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东北部煤矿工业区的小村庄里,汤米·乔·巴兰坦经营的老橡树酒馆是村里的最后一家酒馆。一天,一辆满载难民的大巴车驶入村庄,这些难民即将在村里安家。即便自己收入微薄,巴兰坦还是热心帮助难民女孩亚拉,两人之间发展出了坚固的友谊,村民也在两人的感召下逐渐放下成见,走向团结。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肯·洛奇
第76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肯·洛奇
《老橡树酒馆》下载观后评论: 我们生活于一个文明秩序的社会,我们无法想象今时“野蛮”社会的残暴,但文明与野蛮的临界被打破,二者彼此是否能以心相交……虽然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战争移民所遭受的身心创伤,可放在当下,似乎又可以唤起观众更深层次的解读,因为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太平。电影中代表传统西方文明高高在上的“绅士”和代表难民移民的城市新融入者恰恰反映着我们这个世界对立的两个阶级,也是矛盾冲突的起源。观影过程中我时常在想,虽然很多事情我们早已习惯了中立的态度,但当一些人突然闯进我们的生活时,我们的处事态度会不会更加冷漠。说回电影,电影拍摄的中规中矩,没有太激烈的人物冲突,甚至一直处在一种很平和的环境下,以最安详的时光来反衬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其观影感受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中。最喜欢以黑白照片配叙利亚木琴的那一场戏,轻松、释然、心绪宁静
改不了每次看肯洛奇电影会落泪的习惯了。在看之前,我其实已经做好给低分的准备,我觉得肯洛奇已经把这个话题拍烂了。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错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肯洛奇就是坚定的左翼电影思想,他的每部电影都在解构并瓦解资产阶级,这种思想是其他反应阶级的电影无法比拟的。在肯洛奇眼里只要资产阶级存在,阶级问题就存在。看了这么多部肯洛奇,确实对这一题材有了腻感,但是我发现肯洛奇从来不只是空想者,他积极地与时代命题接轨。之前的布莱克对应着欧盟解体,这部又出奇的与欧洲难民问题以及俄乌战争,巴以冲突链接。肯洛奇的电影从来没有悲悯视角,其实如果只谈故事的好看度,群像表现这个剧本显然不如聚焦老板(《海边的曼彻斯特》)。但是群像戏所带来的是主题呈现,people help people,潸然泪下。
可能不算是最好的肯·洛奇,但依然还是肯·洛奇。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对叙利亚难民的个体故事的挖掘比较浅,大多数时候不够立体,但对英国本地现状的展现仍是可圈可点的。片子相对明亮的结尾并不能掩饰故事中的各种绝望:面对极右民粹力量的挑衅,左翼几乎是彻底无力的。也许可以批评这部电影里好坏太分明、政治太正确,但别忘了,片中男主所处的环境中的“政治正确”是反移民的:歧视言论在公共场合和网络空间大行其道,而男主始终只能沉默、容忍,不想得罪这些人,结果还是遭到报复,并且无法追责…当年的罢工没能换来任何后续,当下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让贫穷继续加深;老一代已经入土,墓碑上的名字前刻着“同志”;而同龄人里一大批成了傻逼,格外嚣张…在这点上,这部电影太现实主义也太扎心了,男主独自走向海边就像是走向左派的命运…
被遗弃的矿井工人,从战乱中逃离的难民,自溺前向你奔来的小狗。希望带给我们如此多的痛苦,也是希望让我们体会人性的善良。当你国家的一半沦为废墟,看到大教堂难免窒息震撼。生活陷入困境难免寻找替罪羊,把脚踩在更弱势的人脸上是很简单,却也失去了做人的重量:我们的国家/村庄/社区在外来人涌入之前就已经开始衰退了。我们分享食物和力量,我们分担眼泪和苦难,我们用花朵祭献亡人和过往。人们聚集的那一刻,想起很多我们拿着花的人类命运共同时:一块路牌,一方墓碑,一个个离开我们的人。跟锡兰展示无解的小镇循环报复不同,肯洛奇带我们的视线投向远方:跟战争无情的死亡比起来,我们的画地为牢多么可笑,舒格兰,肯洛奇。
3 当TJ打开那扇门,带着雅拉走过几十年前运动的照片,当雅拉谈起“这个相机让我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获得希望和信念”,就像是老爷子的自述。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并不是创作者的自我展示,而是过去的矿工运动与今日之移民融入并置重叠和联合的场所,是愈加分裂的社区里可贵的公共空间,因此它拒绝独断的排斥,而接纳团结。也因此厨房重要于讨论场,肯洛奇呼吁以一种具体的方式来实践工会精神(正如《面包与玫瑰》),回应当下议题——食物胜于语言,我们共食,我们共度难关,但与此同时遗憾的是,这份呼吁一旦盖过了肌理的展示(过往杰作所拥有的),不就又成了,一种如教堂段落降临的语言了吗?
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三部肯洛奇电影,老导演退休之作充满了悲天悯人之意,用一点微不足道解释所有的善意,对话与议题堆砌起来的人种高墙在关切与拯救(小狗死后的关心、朋友背叛后的退意被寻回)之后被推倒,老橡树酒馆的公共空间属性在私人的情感中无限延伸至整个小镇(也因容纳所有人成为矛盾的纠合体)所有的负面情绪在一场葬礼过后变得不值一提,于是拍摄矛盾和情感的相机成了送别亡父的礼物,在接近纪录片质感的小景深固定镜头下的硬调拍摄下,现实主义再一次在肯洛奇的手里发挥出了且悲且思的表达,而或许是他想给自己的导演生涯的最后一笔留下些温暖,悲的过后终是一片热闹,这是独属于他的宽容…
片中的TJ简直就是肯洛奇本人,在公共空间被极端保守主义者毁坏之后,疯狂输出。肯大爷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能拍出如此强烈表达的电影。肯大爷几乎在骂完自己这几年的犬儒之后,终于对整个世界电影看不下去了,依旧要继续战斗继续拍电影。虽然电影最后的矛盾转嫁了,但并不妨碍对本地保守主义的反对。肯洛奇一定是发现全世界都在下沉保守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抬头,所以才拍这部电影。可是电影的结尾看似光明却瞬间暗淡,似乎再说“这个世界不会好了”。肯大爷用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用了类似家庭片的内核几乎拍出了那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金鸡影展08#野心还是很大的,将传统叙事中的英国底层人民与生活的挣扎与中东难民移民到新国度后面临的歧视与挑战结合在一起来给予观众强大的共鸣,同时也不乏一些能够带来感动的桥段。但相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掷地有声与振聋发聩,本片的力道实在是过于软绵绵了,对于此类问题的呈现与控诉也过于表面,结尾的处理虽然温和但却过于理想化与委曲求全,可能这是肯·洛奇与保罗·拉弗蒂这对黄金搭档人到暮年的一种于心不忍,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也无疑是一次绝对的失败。
4/5,你肯大爷就是你肯大爷!结尾走字幕的配的罢工游行的队伍里你能看到从30年代国际纵队的旗帜(肯洛奇宇宙联动?)到当代联合工会的旗帜,而这又与电影里存在于叙述中的80年代矿工罢工相呼应,电影明线上讲难民融入社区与本地排外保护主义间的矛盾,暗线还是在讨论社区衰败的根源,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建到破坏将当年的罢工和当代的难民融入两条线串联在一起,也暗示了政府的冷血,结尾尽管有一些乌托邦也算是老爷子投射的一些柔情吧~~~
这个题材不好拍,切入点选在酒馆,延展出酒馆主、顾客和周遭环境,蛮巧妙。背景小镇在工业革命转向现代科技里日渐衰落,矿曾给大家带来收入,也留下创伤,但现在经济低迷、公众场所全部关门,当地部分人为了供暖甚至孩子都吃不饱。这样的环境,难民来了,冲击就业又收到馈赠,冲突自然而呈现。最后酒馆没筹集到资金修好,就很现实,但难民父亲去世,当地人的花束已经代表一切——真得做到了餐饮与共、困厄共渡。我感受到了创作者希望的世界大同。
现在当我们看到“一部肯·洛奇电影”的时候,就知道会是一部带着悲悯之心的电影,他近来几部电影都给人这种无比温暖的感觉。我觉得,这部新片要比之前拿金棕榈大奖的那部更好,他不止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呈现一个英国小镇的现状,面对当下欧洲难民的问题,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点到了难民问题的核心,还在情节上也回避了故事落入俗套的可能性。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有不少金句让人想暂停电影把它们抄录下来。
同样是本地失业底层,有人好,有人坏,有人变好,有人变坏又醒悟。绝非将难民置于本地底层之上 (竟然有人理解成这样) ,而是不要底层互害。送女孩回家的戏除了引爆戏剧冲突外,还鲜明地展现了本地人厨房一样空荡荡。大搞 (非计划的) 公社,作为人彼此关爱,相互团结,就像当年的罢工一样,团结罢工不是因为你们都是英国人。最后过于童话的结局跳出了一贯的写实风格,洛奇这是打算抓住最后一点机会竹筒倒豆吗?
开场用相片快速引入第一个冲突,后续也将相机作为串联,从初入陌生世界时的破碎,到在当地被修复,再通过拍摄融入新的连接,高光于社区的集体放映,最后于鲜花中献祭。能明白所有用意的点,但冲突和人物动机都太平了。几次直接淡入淡出的切场景很出戏,以及为什么要用这么命题作文式的结尾啊 || ps 凌晨刚被纽卡黑掉一场,所以看开场里那个穿队服的 jerk 就更气了 ||2023金鸡影展@苏艺