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勒热夫战役 伊戈尔·科皮洛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勒热夫战役》下载观后评论:虽然看得资源字幕和声音严重不同步,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
《勒热夫战役》下载观后评论:
虽然看得资源字幕和声音严重不同步,导致我几乎全程静音看完的,但依旧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电影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是将一群战士拍得有血有肉。无论是面对敌人时的恐惧,还是等待增援迟迟不到的绝望,以及面对内务部官员蛮横检查时的愤怒和无语...都展现的非常好。除了对战士们英勇奋战,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尊崇,影片也对苏联的内部清洗斗争做了讽刺,即使在战时依旧不忘搞政治审查,“苏维埃政权又何时相信过人民”“从来没有”,真的很让浴血奋战的战士寒心。好在战场这座血与火铸成的熔炉,会把一切不好的杂质去除,最终让人性的光辉闪现留存。影片最后的字幕没翻译,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如何,但想来一定很惨烈震撼。有时战略需要真的只能牺牲战士的生命,愿祖国母亲永远记得你们。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勒热夫战役还是比较少人知道的,因为同时还爆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这场战役成功牵制了德国第六集团军,但整个战役结束苏联人付出了伤亡超过170万的惨痛代价,总的来说这场战役以苏联人的败退为结局的。本片不是完全的战争片,应是带有政治批判性的,剧中特意突出了前线士兵对党的看法和内务部对士兵的行为,并以一句话作为总结:“苏维埃政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当时德军已经是兵临莫斯科城下了,如果前线没能挡住,莫斯科和整个苏联将会灭亡,苏共用最强硬的手段逼大家打仗,斯大林的227号命令就是在这时发出的,当时苏军还处在全面溃败的阶段,大家都没什么斗志,反正“苏联是俄罗斯,没了苏联,还是有俄罗斯,千年的俄罗斯”。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用战争题材来诠释爱国主义和激发民族主义是前苏联及现在的俄罗斯的传统,在这部影片里,无论战士们此前的身份是小偷,是院士,是工程师,还是学生,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俄罗斯人。他们虽然也像平民百姓一样,不愿白白牺牲,但为了国家和民族,最终还是会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义无反顾地走进枪林弹雨中。影片中段的政治批判情节的用义也正在于此,不管意识形态的分歧,不管是非曲直的争论,每个人总会回归到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认同中,也许这正是俄罗斯人难以融入西方的独特之处。正如片中一位老兵所说的那样:“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
从苏联的视角来看二战 战争仍然是残酷而泯灭人性的 无论政权交替 总有士兵拼劲全力保家卫国牺牲在所不惜 他们其实没有政治的思想 只是最纯粹的一片家国情怀 但是当政党在战争里用政治包装与裹挟士兵的行为和思想时 这种就是一把双刃剑了 善意的初心可以激发士兵的作战斗志 充实个人政治信仰 而恶意的揣测只会造成人民与政党的背离 只会将民心和信任向更远的方向推离 就好比片中士兵的那句话“苏维埃政权又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从来没有过。” 这句话可能说透了苏联红军每个士兵的心底 他们挡得住德军轮番的猛烈进攻 却挡不住来自政治与人心的洪水猛兽
指导员的手一边颤抖一边质问别人的斗志,得到的回答是进攻的士气早就没了。“科斯佳·卡尔采夫,直接当指挥官你不愿意?”“我不是当黑帮老大那块料。“把你这流里流气的毛病改了!”“是,俺可是正经八百的工人阶级。”塞着子弹的酒壶把活着的那点念想都流尽了,中校还坐在总部里煮无米之炊。勒热夫有多难?左边是阵亡右边是枪决。“列兵伊万·巴索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还是不相信人民?”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但雷科夫不是傻娘们就是蠢驴,要不怎么会害怕那些纸张,就好像害怕50年后来临的末日。
不同的人对于一部好的战争片的定义是不同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对战斗场面的塑造很真实,主要人物的刻画也有血有肉,镜头的使用也颇具美感,让人联想到《1917》中士兵在夜晚的断壁残垣中躲避轰炸和追杀的场景。而且本片在上述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没有强行输出政治观点,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形式留给观众回味的空间,无疑是一部深刻的影片。最后“将本片收入用于老兵共济会”的字幕令人动容,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某些豆瓣评论如此刻薄,是接受的教育使之全无共情能力吗?
1.““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电影台词)2.斯大林肃清时期,据苏联方面统计的数字:5个元帅中3个被杀,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个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治委员全部被杀,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中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杀。被害者超过1500万(源自baidu百科)----西方世界认为斯大林和***是法西斯主义是有道理的。
上影节新加了这部梦寐以求的俄罗斯战争片,率先第一个冲进去抢票,徜徉在星辰点点闪烁的Star Max厅里,激动极了!纯男班电影,正如影厅里放眼望去几乎都是直男……开场激战酣爽惨烈!小鲜肉炮灰死得很可怜。两大战斗民族对战,苏军威武!感人肺腑!剥开战争的外衣,军队内部上下级军衔和职位差异带出的官僚主义,对国家大义和政治的思考,以及人性的考验和体验更为耐人寻味。Alexy中尉长得很像James D'arcy。
#23rd SIFF# 战场和医院或许是最能反映无常的地方。敌人被制服前一霎那乱枪爆头,对着肚子一刺刀结果刺中眼睛精神崩溃……短暂的胜利靠人命填出来,碰上猪队友不送补给送了个审查员过来。老叔和他的对手戏颇有悲惨世界的感觉,可熬过那么多仗的老叔一眨眼就被扫死。“没有法律规定我帮你,只在规则里活着就是在地狱煎熬,而我们要上天堂。”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写实,立意不算深刻,电影的意义主要放在纪念二字之上。每一个人在战争前都曾拥有过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面对战火,他们放下了过往。而死亡毫无预兆,冰天雪地里遍地都是死尸。然而他们明知是死,依然视死如归,以肉身抵御,实在是大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