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戴克13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然而博物馆却发生了恐袭爆炸,导致母亲丧生,西奥却奇迹般幸存。这次悲剧改变了西奥的命运,从此他伴随悲痛与自责、振作与救赎逐渐长大。然而没有人知道的是,西奥悄悄收藏了一件那次事件的纪念物,那是他回忆起母亲时的唯一慰藉——一幅绘有小鸟被链条锁住的画儿——那正是所有人都以为早已在大都会博物馆大爆炸中化为乌有的世界名作《金翅雀》。
《金翅雀》下载观后评论:
65/100。第一次听说《金翅雀》是在高中英语听力材料里,才知道这是普利策奖的获奖小说,不过一直没时间去看原著,没想到电影倒是这么快出来了。可能正是因为本身基础夯实的原因,整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这样的改编恰恰证明了“有的小说就是不适合改成电影”,整部电影对于情节发展的节奏处理之糟糕真的让所有文学性的优点对荡然无存,徒留下电影的几处摄影(到了结尾才知道是狄金斯大神)和美学方面可以去看看,当然还有男主角安塞尔·艾尔高特越看越耐看的颜值。“金翅雀”这个所谓的线索随着电影无休止的延续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伤口和结疤的整个过程才是真正想表达的,可是对比一下《浪潮》的真情实感这部就太低级了,唯留一片不知如何言说的空空荡荡。
没有看过原著,期待也不高,但是作为一部成长系电影来说,虽然有点流水账,但真的是我的菜。光影运用,摄影都赞爆,转场也很高级,印象最深的是在房间下雨那个场景。还有两位“好友”在阳光下荡秋千,在夜里迷幻前行,在泳池里飞翔……看得心空该片讲述了男主角西奥·戴克与一幅名画《金翅雀》牵绊前行的成长故事。男主角西奥·戴克,一路遇上很多人,有温暖的,也有冷漠的。当伪装成为标配后,去伪存真,让一切回到正轨,也是他重获自由的方式。曾经的迷失、束缚、痛苦,或许也在阐述生活的无常。凡事有因果,但有时坏事,也能成就好事。这就是奇妙的生活。两个小孩奥克斯·弗格雷、菲恩·伍法德对手戏最有火花,自然又纯真的情感,既是损友,又是挚友。
小说最能让人产生共情的有两处,一是母亲遇难后男主一直持续不断地在痛苦中怀念母亲,他非常容易陷入谴责和懊恼,悲痛始终如影随形,这种伤感浸入了字里行间,每一页每一行每个字都散发着痛苦和悲伤,读者难免也会跟着他而伤心。二是全书最美最浪漫的Vegas的日子,男主遇到了给他人生增色的Boris,这段友谊的开始得以让男主暂时忘却了悲伤,尽管周遭寂寥凄惨黄沙漫漫,但这段珍贵的时光在男主和读者的心中一定总是闪着金色的光芒。然而,这两点电影都缺失或者是表现拙劣,至少我看完电影后完全没有那种阅读小说时候强烈的感情,我看着眼前不断闪过并不完整的碎片,碎片又被拼成让人沮丧整体展现,这种观影很容易让人产生与我无关的感觉
如若像Sarah Paulson在接受访问时说的那样,做成一部迷你剧,之前饱受赞誉的《梅尔罗斯》便是它最可能接近的成色:拆解成长中的创伤与不可湮灭的生活碎片,沉沦、虐待、放纵、迷失,以及活在人生所设置的某种无解的循环之中,“史诗级忧郁”是它们共通的主题。但影改完全乱了,交织不清的闪回与混乱的叙述方式,部分时候太过于展示而火力全开类似于MV大特写的段落着实有碍观瞻,白瞎一群优秀的演员和出色的原著。在出色的摄影与场景布置,还有卓越的地理空间跳跃所构造的不同氛围特色的加持下,它更像空有其表的二流艺术品:只能远观,却不能细究。想有再读原著的冲动,却不想再倒回去多看电影一眼。
风很大,这配置是真的阵容强大,看样子是扑了,所以没太大期待,其实还没那么难看,就是有点墨迹。我也没看过原著,没怎么了解过这个项目,光以电影说,看到最后的最后明白这幅画就是西奥的半辈子,将父母,家庭,意外,感情都锁进了那副画,他放不开那副画,也不能看,最后放过了那副画,也等于放过自己。要到最后才理得清呢,有好处也有坏处,前面真的主次不明,磨磨唧唧,罗里吧嗦,基本没高潮,可以说有种陷入命运的恍惚感,也可以说看着看着就摸不着道腻味了。看完了全部再回过头会发现其实这故事真的曲折得很,以画为引是很多事可以说,是真的木有拍好呢,可惜了。
原小说840页,而且太多细节描写,对电影没有抱有很大的期望,看完发现果真如此。其实从来都没有看过把长篇小说改编得好电影。虽然时长达到150分钟,整部电影仍然在填充情节,没有任何能让人真正融入进去的场景。看电影时我一直在不由自主地回想被忽略的情节和各种细节,因此也对作者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把所有的情节,对话和细节描写都一点点地创造出来需要非专业写作者无法想象的耐心和创造力;如果说以前读这本书是因为那里面有些特殊的情感能使我的内心产生共鸣,那么现在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在提醒我写作的艰难和重要意义。
读小说时最喜欢的就是Boris,电影满足了我对他黑发和俄语口音的想象,但或许是时长原因,影片里的人物只有苍白的影子。“他身上虽然有这么多如此明显的缺点,但我之所以会喜欢他、从我们初次见面起就觉得和他待在一起很开心,是因为他从不害怕。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在世间自由穿行,对这个他小时候喜欢称为‘行星地球’的地方怀有强烈的鄙视,同时又怀有毫不动摇的古怪信心。”还有男主,他或许是个好演员,但看上去太健康了,就算是擅于伪装的人设,没有一点抑郁绝望外加嗑药成瘾的气质,反而有点显露在外的狡诈感觉。
完全沒看出來Barbour太太原來不討厭男主...我以為她一心想把他趕出去(她那個眼神到底啥意思)但好像又對他挺好的於是我就在這樣的懷疑裡過了一個小時(?)然後又莫名其妙的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結束。還是覺得有點WTF,可能是因為小演員的鼻孔讓我有點出戲了,不過找的和長大了的演員還真像(無語評論,有空看看原著)就是不太懂導演到底要驚悚(?)還是劇情,還是什麼類型,我一直覺得男主媽媽背影那個鏡頭是要到後面揭露甚麼驚天秘密所鋪陳的,結果也沒有,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往哪個方向期待。
看的时候津津有味,画面绝美,微妙的悬疑细节让叙事连贯充满惊喜。其中古董修复师关于画作与人关系的剖析也道出了一些艺术之所以伟大的本质。但是,看完之后,细想,一些人设,情节的安排是很没有必要的。比如,男主的同学Andy在出场戏份很多,但后来消失的无影踪,就连他的死也好像和男主没什么关系。但可能这是小说改编电影会存在的问题,很多细节是读过小说的导演编剧和没读过小说的观众间的gap。是看完电影想再看小说的那种,即使有1000多页....
這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作品,鏡頭語言很美(不愧是名攝影),配樂滿分,和原著一樣,耐心慢慢看的話不難沈浸其中,最後一部分的昇華讓人感動又唏噓,但就這麼戛然而止有些可惜。從全片來看,剪輯鬆散,劇情開展過份突兀,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說說演員,男主演技還需要再磨練一下,Nicole Kidman不愧是大美人啊沒得挑,沒想到全片最出彩的地方竟然是兩位小演員,Finn竟這樣標緻漂亮氣質卓絕,毛子口音讓人忍俊不禁
我给finn满分!因为书里的Boris就太鲜活了,太爱了,finn从出场到吻别都特别Boris!摄影也有功劳,风沙星辰那种空旷和安宁代入到小说里简直和想象中一摸一样!但是配乐偶尔出戏,Vegas吻别时的气氛不对,显得Boris的吻有点滑稽。另外叙事打乱得有点碎,和pipper的感情显得太单薄。再另外,hobbie也很像hobbie!如果没那么爱小说的话,这片子整体来说真的有点干燥。
与其说我极其讨厌电影Theo的选角,倒不如说是实在无力承担这意识与客观存在的撕裂感。唐娜塔特的文字把控力体现在于她事无巨细的描绘,精准通透的遣词,引诱你入境,但你看到西奥只是你的西奥,你的自我投射。所以当我看到了电影中的西奥,仿佛没照过镜子的人看到了自己 。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哈利·波特,照镜子结果看到了纳威·隆巴顿。【看完分割线,这部片最大的问题不再是选觉了,是剪辑。
从爆炸中生还的是希望 影片中对于画的期待竟然大过于人 看下来并无波澜 情感上也没立住而且似乎男主也并没有把画当做母亲的替代 大概就是久经生活摧残依然想着能挨过去的心里安慰吧与Boris之前没什么情感上的共鸣 还挺突然的 结尾画找到了 就与自己和解了?与幸存女孩的对话:我们两个人不能互相依赖 因为任何一方崩溃 另一方都将难以承受 有些苦痛难以治愈 逃避是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