个男演员么?他俩之前就遇见过么?所以才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丈夫?交代得挺不明白的,不过女主的模子已经刻画出来了。
![西比勒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169191__p5ZsCmbTlOihp5_1648669543/0)
4.0。1.确实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原来镜头剪辑不是杂乱无章,而是由女心理医生的意识流动剪辑而成,这种剪辑最具象的衔接是用小岛俯拍风景的蒙太奇实现的。2.女心理医生与女演员完全可以视为同类一人(对位关系),她的创伤来源于紧张的母女关系和与前男友(极其孩子)情感纠葛,小说创作与拍电影即是完成创伤性回溯(拉康-齐泽克语)以期完成主体性的重塑,结果是小说出版的失败、临时救场被罢职,最后只能是重拾原质(Thing),与男孩完成和解。3.来自女性身份的困扰以及女性地位的思考,这才是导演的创作表达。4.慢速变焦太多,镜头语言一般。
![西比勒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746431_Am0kH5AdTG-G6dQ_1648669544/0)
前面太平常了,随着故事进展,越来越精彩而且有趣,女主已经分不清现实和虚构了,自己与前男友,和女演员患者,男演员之间迷惑纠缠无厘头的关系尤其亮眼,身不由己参与到一部电影的拍摄中,尤其是女导演气得跳海游走了那里笑死我了,梦醒人散,书写完了无人问津,又酗起了酒,重新碰到带着孩子的前男友,生活好像又回到起点,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矛盾情感拍得好细腻触动。我觉得结局就定格在一家四口那里就ok 不用讲孩子问爸爸那里就更好了。另外不看结局我一直以为小女孩姐姐才是前男友的孩子。
电影让人联想到最近心理咨询行业的“top10”事件,一个带有心理创伤的女人,想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存在,一边否认了对母亲的需要,一边让自己成为别人需要甚至离不开的人,前男友离开她时说,她的存在感太强了。这存在感正是内心的一种补偿需要。而这个需要让她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让来访者需要她依赖她,一再打破职业伦理,甚至闯进别人的生活,带给来访者二次伤害。电影中不断闪现的片段,就像闪回一样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困在创伤里的女人,不断重复着创伤。。。
6.1/10 '作品与人生相互对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一个差劲的点子,但以此为根的影片却不见得是一部好片。在人物形象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下,不仅没能给出足够的理由来说明这种转变,甚至还因为无数存在感甚微的配角而让故事支零破碎。而不管是书籍还是电影,作为一部作品,不仅未能很好彰显灵感来源的那位的特别之处,也未能在末端以优质的结合来总结故事。美丽的自然风光,惹火的爱情戏,凑合着看看吧。
意识流的剪辑与叙事真是大开眼界,现实与幻想由此交织在一起,编织出女主角焦虑、躁动、错乱的生活,当现实与虚构的墙被推倒,西比勒不自觉地迷失其中,不知为何就哭了,不知为何就醉了,于是不禁追问自己到底是谁在控制着自己的生活。女主角的表演将当代女性的一面细腻精准地勾勒出来,绝对是去年女性表演的前列水准,值得戛纳影后的褒奖(最后,小小乔女主真的水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
看这片子我是被电影网站介绍说大尺度吸引了,看完发现一点也不大尺度嘛。其实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想立刻放弃,看不下去,忍着看完,觉得也还行,一种矫揉造作的抒情。主题就当作一种对往事的怀念吧,与过去的自我作别,女主最终说回归家庭,但丈夫依然无法走入她的内心。之前她醉酒的时候回家在门口问丈夫,人生是毫无意义吧?是的,的确如此,我们都在这样活着。
本来以为是常规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的探讨,没想到有很多惊喜的地方。两组关系的对照非常精彩。女主角和所有其他角色的化学反应都是复杂、充盈的。对声音和和画面突然跳切的处理很还原人在思绪混乱时候的脑活动。特别喜欢在火山岛上的这一段,剑拔弩张到甚至有点搞笑,环境叙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最喜欢的是Sibyl代替男演员那段,阿呆的表演,简直绝了。
7.5,对于他人生活的窥视与介入,现实与虚拟交错,生活与小说的怪异相交,又在镜中窥视到自己,这一切在模糊混淆之间变得趣味横生。零碎的剪辑虽然让叙事显得杂乱,却又平添意识流的美感。对追忆对欲望的贪念难以平衡,接二连三的闹剧与混乱之后,Sibyl的自我探寻难堪有违道德却又极富勇气。一场女性心理的自我疗愈,私人、隐秘,但美在炽热,贵在真诚
法国文艺片,看得云里雾里。人人都有种心不在焉的疏离感,和抑制不住的越界。酗酒的心理医生想着写小说,导演和演员,演员与演员,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纷。医生放弃长期治疗的病人,导演抛下拍了一半的片子,演员打掉偷情怀上的小孩,几段混乱的人生揉捻在一块,凑在火山岛上释放欲望。最让人困扰的就是,这一切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心理医生笔下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