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宏观世界 Elliot Weaver Zander Weaver
只有他们能侦听到的太空的神秘声音?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三位天文学家意外地截获了他们认为是来自遥远的外星文明的信号,但事实比他们任何人想象的都要不可思议。该片制作
只有他们能侦听到的太空的神秘声音?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三位天文学家意外地截获了他们认为是来自遥远的外星文明的信号,但事实比他们任何人想象的都要不可思议。该片制作历时五年,四个工作人员,三个演员,零预算的独立电影。
《宏观世界》下载观后评论: 优缺点都很明显,但我太喜爱接触类影片了,尤其是本片,极其硬核。电影的缺点是小成本制作和时长拿捏的不稳,几个主角的冲突和“接触”的高潮放在同一个时间段会更有戏剧张力,但本片先解决矛盾再一致对外非常理性,符合科学家的身份。优点就太多了,也是小成本限制,配乐就极其出色,大部分情绪是靠音乐铺垫起来的,其次就是非常基础和硬核的科学背景,二进制信息和无线电的使用是寻找外星信息最重要的技术,本片都诠释的很好;还有三人组的新友谊建立和旧过往的纠葛,又为了同样对探索未知的乐趣成了战友,让人会心一笑。最后是影片主题,人类对存在的探索,以及第三类接触将改变所有的一切,探寻存在的意义是哲学、也是科学永恒的追求,虽然我认为任何地外生命都提供不了任何答案,但这探寻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
大锅缓缓转身和星空对话这个场景真的是太美了~甚至可以说是生命在宇宙尺度意义上的浪漫~人类文明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智慧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只是为了倾听着宇宙更多的故事,而当我们从Cosmos的尺度终于不再仅仅是倾听而是能够对话的时候,人类文明更像是在狂热的青春期找到了伴侣。我觉得这个语境下应该排除人类文化语境中的叙事艺术的文化符码所指。因为就本质上而言,即使是人类文明自身的历史,它也是非叙事艺术性的,因果的。所以外星生命和人类的交流,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它都是文明演化的一部分,适者生存。人类不想接触外太空就和“生命不需要能量照样能进化”一样可笑。生命就是耗散结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是生命的有序来源,而我们赖以进化的动力来源即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可逆性。
小成本制作,剧本思路清晰先描述和解决三人关系再探索太空神秘信号最后解决电力问题,但是前期节奏过于拖沓(可能和研究者们比较内敛不直抒胸臆的性格和怀疑精神严谨研究有关?需要逐步敞开心扉逐渐接近真相)后面飙车部分打不着火扔望远镜打电话剪锁头闯红灯等又过于紧凑和drama,较为刻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弦乐交响乐合唱团的配乐存在感很强甚至与制作水平不匹配,渲染壮阔无助等情绪都很棒。了解了射电天文学和1679位arecibo。狭仄空间寒酸条件不顾一切的努力first contact的使命感责任感或许更能感染热爱天文工作在天文领域的人们吧也比大制作更接地气,尊敬Astro-nuts 5/10(PS.刚开始以为是三角恋……这帮人肯定没看过三体(狗头))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今天,去看一部硬核科幻片。电影充满对外太空的美好憧憬,三个男人一堆装备一辆车,探索域外文明已是信仰。但在坊间普遍认同宇宙黑森林和霍金大神的今天,一如电影“ET”般的傻白甜第三类接触,实在没太大说服力,加上剧本明显由(不懂说故事的)科技宅在写自己,拖沓无聊尴尬话痨和重覆无数遍的“Oh my god”“I can't believe it”硬是拖成120分钟长片,阿雷西博讯息也早因为麦田圈而为人熟知,硬核的内容有点不足。惟有最后一幕,在漆黑繁星的穹苍下,渺小众宅男和巨大SETI望远镜一同仰望天际,有一份浩然大气的热血在。
我吹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不知曾幻想过多少次能和自己好朋友一起到房车里装上电脑和那种可以控制的光学和射电望眼镜到野外去搞自己的SETA计划,在这部片完美的诠释了我的想法,这种电影随是小成本但我个人认为毫不逊色像97年的超时空接触,尽管电影的前奏带入相当慢,但是从中间开始剧情的走向突然就开始加速,然后快如同没有刹车的90度斜坡一样笔直的冲下来,到结尾再来个骤停,片中场景永远都是夜幕下的星空,在配合人物对话和那种无垠的弦乐真的就是我理想中的完美镜头,总的来说导演应该一定对地外文明有着无限的遐想和深厚的向往,我能感受得到
说实话作为一部软科幻类电影的话不合格。整部剧的科幻内容很简单,或许叫带有科幻元素的剧情片更合适。剧情很简单,就是三个天文爱好者成为最先发现外星文明将要降临地球的过程。其他的都是三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磨合,从开始的复杂因果纠缠到最后三人携手断背山。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可以说是部电影,只能说是部比较差得电影。但这就很好了,毕竟这可是一部7个人在没有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自费一点一点拍出来的,能达到小投资电影的水平就值得佩服!题材还是不错的,相信电影放出之后应该会得到一些投资者的关注,期待有投资后能续拍出真正的科幻电影!
“我觉得世界上有两种科学家,一种正俯视这个世界,试图弄清楚这里发生了什么;另一种是仰望星空的人,在宇宙中寻找着答案。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找相同的东西: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这一切的意义又何在~” 这部制作据说历时五年、只有四个工作人员、三个主要演员和零预算的独立电影,观影效果堪比《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在原创音乐烘托下的剧情显得更加引人入胜,导演在片尾还特意加上了“FOR DAD” ,终于美国佬不再是外星人的唯一心头好了~
虽然前半个小时都是些琐碎的事 可是从三人戴上红帽子的那一刻 好像要告诉我们故事才正要开始 虽然之后有几个场景故意人吓人 可是看着他们仰望星空,收到太空信息时,心满意足。探索未知实在太让人着迷了,即使没有枪响,没有肉体与肉体的碰撞,只是三人在那里为了确认、保存一段数据就让我感到惊心动魄。 这也警示我们出门记得带电池或者充电宝 BGM配着真带感 欢迎来到地球(对不对不谈,听着很带感)
最合适的是1.7倍速。对里边的硬核内容很感兴趣。很多东西我们肉体无法直接感知,但借助无线电、红外线、二进制等等——它们能将原本形而上的推测折射成神秘而惊艳的视听觉效果。我们为了解释这个宇宙,有一万种手段。最后有点感动又让我怀疑的是那句——Welcome to earth. 又是心向宇宙但身处柴米油盐的一天呵~ 存在先于本质,先于意识,但意识一直想脱离存在远走高飞。
挺不错的小成本佳作,通过对剧本和场景的精心设计,音效的挑选和应用,确实达到了比较抓人的目的,不过时长确实长了一些,如果剪到一个半小时会更好一些,最后当然还有精巧剧本所必有的低级错误,比如后半段解决的矛盾主要是电池不足无法存盘的问题,这个设置有些太低级到侮辱观众智商之嫌,还有比如凌晨五六点街上设置一堆车达到惊险飙车的效果,也是有些让人错愕。
我以为可以看到一部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是《另一个地球》一样的小格局但宏大世界观,但是失望了。电影前半段还可以,虽然家长里短说了不少但总体还是有一点神秘的感觉,后半段明显撑不住了,居然加入飞车戏强行造气氛。这片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长,主线无关的剧情剪剪估计就是个短片的体量,还有就是片名的宏观世界在哪里?
证明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唯一是一个危险又迷人的课题,本片的低成本高质量的确难得,但是两个小时的片长显然多余,导演对节奏的掌控不够稍显拖沓,要是能挨过前面剧情的铺陈,后面的故事就会变得有趣了,还有本片为了调动观众情绪过分依赖音乐,对于小高潮和高潮的配置有些本末倒置,总的来说还是个瑕不掩瑜的有趣电影
被热血又墨迹的一群极致宇宙狂热技术宅拖沓的小成本剧……甚至出现的日剧跑一般二次元的尴尬状态。前面一个半小时都在抒情一般的叙述各种不得志啊~接下来!开始长达拉伸至半小时的18分钟极限倒计时~啊!我的天!真的是才思枯竭了么……还有不是不可以随意对话宇宙空间么…谁来科普下这是不是违法行为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