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花鼓歌 亨利·科斯特
《花鼓戏》来自 C.Y. Lee (黎锦扬) 的同名小说,由 Oscar Hammerstein II 和 Joseph Fields 改写成音乐剧,作曲 Ri
《花鼓戏》来自 C.Y. Lee (黎锦扬) 的同名小说,由 Oscar Hammerstein II 和 Joseph Fields 改写成音乐剧,作曲 Richard Rodgers,作词 Oscar Hammerstein II。该剧于1958年12月1日在纽约的圣詹姆士剧场(St. James Theatre)开演,在纽约百老汇连演六百场不衰,后来又在1960 年3月24日于伦敦的宫殿剧场(Palace Theatre)。在1961年,又由环球银幕公司拍成电影,其中,扮演琳达的就是著名华裔演员关南施 (Nancy Kwan)。
2002 年,在前《亚裔杂志》(A Magzine)发行人杨致和成立的Factor 公司的精心策划下,《花鼓戏》在九月下旬重登纽约百老汇剧场的维珍尼亚剧院(Virginia Theatre)。这一次的剧本由东尼奖得奖剧作家黄哲伦创新改写,也首次采用全部亚裔的演员阵容,包括扮演《西贡小姐》扬名的菲律宾演员 Lea Salonga 担任女主角,和曾在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中担任主演的菲律宾籍演员 Jose Liana 扮演王大。该剧于2003年3月16日停止,但是已经有传说要在北美开展巡回演出。新剧的剧情和旧版略有不同,但是歌曲仍采用旧版。在下面的介绍是旧版的剧情。
虽然并不能算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最成功的例子,《花鼓戏》的成就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花鼓戏》可是说是音乐喜剧的先驱,在当时题材严肃的音乐剧中独树一帜。而且,它也是屈指可数以中国人的生活为题材的音乐剧。
《花鼓戏》的故事取材于旧金山(San Francisco)唐人街上的中国人。故事围绕着唐人街里几代人的矛盾和代沟展开。在老一代人固执地坚持中国习俗的同时,在唐人街上长大的年轻人却更认同美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过,按照喜剧的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必不可少,主人公也与心上人终成眷属。
既然是屈指可数的以中国人为题材的音乐剧,在这里就不能不多聊一下这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黎锦扬。
黎锦扬生于湖南,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三兄弟之一。他移民美国,在四十年代写出了《花鼓戏》(Flower Drum Song,也译做“花鼓歌”或“花鼓曲”)。他是继林语堂之后第二个用英文写书的华裔作家。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无疑就是这部《花鼓戏》,他也在《纽约客》(New Yorker) 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多数描写 二战末期滇缅一带的风情,后来合成一集,叫《天之一角》。但是他也曾杜撰过一部名为《天雠》的反共小说,据说“其中一章描写王光美被斗的惨状,历历在目,著不觉浑身汗毛倒竖”,但是,其中的捕风捉影,刻意渲染的成分过多,只能算是政治工具,不能叫做文学。《花鼓戏》如何,本人不曾有幸读过原著,拍成音乐剧后的故事想来是给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能作凭据,所以还得请读过小说的看官聊一聊看法了。
本片曾获第34届学院奖艺术指导(彩色)、摄影(彩色)、服装设计(彩色)、编曲(音乐剧类)、录音5项提名。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摄影(提名)拉塞尔·麦蒂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提名)瓦尔登·O·沃森
第19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音乐片(提名)
《花鼓歌》下载观后评论: 3.5.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宽街唯一的讲述华裔美国人故事的musical,而因为Nancy Kwan去看结果观影之后才发现是“The Melancholy of Race”第一篇被Anne Anlin Cheng详尽分析的影片。片子三位女性某种意义上encompass all troupes of Asian American femininity,而电影本身的社会政治意义可能要比“I Enjoy Being a Girl”更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影版采用宽街很多原版演员,群舞的场面完全不输同时代的Westside Story之流(可惜摄影却没有完全capture其魅力),而Myoshi Umeki虽有演技,可是作为音乐剧作品,在光芒四射的Nancy Kwan旁边一下子就黯淡了不少,而听了Lea Salonga在02年的复排版更觉得梅本唱功不够用。电影对于三藩的Chinese migrant complex和排华法案废除后的种族融合的涉及虽有颇多刻板,却也是难得的l历史材料。
开头还觉得有点《西区故事》的意思,到后面难看到不敢恭维,结尾直接下巴掉地上。故事不应该围绕传统思维和美式思维对Mei Li的爱情观人生观的冲击吗?怎么一直在讲男宝的爱情困境啊?(再加上我很烦他的低音炮= = )最撑场子的关南施的角色却是个功利歌女,我是看不出她跟Sammy有一点真情实感。(也导致结尾更让人震惊了= =)最无语的是Li家被刻画成“能结婚就行,跟谁无所谓”,这人设给我感觉就是ABC华裔为了能被美国社会接纳,不惜把老家人黑到阴间去。单论歌舞也鲜有新意,整体还是百老汇,而非好莱坞式歌舞片
关小姐识别率很高啊,舍得演 演得好,原本只知道她老年模样与名声却不大感冒的,第一次看电影居然能猜到是她。日裔王大简直就是刘烨。王先生和其妻妹演得非常好。夜总会经理也是。日裔女演员令人如鲠在喉……看着僵硬极了,极其别扭……竟然和白兰度合作过一部并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亚洲第一人。。歌舞有金凯利参与,浓烈的时代风格。。第一次看到穿着长衫的老先生张口就来音乐剧:)居然还有《杂碎》歌。。剧情有极别扭之处但也有非常风趣的地方,华人会心一笑。。总之相当值得一看。
第一部以大多数亚洲演员讲述当代亚裔美国人故事为特色的电影。借鉴了歌舞片的传统,虽然和中国人相关,但大都是被归化的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身上有服饰、语言、行为举止等中国文化符号的留存,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翻译出的文化“差异”,比如杂碎之歌,旗袍,汉语方言,这些都是相对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不构成对主流文化的挑战,而构成了对杂多美国文化的建设性参与与认同,从而为自己赢得了表达的空间。初来乍到的美国人、唐人街,也隐含了战后美国移民潮的高涨。
課上看的,細節精緻程度、故事精巧程度、觀賞驚喜、整體觀看效果都一流。思想的部分就⋯⋯再說唄。裡面有個美國笑話很有意思,說宇航員登上月球發現月球上的人很小,小到放在左手上說話,於是對著左手上的小小人求婚,左手上的小小人說需要和右手上的小小人爸爸說一下,小小人爸爸答應了,然後一高興左右手一拍即合,啊哈哈哈哈小人全拍死了。
罗杰斯和哈姆斯坦较不出名的一部音乐剧改编,题材在当时是较前卫的。华裔故事,涉及文化冲突,三角恋,身份错认等等美国戏剧(尤其是音乐喜剧)常用的技巧,但故事中的人物多如一张纸,刻板印象充斥全剧,音乐也只有一股伪东方味儿。相对《音乐之声》而言,这部电影改编实在差强人意。女主角也够丑
以中西方文化和民族差异为噱头,歌舞片中的华裔角色往往都是以搞笑作为点缀,大多数角色塑造成了丑角般的轮廓,只有过分西洋化的方先生的弟弟比较讨喜。歌舞方面呈现了中国南方的花鼓舞,关南施也发挥出了她的舞蹈技巧,可惜舞蹈与过于戏剧化的剧情相匹配后显矫揉造作,中不中西不西。
关南施很美。但我受到了精神污染。我觉得布景陈设美术是审美在线的,里面不少服装细节都不错,摄影也ok。大多数是棚拍。但终归是有形无神。有几首歌舞太可怕了,瞳孔受伤,我宁愿没看过它。用高级厨师的厨艺做出了一桌很难吃的菜。(话说那个高华家庭的室内装潢挺好看的
极富文化研究价值。抛开文化背景也是颇值得一看,歌舞达标,布景精致,与运镜结合得有想法。(Linda照镜子那段;幻想与Ta的婚后生活好像不太工整的安德森式转圈雏形;黑白电影角色跑出屏幕)好女孩和坏女孩的double婚礼。女一的选角比较令人不解。
黎氏八骏中的黎锦扬的小说改编,R&H的音乐喜剧,剧情太烂俗,歌也不好听。两个女演员一个日裔梅木三吉,一个华裔关南施,都是东亚初代闯荡好莱坞的明星,还是关南施好看多了。黎锦扬的小说好像评分还高一些,估计比音乐剧还是有些深度。
花了4刀在油管看,除去剧情狗血和比较多的刻板印象(对于1960年的电影可以理解),歌舞的部分完成的很不错,我特别喜欢唐人街的群舞,还有Helen和Da的那一段。甚至觉得Mei Li和Da还挺甜的www,Linda也太美了!
明明这部电影更配crazy rich asians的名字 从中能窥见那个年代白人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 但似乎也如实反映了一些真实的种族色彩和性别意识 我就很好奇 电影公司投钱拍这种故事到底target的观众是谁
很好的model minority概念研究范本,描绘移民的代际之间的思想冲突的初尝试,影片本身刻画的华裔当然不是理想状态,但是作为华裔少数群体的自我表达是比较难能可骨的(感觉我的中文表达受英语影响了是怎么回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