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全职 埃里克·格拉韦尔
朱莉在巴黎一家豪华酒店打工,工作非常辛苦,还要努力照顾在乡下的两个孩子。后来,她得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工作面试机会,但一场全国性的罢工爆发了,导致公共交通系统陷入
朱莉在巴黎一家豪华酒店打工,工作非常辛苦,还要努力照顾在乡下的两个孩子。后来,她得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工作面试机会,但一场全国性的罢工爆发了,导致公共交通系统陷入瘫痪。一直以来,朱莉努力在生活中维系着一种平衡,而这种脆弱的平衡被突发事件所打破。为了得偿所愿,她冒着随时都会碰壁乃至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疯狂赛跑。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里克·格拉韦尔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劳尔·卡拉米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埃里克·格拉韦尔
《全职》下载观后评论:
这种咬碎牙也要生活下去的意志,这种普通日常里的无路可逃,就很真实的恐怖。Julie已经算很会变通了,社会交通因罢工停运,就想方设法搭便车通勤;单亲妈妈带两娃找不到工作,就删掉自己简历里经济学硕士和相关工作经历,去做酒店保洁养家——这么个变通法,还是稍有变数就四面楚歌。中间好几段溺水挣扎冒不出水面的镜头,找不到出口的压抑看得人心慌。每天疲于奔命的赶,再怎么努力也争取不回原来的自己。最后去乐园前站在火车轨道旁等车的镜头,都担心角色转眼崩溃掉往下跳。催促的配乐跟晨起的闹钟按不掉全天候播放似,吊着一口气不肯放,特写时脸上全是沉默的尖叫。
#首次法国文化中心观影纪念# 惊悚片级别了。导演的节奏把控、演员的表演和配乐,成功地把观众“压”进了主人公的处境里。强行好结局可以说是导演对观众的不杀之恩了。一部分底层民众为自我而进行罢工抗争,成功地摧毁了另一部分底层人的生活。属于后者的主人公,也为了自己的前程,摧毁了同属于后者的新女同事的生活。女主得到了好结局,那这位新同事呢?整个社会呢?整个片子里,“上层”都不曾出现过,以至于观众感觉不到这些人才是施害者。但这不是导演的看法。他用“有钱人的屎”隐喻了这些真正的施害者。巴黎人该用“火酒瓶”对待马克龙!!赶紧滚蛋吧!
很容易想到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都聚焦于女性在工作中的困境。但这一部更强调了女性主义的书写并展现了在不同场景的切面,作为两个孩子的联系不到前夫给赡养费的母亲,带新人的领班,被辞退的下属,迫切需要工作的应聘者,在两性关系中会错意的窘迫一方,交通堵塞中的焦急的赶路人……在法国大罢工的背景下,所有的负担在全勤中被放大和凸显,直到影片最后几分钟才获得一丝喘息。能感觉到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议题,但是在国内的讨论形成影像表达的太少了。
全片一直处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在巴黎的罢工运动中生活的不易。音乐,剪辑和大量的手持特写一直在给我情绪上的冲击。一直很担心女主会不会不堪重负,选择放弃生活。当儿子女儿不懂妈妈的辛苦还在为要去游乐园而撒娇时,妈妈却依然答应了他们。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但她是妈妈。好在没有放弃生活,最终还是得到了希望。很喜欢最后一个固定长镜头,很简洁,情绪很完整,结束的也恰到好处。
音乐和叙事节奏高度吻合的鼓点般紧密的节奏感很好。聚焦社会事件给个体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并列展示罢工的政治正确意味和对个体已经喘不过气的高压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这个对比很有意思。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单亲母亲的生活重负,缺席的父亲,紧张到无法松一口气的生活中轻微越轨/失控的瞬间,欧洲家庭对小朋友表达爱的方式(看了太多东亚窒息家庭片终于看到一个正向模范的家庭)
整个配乐处理,以及故事本身给人的心理节奏,硬是把一个全力以赴生活的普通人日常拍出了动作惊悚片的感觉,牛!有很多瞬间都差点感觉朱莉就要崩溃了,比如导演对主角呼吸节奏的聚焦,大多数时候沉闷有序,也有停滞的瞬间一闪而过,很巧妙地不发一言道名了朱莉的生活节奏,结尾当一切绝望汹涌而来的时候,导演一直在引导你想象一个悲惨结局,又出乎意料地给出了新的希望。
给每个听着公主童话长大,对婚姻和生育有无限浪漫想象的女孩敲响的新时代现实主义警钟。能够happy ever after,因为她是公主,她爸爸是国王,她嫁给王子,在皇宫里有仆人照料妊娠,不需要工作,有臣民纳税支持起居。所以浪漫爱是泡沫,现实爱是坚忍、克制、理性、责任。优生优育,和意外时间出现的宝宝说,请等一等,等妈妈变得更厉害再来爱你。
这题材果然不是纯正法国人拍的- -// 硕士学历单身母亲生活一览----孩子、窘迫经济状况和职业道路。与时间和罢工“战斗”;没有爱情:冲动亲吻--礼貌回应;working class做梦都是短暂的、重复的;手持 快节奏紧张的电子乐充斥了大半程被迫跟着心慌,这一点的运用太过了使整部片子观感很单一。
母亲的一天像是战场且不能崩溃。欧洲版金智英了,对女性这种trap简直是universal的。忙得焦头烂额死去活来的母亲,一个连脸都没露的消失了的父亲。惯常配置,正常电影都是悬着心的神经紧绷的状态,而这是女主每分每秒无法逃脱的现实生活。一边流眼泪一边化妆,眼泪控制不住地掉,这画面太会拍太心酸了。
算是super hard的模式:联系不到的生父,大罢工,全职主妇久了之后的面试困难,不过整体还是有点平。非常喜欢一边扑粉一边眼泪从眼眶里静静流出来的那个画面,以及最后游乐园里激动、难受的情绪通通迸发出来的画面。老是出来的那个背景音乐 哒哒哒的电流一样的声音听久了有点疲惫。。。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压力拉满的一次观影,有点像肯洛奇版的罗拉快跑,把生活中艰难的点点滴滴拍的非常细,尤其是偷拿孩子的零花钱,成年人的崩溃也真就是在一瞬,直到结尾的电话才喘下一口气,但毕竟不是《当幸福来敲门》那样的励志片,而是对社会有着更深的表现,没有什么峰回路转的感觉,只是人生里下一个漫长的奔跑即将开始。
如果不是这样的结局,我会以为她准备寻求另一种解脱;这样的结局有童话色彩,但是最好的转机了。只能在她敲打简历和面试的时候能去猜测她以前精彩的生活,很多很多场景我在想如果没有孩子她一个人会好过活很多。在满脸愁容瞬间转笑去问同事借门卡的场景真的让我感到难过,为了生存为了养娃,喘息好难。
传统语境下现实主义叙事标准模版,背景和人物都有深挖的可能,但格拉韦尔的重点似乎一直在周遭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映衬上,表演、剪辑、剧作都没有出错的地方(几个小细节甚至称得上独具匠心),一气呵成,沉浸感拉满。技术层面相当精湛,但于个人而言略显老套,大团圆结局一体两面吧,看怎么说而已。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