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imate celebration of George Michael and Andrew Ridgeley’s enduring friendship, from childhood and through their years together as one of the UK’s biggest bands.
Michael and Ridgeley met at school in Bushy, near the town of Watford. They first formed the ska band The Executive before going on to release their first single as Wham!, Wham Rap! in June 1982. Success wasn’t immediate, but when it finally came, the pair crested a wave of success that continued until their farewell concert, The Final, at Wembley Stadium in June 1986. Chris Smith’s hugely entertaining film offers full and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the band’s archive, including unseen footage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duo. The result is a nuanced portrait of an enduring friendship and a joyous musical travelogue.
源自:
3.5;中国行被林赛·安德森拍成《威猛在中国——天外有天》,也很好看,为打开美国市场而策划的一个商业举措(又微妙又有点好笑),无心插柳成为中国流行文化值得纪念的节点——毕竟首个来华摇滚乐队;wham是听音乐初心之一,不管有多熟悉他们生平、听过多少遍,现在重温这段有始有终的友谊仍觉格外动人,从他俩叙述可看出,外向的Andrew一直是缺乏安全感的George的后盾和港湾,正因为彼此知根知底,才能如此默契开启并主动结束一段伟大的征程。
George在和Elton John合作时俨然已巨星风范,单飞是迟早的,他始终处于对性取向身份、对自我成就认同的焦虑中,接连以佳作打破大众误贴的“浅薄偶像”标签,单飞后更是应验日后再度上升的预想;看到群星为埃塞俄比亚同台高歌很是感慨,当时Freddie Mercury和David Bowie也在,当时世界还能冀望大同。
又唤起了大学时听的乔治.迈克尔的无心快语和去年圣诞时的记忆,乔治的嗓音很有特点。以前只知道他曾在威猛乐队,威猛乐队曾今来过中国举办演唱会等等。但却不知原来威猛Wham是乔治和好友安德鲁在17-18岁时组建的乐队。年少成名,后来乔治把他的音乐天赋彻底的激发了,觉得青少年偶像乐队的定位不适合自己的后续发展,最终决定要拆对单飞,安德鲁因跟不上他的步伐只能接受乐队解散。1982-1986年,威猛只持续了4年,最终昙花一现,但乔治从那以后一飞冲天最后成为国际巨星。
纪录片里有很多威猛自拍的视频和图片,还有2人的独白和心理剖析,两人都很坦诚面对,里面还有很多详尽的有关威猛的资料。推荐喜欢和关注威猛乐队的人一看。
我一直坚信,《Careless Whisper》一定是George写给Andrew的情歌。即便他坚称的几十年的兄弟情,我却依然可以从他眼中读到满满的爱意。其实关于WHAM!的纪录片什么都不需要,就只需把《Careless Whisper》和《Last Christmas》拿出来配上原始影像,加两个人的生平自述作为旁白,便足以配得上任何高分了。(虽然WHAM!中国行事后证实对George而言并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但绝不可否认WHAM!作为中国摇滚奠基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没有1985年WHAM!这次巡演,便不可能有日后逐渐崛起的中国摇滚乐!)
又是跟着电影学知识的一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来国内开演唱会的外国流行乐队,我竟然直到今天才知道他们。好在他们那首《last Chrismas》还是听过不至于显得太孤陋寡闻。影片主要是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们如何从初识到组建乐队,然后从寂寂无名到最终大红大紫却在最巅峰的时候解散的过程,有些散乱,导致我一开始都很难分清讲述者是二人中的哪一位。但那些影像资料现在看着还是觉得很新鲜有趣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中国。虽然这个乐队存在的时间也就四五年,却能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力,不得不说还是非常成功的。而能在巅峰时放手转身,也不是谁都有勇气做到的。
威猛乐队于我还是有渊源的,我第一次接触重金属是邦乔维,而第一次接触欧美流行乐就是威猛,他们的热门单曲我迄今还会唱三首,无心呢喃,去年圣诞,走之前唤醒我。乔治.迈克尔单飞后我还一直听他的歌。这部纪录片算是弥补了我作为歌迷完整了解了乐队的生平。1985年威猛乐队是第一支受邀到中国开演唱会的西方乐队,乔治迈克尔个人唱片销量达到1.2亿,应该算是流行乐坛的一代巨星,卒于2016年,生命定格于53岁,搭档安德鲁一直低调做人。看完纪录片才明白,没有安德鲁就没有乔治。
上学的时候听着《Last Christmas》《Careless Whisper》《WakeMeUpBeforeYouGoGo》这些歌度过了青春年少,但是那时候出版的磁带名字是《英国瓦姆电子乐团》不过我听的是翻录的。。。八几年只能靠翻录别人家的磁带听歌。。。唯一买的一盘正版磁带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真棒》,那叫一个震撼!这部纪录片有很多珍贵视频,看到了威猛的成长与辉煌,虽然因为意见不和解散了,但也成就了乔治麦克。儿时的玩伴也是搭档其实也挺可惜的。。。
他们绝对是人类早期鲜肉,鲜肉的祖先,但是是大大有才的,不像现在国内那些话都说不清楚的。虽然现在看来有点滑稽,几个人卖力地跳着“简单”的舞蹈,George是个留着小胡子的gay,Andrew似乎也没干什么……喜欢那个时代以及之前的,艺人都很自然且确实有高于常人的艺术天赋,比如写歌、唱、跳、演等;不像现在都是工业产品一般,太假太雷同了。电影很好看,素材很多,很想念George Michael,好久没听闻他任何消息了,虽然他的歌依然在我车里滚动播放。
单纯作为纪录片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就是网飞非常套路的大数据纪录片,通过老照片与老影像,将威猛乐队的成团以及成名史展现出来。但是却毫无预料地被它的内容所感动到,虽然看之前并不清楚威猛乐队,但当听到熟悉的音乐时还是很惊喜的。乔治与安德鲁两人识于微时,一起成名,他们也是最了解彼此的秘密与情感,因此当两人的步伐不再一致时,安德鲁也主动让乔治单飞,因为他适合更大的舞台,那份纯洁的情谊实在让人感动。另外还能看到80年代的中国,也算是一个独特的彩蛋。7.8
乔治确实是天才,拥有唱作天赋,但同时也有天才的脆弱与纠结,相比之下,更佩服的是凡人安德鲁,与生俱来的自信与阳光开朗,在天才渐渐光芒四射时,虽也失落窘迫,但总能够自洽,优雅承认伙伴的杰出,才有如此圆满的互相成就也好聚好散的组合。。。看得心潮起伏,却无关他们,只因这些歌曲MTV。。。曾循环播放在那些经过无数翻录,使得音像模糊到朦胧美的录像带上。。。那个荷东,ABBA, 威猛等不绝于耳的年代,那个荒芜贫瘠,然而悸动不安充满梦想的青春。。。恍如隔世
第一次听说威猛乐队是听爸说他们当年在中国演出时万人空巷的场面。其实他也没去,只是道听途说,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后来,就是乔治麦克,再后来就是他去世。影片以平铺直叙的自述方式讲述了乐队兴起到解散的全过程,和乐队两人伟大的友谊,没有花边,没有煽情。All good things will come to an end。当结束之时到来时,请给你的朋友致上你最诚恳的祝福吧!
他俩的好聚好散真是建立在他俩从十几岁开始的友谊上。一见面Andrew直接把George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认知到George已经超越band原有的limit之后就让他飞了。平铺直叙但难得看个band的纪录片主调那么温馨的。来中国巡演彻底打开了美国市场,Simon Napier-Bell营销鬼才。1985工体版careless whisper可能还是油管播放量最高的版本。
生活里的惊喜之一是你总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哦~原来这是什么什么”,比如看了Wham知道原来那首耳熟能详的歌就是careless whisper, 原来请回答1988里面德善听的就是last Christmas, 也原来这两首歌都出自Wham. 总有一天陪伴我这一代长大的乐队也会解散,歌手也会告别,希望在他们老去的时候,还能“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好好过完剩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